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当美军特种部队掩护人质撤退时,遭遇敌人追击,这时接应小艇上的加特林机枪对尾追敌人开火,敌方车队顿时乱作一团,被弹雨压得抬不起头,美军得以顺利撤退。
哒哒哒冒蓝火~~~!

它的六根枪管,每分钟能射出最高6000发子弹,在前方千米范围洒下瓢泼弹雨。也就是在一秒内,打光3个95式步枪弹匣的弹量。
对军队后勤机构来说,这家伙是个不折不扣的吞弹兽。
不过它可不是光有声势没有效能,在战场上作用也不可小觑。
在越南战场,加特林机枪曾给越军造成了极为惨重的杀伤。
装备它的炮艇机,通常一机带三挺,备弹2万发,平均每挺机枪约6000多发子弹,算下来正好可以让它们用最大射速打上一分钟。
三挺机枪每秒可以朝地面目标发射300发子弹,等于30挺普通机枪的火力强度。

据统计,约有7万5千名越南士兵被加特林机枪打死打伤。
加特林机枪的高射速让人又恨又爱,越南战争后,美军嫌它耗弹高,维护难,将其束之高阁。
不过随后美国人发现,加特林机枪在短促时间内爆发出的极强火力,非常适合特种作战。

所以很快在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中,加特林机枪伴随美军在战场厮杀,在地面的快速突击车、空中的直升机上,我们都能看见加特林机枪的影子。
这一点在美国电影《勇者行动中》,有非常直观的展示。

电影中当美军特种部队掩护人质撤退时,遭遇敌人追击,这时接应小艇上的加特林机枪对尾追敌人开火,敌方车队顿时乱作一团,被弹雨压得抬不起头,美军得以顺利撤退。
实际上,在这样近的距离遭遇加特林机枪的扫射,没有装甲防护的车队瞬间就会化作一堆废铁。
加特林机枪和中国渊源很深。
清朝末期,中国曾经引进过加特林机枪。
第一个留学美国的中国留学生容闳,在1873年向加特林公司订购了50挺加特林机枪(时称格林炮),耗资10万美元。
后来金陵制造局在1881年将其仿制成功。

不过随着马克沁机枪的崛起,中国的加特林机枪也逐渐被淘汰,后来再难在战场上见到。
当现代化的加特林机枪卷土重来后,中国也开始了对它的研发工作。
近日,央视财经频道播放了一部专题片,里面介绍了中国一些新型武器装备的研发经历,其中就有国产7.62毫米6管机枪。
这就是国产CS/LM12型7.62mm机枪。
这挺机枪,从立项到研发成功,足足花了10年时间。
从外形看,它毫无疑问是仿制的美国M134加特林机枪。
最大射速也达到每分钟6000发的标准。
为何仿制一款现有的机枪会花10年时间呢?
当年金陵制造局仿制加特林机枪也才花了7年时间啊?
首先,原始的加特林和现代化的M134完全不同,老式加特林机枪是手摇动力,射速在每分钟200发左右,整体构造较为简单,枪管的转速非常慢,仿制比较容易。
而M134机枪采用电力驱动,枪管转速极高,整枪共有400多个零件,要把这么多零件拼装好,然后在高速状态还能正常运作,难度相当大。
另外一点是,中国对加特林武器的研发是从中途开始,之前没有任何基础。
曾经有专家指出,对武器的逆向开发,要对它的设计理念、总体思路、材料、本土化改造和基础工业水平等诸多因素都有通盘考虑,很可能比从零开始更有难度。
山寨一件武器容易,但是"山寨"到原品相同的质量,就不是一般的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