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发文:居民自愿将户口迁出中心城区可适当奖励_北京时间

北京发文:居民自愿将户口迁出中心城区可适当奖励

另外,考虑到有些居民在老城院落居住了一辈子,存在故土难离的心情,区政府可以与这部分承租人协商,制定平移置换鼓励政策,引导承租人在实施主体的统筹安排下平移置换到其他院落直管公房居住,实现空间资源的合理利用。

北京发文:居民自愿将户口迁出中心城区可适当奖励

北京市住建委相关负责人就日前下发的《关于做好核心区历史文化街区平房直管公房申请式退租、恢复性修建和经营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进行了政策解读。东西城平房直管公房,承租人可自愿申请退租,自愿腾退的直管公房承租人领取货币补偿后,可申请区政府提供的共有产权房源和公租房房源。对自愿将户口迁出中心城区的,还可给予适当奖励。

今年,北京市将坚持“保障对保障”,按照申请式改善、“共生院”改造的思路,推进核心区平房院落有机更新。

主管部门负责直管公房申请式退租

市住建委表示,主管部门由区政府指定,负责组织实施本区历史文化街区平房直管公房申请式退租工作,负责划定恢复性修建片区,确定片区的实施主体。

实施主体负责受理片区内直管公房承租人的退租申请,开展相关工作;负责按照保护规划和恢复性修建工艺要求,对完成申请式退租的直管公房进行恢复性修建;负责对完成恢复性修建的房屋开展经营管理。

实施主体为直管公房经营管理单位的,完成直管公房申请式退租和恢复性修建后,直接取得房屋经营权。实施主体为通过公开竞争方式确定的,区政府可将经营权授权给实施主体,由经营管理单位与实施主体签订经营权授权协议,一次性授权年限应不高于50年。

安置房可适当降低居民持有产权份额

市住建委解读称,《通知》明确了定向安置房源管理要求。首先是房源统筹使用。定向安置房按共有产权住房管理,也可作为公租房使用。区主管部门负责统筹调配房源,指定代持机构按照审定的价格收购并代持政府份额,合理调配至各片区。实施主体为国有独资或国有全资企业的,经区政府同意,也可收购定向安置房并代持政府份额。居民和政府持有的共有产权住房份额比例,由区主管部门按照共有产权住房管理办法确定,报区政府批准。原则上,居民购买共有产权住房的价格不低于收购价格。

其次,市住建委表示,居民获得的申请式退租补偿资金,不足以支付区政府确定的最小面积安置房源产权份额的,经区政府批准,可适当降低居民所持产权份额,实现了最低保障。同时对长期居住在自建房内,有本市户籍,本人及配偶和未成年子女在本市无正式住房,自愿拆除自建房并将户口迁出中心城区的居民,可优先配租片区对接的公租房。

另外,考虑到有些居民在老城院落居住了一辈子,存在故土难离的心情,区政府可以与这部分承租人协商,制定平移置换鼓励政策,引导承租人在实施主体的统筹安排下平移置换到其他院落直管公房居住,实现空间资源的合理利用。

居民自愿迁出户口可适当奖励

核心区历史文化街区范围内的私房居民申请改善住房条件的,可选择货币补偿后,按市场评估价格购买定向安置房源并享有完全产权。核心区历史文化街区以外的直管公房申请式退租、恢复性修建和经营管理工作,可参照以上通知执行。

按照通知的要求,一是突出居民自愿申请,没有强制性;二是明确了补偿标准,原则上按照退租房屋市场价值总额扣除房屋重置成新价款后进行计算。对自愿将户口迁出中心城区的,可给予适当奖励。三是与住房保障政策有效对接,自愿腾退的直管公房承租人领取货币补偿后,可申请区政府提供的共有产权房源和公租房房源。四是强调有序腾退,区政府要结合标准和保护规划实施、财政预算、外迁房源供应等情况,科学制定片区申请式退租和恢复性修建方案。

北京首都核心区统一规划 东城、西城不再单独编制

1月15日,北京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举行首场发布会,主题为“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发布会上,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总规划师、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施卫良介绍,老城整体保护规划和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都在抓紧编制中,按照计划今年上半年会完成阶段成果。除此之外,各区分区规划也在编制中。

施卫良透露,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由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牵头,会同东城、西城区联合编制,两个区不再单独编制分区规划。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城市与竞争力中心主任倪鹏飞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一举措有利于打破行政分割,将政务功能在整个政务区内统筹规划和布局,不仅有利于资源优化,更有利于各种行政及其配套功能的耦合,有利于提升行政运行效率。

首都核心区的变化

1、减量发展

北京是全国第一个提出实施减量发展的城市,2018年完成了全市城乡建设用地年度减量30平方公里以上任务,2019年的目标仍然是减量30平方公里以上。不过,核心区对减量的控制更为严格。根据北京市政府发布的《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2018年版)》,东西城地区除了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改造和文物保护区改造以外,已经禁止新建房地产开发经营中的住宅类项目,禁止新建酒店、写字楼等大型公建项目,禁止新设医院、门诊部和诊所,禁止新建扩建批发业。

2、挤出更多的公园等设施

在新版北京城市总规中,如何为中心城区的“闹市”挤出更多的公园等设施,增加居民日常娱乐休闲生活的去处,成为了不少人关注的重要话题。有专家直言,在各项功能已经趋近于饱和的中心城区,想要将寻找到合适的空间新建、扩建公园,难度可想而知。举例来说,在西城区,“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5%”曾被该区区长王少峰视为“最难完成的任务”。他直言,西城区不缺高楼不缺文物,就缺少绿色,“在老城区,要想有绿,必先腾地儿”。而在寸土寸金的西城区内,为新建扩建公园腾地儿似乎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情。

不过,即便如此,各区的公园新建、改建规划仍在不断加速落地。就在去年底,东城区披露了北京游乐园(龙潭中湖公园)新建设方向的民意征求及专家论证结果。据悉,东城区最终确定,北京游乐园将建成综合性公园,体现森林城市、湿地、生物多样性、节约型园林和智慧公园理念,同时要满足休憩、健身、娱乐、教育科普四个功能。公开信息显示,龙潭中湖公园将力争在今年完成立项并启动施工建设,明年向社会开放。

3、精细化管理

东城近日宣布17个街道将划分为82个一级街区,西城去年9月已经开始划分为101个街区,未来将通过城市设计、街区设计、街区修补和有机更新,实现城市风貌的和谐统一。例如西琉璃厂街区,已经拆除了80余处、近1000平米违建,规划停车位156个、非机动车停放区64处,在街区胡同内打造22处微更新景观。

4、20余家大医院将疏解

1月16日,北京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召开了第二场新闻发布会,由多部门联合介绍本市保障和改善民生相关情况。北京市卫健委主任雷海潮在发布会上表示,北京中心区的人民医院、北大医院等20余家优质医疗资源将逐渐疏解至五环外,近期疏解方向多偏向于副中心。

对于疏解的具体时间表,雷海潮表示,目前北京市委市政府牵头,希望通过“十三五”、“十四五”规划,在2025年前后,将20多个医疗资源疏解项目实现郊区布局。但与此不同,也会根据政府每年的投资预算情况,和区域人口分布发展的趋势以及空间功能的调整来进行规划。

北京市级机关已正式搬迁到城市副中心

2019年1月11日清晨,北京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四套班子迁入城市副中心,市委书记蔡奇,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吉宁,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伟,市政协主席吉林分别为其机关揭牌。

据悉,10日晚,北京市委、市政府摘牌仪式分别在北京市台基厂大街、正义路原办公区举行,据在场人士拍摄视频显示,现场工作人员将摘下来的中国共产党北京市委员会、北京市人民政府等两块牌匾移交给了北京市档案馆留存。

这意味着,北京市级行政中心正式搬离原址,迁入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进入了城市副中心的时代。

高规格的《控规》已成为城市副中心建设发展的法定蓝图。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强海洋曾指出,按照规划建设目标,城市副中心将承接中心城区功能疏解,到2035年,城市副中心承接中心城区40万至50万常住人口疏解,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130万人以内,就业人口规模控制在70万至75万人。城市由单中心结构向多中心结构转变和配套空间格局基本形成。

未来的北京城地图

早在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复《规划》时指出把握好“都”与“城”、“舍”与“得”、疏解与提升、“一核”与“两翼”的关系,履行好首都的基本职责;其中,“一核”指的是首都核心区,而“两翼”则是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疏解转移非首都功能,引导北京人口随功能疏解、有序转移。

除了“一核”壮大外,“两翼”也都从顶层设计阶段转向实质性开工建设阶段。

在北京市级行政中心迁入前,副中心办公区一期经过3年建设后已经基本竣工交用。后续建设也在逐步进行中,北京市副市长隋振江指出,要抓好行政办公区后续工程建设,规划建设约11平方公里的城市森林公园,规划建设剧院、图书馆、博物馆三大文化设施,大力推进北京环球影城主题公园、运河商务区、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李素芳也表示,2019年,北京城市副中心将集中推动交通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信息化和智慧城市、产业等领域240余项重大工程,当年计划完成投资750亿元左右。

国家主席习近平2019年国内考察的第一站,就来到了河北雄安新区。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林念修表示,雄安新区设立近两年来,顶层设计已基本完成,“1+N”规划体系基本建立。其中,“1”是雄安新区规划纲要,国务院已经正式批复;“N”是雄安新区总体规划、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起步区控制性规划、启动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这四个综合性规划,另外加上26个专项规划,目前第一批已经出台了12个。

“雄安新区起步区规划才30平方公里,寸土寸金,所以可能并不会像有些人认为建设得这么快,还是很谨慎的,也不应该做得太快。”王晖表示。

截至目前,雄安新区目前已完成11万亩“千年秀林”建设,雄安市民服务中心已经建成并且投入使用,连通北京和雄安的京雄城际铁路的雄安站已经于去年年底开工建设,预计于2020年底投入使用。河北省委常委、副省长,河北雄安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陈刚日前也表示,雄安新区开发建设的序幕已经拉开,很快会转入开发建设的新阶段。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第五个年头里,将交出一份怎样的历史答卷,未来的北京能否摆脱大城市病的困扰轻装上阵,值得期待。

(北京时间综合,资料来源新京报、北京青年报等)

看你爱看,为你精选。北京时间用户群现已开放,欢迎大家扫小编微信,进群和北京时间核心用户一起聊新闻喔~

北京发文:居民自愿将户口迁出中心城区可适当奖励

另外,考虑到有些居民在老城院落居住了一辈子,存在故土难离的心情,区政府可以与这部分承租人协商,制定平移置换鼓励政策,引导承租人在实施主体的统筹安排下平移置换到其他院落直管公房居住,实现空间资源的合理利用。

北京发文:居民自愿将户口迁出中心城区可适当奖励

北京市住建委相关负责人就日前下发的《关于做好核心区历史文化街区平房直管公房申请式退租、恢复性修建和经营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进行了政策解读。东西城平房直管公房,承租人可自愿申请退租,自愿腾退的直管公房承租人领取货币补偿后,可申请区政府提供的共有产权房源和公租房房源。对自愿将户口迁出中心城区的,还可给予适当奖励。

今年,北京市将坚持“保障对保障”,按照申请式改善、“共生院”改造的思路,推进核心区平房院落有机更新。

主管部门负责直管公房申请式退租

市住建委表示,主管部门由区政府指定,负责组织实施本区历史文化街区平房直管公房申请式退租工作,负责划定恢复性修建片区,确定片区的实施主体。

实施主体负责受理片区内直管公房承租人的退租申请,开展相关工作;负责按照保护规划和恢复性修建工艺要求,对完成申请式退租的直管公房进行恢复性修建;负责对完成恢复性修建的房屋开展经营管理。

实施主体为直管公房经营管理单位的,完成直管公房申请式退租和恢复性修建后,直接取得房屋经营权。实施主体为通过公开竞争方式确定的,区政府可将经营权授权给实施主体,由经营管理单位与实施主体签订经营权授权协议,一次性授权年限应不高于50年。

安置房可适当降低居民持有产权份额

市住建委解读称,《通知》明确了定向安置房源管理要求。首先是房源统筹使用。定向安置房按共有产权住房管理,也可作为公租房使用。区主管部门负责统筹调配房源,指定代持机构按照审定的价格收购并代持政府份额,合理调配至各片区。实施主体为国有独资或国有全资企业的,经区政府同意,也可收购定向安置房并代持政府份额。居民和政府持有的共有产权住房份额比例,由区主管部门按照共有产权住房管理办法确定,报区政府批准。原则上,居民购买共有产权住房的价格不低于收购价格。

其次,市住建委表示,居民获得的申请式退租补偿资金,不足以支付区政府确定的最小面积安置房源产权份额的,经区政府批准,可适当降低居民所持产权份额,实现了最低保障。同时对长期居住在自建房内,有本市户籍,本人及配偶和未成年子女在本市无正式住房,自愿拆除自建房并将户口迁出中心城区的居民,可优先配租片区对接的公租房。

另外,考虑到有些居民在老城院落居住了一辈子,存在故土难离的心情,区政府可以与这部分承租人协商,制定平移置换鼓励政策,引导承租人在实施主体的统筹安排下平移置换到其他院落直管公房居住,实现空间资源的合理利用。

居民自愿迁出户口可适当奖励

核心区历史文化街区范围内的私房居民申请改善住房条件的,可选择货币补偿后,按市场评估价格购买定向安置房源并享有完全产权。核心区历史文化街区以外的直管公房申请式退租、恢复性修建和经营管理工作,可参照以上通知执行。

按照通知的要求,一是突出居民自愿申请,没有强制性;二是明确了补偿标准,原则上按照退租房屋市场价值总额扣除房屋重置成新价款后进行计算。对自愿将户口迁出中心城区的,可给予适当奖励。三是与住房保障政策有效对接,自愿腾退的直管公房承租人领取货币补偿后,可申请区政府提供的共有产权房源和公租房房源。四是强调有序腾退,区政府要结合标准和保护规划实施、财政预算、外迁房源供应等情况,科学制定片区申请式退租和恢复性修建方案。

北京首都核心区统一规划 东城、西城不再单独编制

1月15日,北京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举行首场发布会,主题为“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发布会上,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总规划师、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施卫良介绍,老城整体保护规划和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都在抓紧编制中,按照计划今年上半年会完成阶段成果。除此之外,各区分区规划也在编制中。

施卫良透露,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由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牵头,会同东城、西城区联合编制,两个区不再单独编制分区规划。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城市与竞争力中心主任倪鹏飞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一举措有利于打破行政分割,将政务功能在整个政务区内统筹规划和布局,不仅有利于资源优化,更有利于各种行政及其配套功能的耦合,有利于提升行政运行效率。

首都核心区的变化

1、减量发展

北京是全国第一个提出实施减量发展的城市,2018年完成了全市城乡建设用地年度减量30平方公里以上任务,2019年的目标仍然是减量30平方公里以上。不过,核心区对减量的控制更为严格。根据北京市政府发布的《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2018年版)》,东西城地区除了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改造和文物保护区改造以外,已经禁止新建房地产开发经营中的住宅类项目,禁止新建酒店、写字楼等大型公建项目,禁止新设医院、门诊部和诊所,禁止新建扩建批发业。

2、挤出更多的公园等设施

在新版北京城市总规中,如何为中心城区的“闹市”挤出更多的公园等设施,增加居民日常娱乐休闲生活的去处,成为了不少人关注的重要话题。有专家直言,在各项功能已经趋近于饱和的中心城区,想要将寻找到合适的空间新建、扩建公园,难度可想而知。举例来说,在西城区,“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5%”曾被该区区长王少峰视为“最难完成的任务”。他直言,西城区不缺高楼不缺文物,就缺少绿色,“在老城区,要想有绿,必先腾地儿”。而在寸土寸金的西城区内,为新建扩建公园腾地儿似乎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情。

不过,即便如此,各区的公园新建、改建规划仍在不断加速落地。就在去年底,东城区披露了北京游乐园(龙潭中湖公园)新建设方向的民意征求及专家论证结果。据悉,东城区最终确定,北京游乐园将建成综合性公园,体现森林城市、湿地、生物多样性、节约型园林和智慧公园理念,同时要满足休憩、健身、娱乐、教育科普四个功能。公开信息显示,龙潭中湖公园将力争在今年完成立项并启动施工建设,明年向社会开放。

3、精细化管理

东城近日宣布17个街道将划分为82个一级街区,西城去年9月已经开始划分为101个街区,未来将通过城市设计、街区设计、街区修补和有机更新,实现城市风貌的和谐统一。例如西琉璃厂街区,已经拆除了80余处、近1000平米违建,规划停车位156个、非机动车停放区64处,在街区胡同内打造22处微更新景观。

4、20余家大医院将疏解

1月16日,北京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召开了第二场新闻发布会,由多部门联合介绍本市保障和改善民生相关情况。北京市卫健委主任雷海潮在发布会上表示,北京中心区的人民医院、北大医院等20余家优质医疗资源将逐渐疏解至五环外,近期疏解方向多偏向于副中心。

对于疏解的具体时间表,雷海潮表示,目前北京市委市政府牵头,希望通过“十三五”、“十四五”规划,在2025年前后,将20多个医疗资源疏解项目实现郊区布局。但与此不同,也会根据政府每年的投资预算情况,和区域人口分布发展的趋势以及空间功能的调整来进行规划。

北京市级机关已正式搬迁到城市副中心

2019年1月11日清晨,北京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四套班子迁入城市副中心,市委书记蔡奇,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吉宁,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伟,市政协主席吉林分别为其机关揭牌。

据悉,10日晚,北京市委、市政府摘牌仪式分别在北京市台基厂大街、正义路原办公区举行,据在场人士拍摄视频显示,现场工作人员将摘下来的中国共产党北京市委员会、北京市人民政府等两块牌匾移交给了北京市档案馆留存。

这意味着,北京市级行政中心正式搬离原址,迁入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进入了城市副中心的时代。

高规格的《控规》已成为城市副中心建设发展的法定蓝图。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强海洋曾指出,按照规划建设目标,城市副中心将承接中心城区功能疏解,到2035年,城市副中心承接中心城区40万至50万常住人口疏解,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130万人以内,就业人口规模控制在70万至75万人。城市由单中心结构向多中心结构转变和配套空间格局基本形成。

未来的北京城地图

早在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复《规划》时指出把握好“都”与“城”、“舍”与“得”、疏解与提升、“一核”与“两翼”的关系,履行好首都的基本职责;其中,“一核”指的是首都核心区,而“两翼”则是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疏解转移非首都功能,引导北京人口随功能疏解、有序转移。

除了“一核”壮大外,“两翼”也都从顶层设计阶段转向实质性开工建设阶段。

在北京市级行政中心迁入前,副中心办公区一期经过3年建设后已经基本竣工交用。后续建设也在逐步进行中,北京市副市长隋振江指出,要抓好行政办公区后续工程建设,规划建设约11平方公里的城市森林公园,规划建设剧院、图书馆、博物馆三大文化设施,大力推进北京环球影城主题公园、运河商务区、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李素芳也表示,2019年,北京城市副中心将集中推动交通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信息化和智慧城市、产业等领域240余项重大工程,当年计划完成投资750亿元左右。

国家主席习近平2019年国内考察的第一站,就来到了河北雄安新区。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林念修表示,雄安新区设立近两年来,顶层设计已基本完成,“1+N”规划体系基本建立。其中,“1”是雄安新区规划纲要,国务院已经正式批复;“N”是雄安新区总体规划、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起步区控制性规划、启动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这四个综合性规划,另外加上26个专项规划,目前第一批已经出台了12个。

“雄安新区起步区规划才30平方公里,寸土寸金,所以可能并不会像有些人认为建设得这么快,还是很谨慎的,也不应该做得太快。”王晖表示。

截至目前,雄安新区目前已完成11万亩“千年秀林”建设,雄安市民服务中心已经建成并且投入使用,连通北京和雄安的京雄城际铁路的雄安站已经于去年年底开工建设,预计于2020年底投入使用。河北省委常委、副省长,河北雄安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陈刚日前也表示,雄安新区开发建设的序幕已经拉开,很快会转入开发建设的新阶段。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第五个年头里,将交出一份怎样的历史答卷,未来的北京能否摆脱大城市病的困扰轻装上阵,值得期待。

(北京时间综合,资料来源新京报、北京青年报等)

看你爱看,为你精选。北京时间用户群现已开放,欢迎大家扫小编微信,进群和北京时间核心用户一起聊新闻喔~

北京时间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