德国莱比锡画派代表人物之四:沃尔夫冈·马托埃_北京时间

沃尔夫冈·马托埃(Wolfgang Mattheuer,1927-2004)是德国画家、雕塑家和艺术理论家,他与伯恩哈德·海森克和维纳尔·图布克都是前东德莱比锡画派核心人物。

沃尔夫冈·马托埃(Wolfgang Mattheuer,1927-2004)是德国画家、雕塑家和艺术理论家,他与伯恩哈德·海森克和维纳尔·图布克都是前东德莱比锡画派核心人物。但马托埃的画风与莱比锡画派中所常见的来自德国绘画传统的深邃苦涩不同,他结合了20世纪20年代新客观派和20世纪30年代早期超现实主义艺术手法,倾向于以简洁的平面形式和轻松笔法营造画面。

1927年,沃尔夫冈·马托埃出生于德国的赖兴巴赫。二战后1946-1951年,他进入前东德的莱比锡工艺美术学校学习,1947年,进入莱比锡视觉艺术学院学习。1951-1952年,以自由职业者的身份从事平面设计工作,其中包括为柏林《评论画报》(Illustrierten Rundschau)做插画。1953年后又回到莱比锡视觉艺术学院继续学习,并从1956年开始担当助教和讲师,1965年后任教授。他的早期绘画常常以希腊神话故事为主题,也偏爱画风景。1973年,创作了《辽阔的田野》(Ein weites Feld),这是他艺术风格转折时期的作品--从新客观派手法转到简约的象征性艺术。

1971年,他开始从事雕塑创作。1974年,离开莱比锡视觉艺术学院,以自由艺术家身份移居汉堡。1977年,在汉堡举办以绘画为主要形式的展览。1984年,创作了其最重要的雕塑代表作《世纪脚步》(The Century Step),通过男人体的两种不同手势,表现了两种强大社会力量的持续性角逐与斗争是20世纪历史发展的强大动力。1999年,马托埃为柏林的国会大厦创作了两幅表现1989年的东德人民的作品--他们是一些与其他人隔离的人,希望过自己的生活,与社会发生冲突时会祈求法律的帮助。

以模棱两可的手法构造某种思想的临界点,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前东德绘画的特点,这或许是冷战时期东德画家不得不采取的生存策略。如马托埃的《实物地租》(Kain,1965年)既可能指越南战争,同样也可以表达战后德国的分裂。而在1989年德国统一后,他依然选择以艺术创作的方式表达不同政见。例如他的《恐慌2号》意在表现个人和社会团体之间的关系。无论这些画是否因特定时间和特定地点而作,但作品中表现的问题却指向永恒的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主题。

在前东德莱比锡画派中,马托埃的作品尺寸较大,艺术技巧简单朴素,却有着颠覆性内容,为此他使用微妙的视觉意象表达社会批判以避免与现实冲突。如马托埃描绘西西弗斯神话的作品,从视觉效果上看与其他莱比锡画家相比是较为温和的。

作为一个技艺高超的艺术家,马托埃在前东德颇有声望,但他的一些作品却相对不很知名,这与他的作品虽然能给人带来愉悦感但内在含义较为曲折有关,因为这些含义在时过境迁之后往往变得不易被大多数观众所理解。而从莱比锡画派后来发展的情况看,沃尔夫冈·马托埃的真正影响力仍然是在艺术形式层面上,新莱比锡画派的许多后起之秀正是因为受到了马托埃的影响,才走上色彩鲜亮、笔法轻松、风格灵动的创作道路,这也正是马托埃这一代老大师留给后人的宝贵技术财富。

沃尔夫冈·马托埃(Wolfgang Mattheuer,1927-2004)是德国画家、雕塑家和艺术理论家,他与伯恩哈德·海森克和维纳尔·图布克都是前东德莱比锡画派核心人物。

沃尔夫冈·马托埃(Wolfgang Mattheuer,1927-2004)是德国画家、雕塑家和艺术理论家,他与伯恩哈德·海森克和维纳尔·图布克都是前东德莱比锡画派核心人物。但马托埃的画风与莱比锡画派中所常见的来自德国绘画传统的深邃苦涩不同,他结合了20世纪20年代新客观派和20世纪30年代早期超现实主义艺术手法,倾向于以简洁的平面形式和轻松笔法营造画面。

1927年,沃尔夫冈·马托埃出生于德国的赖兴巴赫。二战后1946-1951年,他进入前东德的莱比锡工艺美术学校学习,1947年,进入莱比锡视觉艺术学院学习。1951-1952年,以自由职业者的身份从事平面设计工作,其中包括为柏林《评论画报》(Illustrierten Rundschau)做插画。1953年后又回到莱比锡视觉艺术学院继续学习,并从1956年开始担当助教和讲师,1965年后任教授。他的早期绘画常常以希腊神话故事为主题,也偏爱画风景。1973年,创作了《辽阔的田野》(Ein weites Feld),这是他艺术风格转折时期的作品--从新客观派手法转到简约的象征性艺术。

1971年,他开始从事雕塑创作。1974年,离开莱比锡视觉艺术学院,以自由艺术家身份移居汉堡。1977年,在汉堡举办以绘画为主要形式的展览。1984年,创作了其最重要的雕塑代表作《世纪脚步》(The Century Step),通过男人体的两种不同手势,表现了两种强大社会力量的持续性角逐与斗争是20世纪历史发展的强大动力。1999年,马托埃为柏林的国会大厦创作了两幅表现1989年的东德人民的作品--他们是一些与其他人隔离的人,希望过自己的生活,与社会发生冲突时会祈求法律的帮助。

以模棱两可的手法构造某种思想的临界点,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前东德绘画的特点,这或许是冷战时期东德画家不得不采取的生存策略。如马托埃的《实物地租》(Kain,1965年)既可能指越南战争,同样也可以表达战后德国的分裂。而在1989年德国统一后,他依然选择以艺术创作的方式表达不同政见。例如他的《恐慌2号》意在表现个人和社会团体之间的关系。无论这些画是否因特定时间和特定地点而作,但作品中表现的问题却指向永恒的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主题。

在前东德莱比锡画派中,马托埃的作品尺寸较大,艺术技巧简单朴素,却有着颠覆性内容,为此他使用微妙的视觉意象表达社会批判以避免与现实冲突。如马托埃描绘西西弗斯神话的作品,从视觉效果上看与其他莱比锡画家相比是较为温和的。

作为一个技艺高超的艺术家,马托埃在前东德颇有声望,但他的一些作品却相对不很知名,这与他的作品虽然能给人带来愉悦感但内在含义较为曲折有关,因为这些含义在时过境迁之后往往变得不易被大多数观众所理解。而从莱比锡画派后来发展的情况看,沃尔夫冈·马托埃的真正影响力仍然是在艺术形式层面上,新莱比锡画派的许多后起之秀正是因为受到了马托埃的影响,才走上色彩鲜亮、笔法轻松、风格灵动的创作道路,这也正是马托埃这一代老大师留给后人的宝贵技术财富。

北京时间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