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新动能 释放新活力 以科技创新支撑和引领顺义高质量发展_北京时间

培育新动能 释放新活力 以科技创新支撑和引领顺义高质量发展

近日,2024中关村论坛系列活动——北京(国际)第三代半导体创新发展论坛成功举办,迈迪顶峰等13家企业获北京市外资研发中心授牌,首期规模2.5亿元的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顺义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创新联合基金正式发布……顺义区科技创新之花竞相绽放,不断塑造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培育新动能 释放新活力 以科技创新支撑和引领顺义高质量发展

近日,2024中关村论坛系列活动——北京(国际)第三代半导体创新发展论坛成功举办,迈迪顶峰等13家企业获北京市外资研发中心授牌,首期规模2.5亿元的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顺义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创新联合基金正式发布……顺义区科技创新之花竞相绽放,不断塑造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坚持创新驱动 高位统筹布局

作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三城一区”主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顺义区抢抓发展机遇,全力打造创新产业集群示范区,科技创新不断为顺义经济注入新活力、增添新动力。

将科技创新摆在全局核心地位,优化重组科创中心建设与创新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设立工作组和工作专班,统筹开展规划制定和政策研究,组织特色主题活动,设立产业基金,建立产业联盟,打造特色园区。连续3年印发实施顺义区推进科创中心建设年度工作方案,累计实施市级任务14项、项目42个,区级任务74项、项目178个,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

夯实科技内核 激发创新活力

2023年,顺义区科技服务业140家规上企业营收同比增长32.3%,高于全市增速29.2个百分点,增速排名全市第1;大中型重点企业研发费用同比增长22.5%,高于全市17.9个百分点,增速排名全市第2、平原新城第1。

指标快速增长的背后,是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不断强化。今年以来,围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等市区两级科技政策,区科委组织开展进属地、进园区、进孵化器等政策宣讲9场,覆盖27家属地、300余家企业。全区现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783家,新增空客等3家北京市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发掘潜在独角兽企业,由过去的“被动等榜单”转变为主动遴选服务,全区10家企业入选北京市“潜在硬科技独角兽企业名单”,毫末智行等3家企业上榜胡润研究院《2024全球独角兽榜》。

聚焦科技企业高质量发展,区科委不断强化服务意识,持续做好政策宣讲和纾困解难,完善科技企业逐级培育、转型升级的政策体系,促进企业做精、做大、做强。

深化统筹联动 加速成果转化

顺义区主动融入“三城一区”联动发展大局,高频对接“三城”高校、科研机构、孵化器、科技园区等创新资源,打通科技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印发实施《顺义区推动“三城一区”融合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2024年工作方案》,从创新源头、成果转化、开放合作、人才服务等方面与“三城”深度融合,加速引导“三城”科创资源链接顺义。一季度,承接“三城”科技成果转化项目43个,同比增长43.3%;技术合同成交额吸纳27.5亿元,完成全年任务的110%。

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鼓励区内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建立概念验证平台和小试、中试基地,推动更多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成果从科研院校走进企业。微构工场牵头成立国内首个“合成生物+制造”创新联合体。中科星图的“北斗终端应用技术试验验证平台”成为全区首家市级概念验证平台,该平台建设期3年,2024年预计整合25家在京高校院所技术资源并签订合作协议,服务企业40家。

近两年,顺义区着力提升创业孵化能级,培育了国家级孵化器1家、市级孵化器5家、市级标杆孵化器3家、区级孵化器10家,不断完善标杆孵化器示范引领、市级孵化器骨干支撑、区级孵化器功能齐全的梯度孵化体系。

优化创新生态 擦亮金字招牌

科技创新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支撑。顺义区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区级政策支持方式调整为“即批即兑”“刚性兑付”模式,每批次申报企业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资质后,即可按照项目征集通知要求申报政策支持,第一时间安排资金兑现。同时,企业还将享受市区高新政策叠加红利,当年获得支持资金最多可达40万元。

为吸引更多的创新创业者来顺义发展,顺义区精准提供土地、楼宇、厂房等空间资源,建立针对产业需求的人才快速引进机制,优化引才聚才认定标准,加强住房等生活保障。发挥金融赋能作用,积极推动企业挂牌上市,目前全区累计各类上市挂牌企业133家。

同时,成功举办中德(欧)隐形冠军论坛、HICOOL全球创业大赛、智能网联汽车大会等品牌活动,国际影响力持续增强,顺义科技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培育新动能 释放新活力 以科技创新支撑和引领顺义高质量发展

近日,2024中关村论坛系列活动——北京(国际)第三代半导体创新发展论坛成功举办,迈迪顶峰等13家企业获北京市外资研发中心授牌,首期规模2.5亿元的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顺义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创新联合基金正式发布……顺义区科技创新之花竞相绽放,不断塑造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培育新动能 释放新活力 以科技创新支撑和引领顺义高质量发展

近日,2024中关村论坛系列活动——北京(国际)第三代半导体创新发展论坛成功举办,迈迪顶峰等13家企业获北京市外资研发中心授牌,首期规模2.5亿元的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顺义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创新联合基金正式发布……顺义区科技创新之花竞相绽放,不断塑造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坚持创新驱动 高位统筹布局

作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三城一区”主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顺义区抢抓发展机遇,全力打造创新产业集群示范区,科技创新不断为顺义经济注入新活力、增添新动力。

将科技创新摆在全局核心地位,优化重组科创中心建设与创新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设立工作组和工作专班,统筹开展规划制定和政策研究,组织特色主题活动,设立产业基金,建立产业联盟,打造特色园区。连续3年印发实施顺义区推进科创中心建设年度工作方案,累计实施市级任务14项、项目42个,区级任务74项、项目178个,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

夯实科技内核 激发创新活力

2023年,顺义区科技服务业140家规上企业营收同比增长32.3%,高于全市增速29.2个百分点,增速排名全市第1;大中型重点企业研发费用同比增长22.5%,高于全市17.9个百分点,增速排名全市第2、平原新城第1。

指标快速增长的背后,是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不断强化。今年以来,围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等市区两级科技政策,区科委组织开展进属地、进园区、进孵化器等政策宣讲9场,覆盖27家属地、300余家企业。全区现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783家,新增空客等3家北京市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发掘潜在独角兽企业,由过去的“被动等榜单”转变为主动遴选服务,全区10家企业入选北京市“潜在硬科技独角兽企业名单”,毫末智行等3家企业上榜胡润研究院《2024全球独角兽榜》。

聚焦科技企业高质量发展,区科委不断强化服务意识,持续做好政策宣讲和纾困解难,完善科技企业逐级培育、转型升级的政策体系,促进企业做精、做大、做强。

深化统筹联动 加速成果转化

顺义区主动融入“三城一区”联动发展大局,高频对接“三城”高校、科研机构、孵化器、科技园区等创新资源,打通科技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印发实施《顺义区推动“三城一区”融合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2024年工作方案》,从创新源头、成果转化、开放合作、人才服务等方面与“三城”深度融合,加速引导“三城”科创资源链接顺义。一季度,承接“三城”科技成果转化项目43个,同比增长43.3%;技术合同成交额吸纳27.5亿元,完成全年任务的110%。

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鼓励区内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建立概念验证平台和小试、中试基地,推动更多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成果从科研院校走进企业。微构工场牵头成立国内首个“合成生物+制造”创新联合体。中科星图的“北斗终端应用技术试验验证平台”成为全区首家市级概念验证平台,该平台建设期3年,2024年预计整合25家在京高校院所技术资源并签订合作协议,服务企业40家。

近两年,顺义区着力提升创业孵化能级,培育了国家级孵化器1家、市级孵化器5家、市级标杆孵化器3家、区级孵化器10家,不断完善标杆孵化器示范引领、市级孵化器骨干支撑、区级孵化器功能齐全的梯度孵化体系。

优化创新生态 擦亮金字招牌

科技创新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支撑。顺义区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区级政策支持方式调整为“即批即兑”“刚性兑付”模式,每批次申报企业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资质后,即可按照项目征集通知要求申报政策支持,第一时间安排资金兑现。同时,企业还将享受市区高新政策叠加红利,当年获得支持资金最多可达40万元。

为吸引更多的创新创业者来顺义发展,顺义区精准提供土地、楼宇、厂房等空间资源,建立针对产业需求的人才快速引进机制,优化引才聚才认定标准,加强住房等生活保障。发挥金融赋能作用,积极推动企业挂牌上市,目前全区累计各类上市挂牌企业133家。

同时,成功举办中德(欧)隐形冠军论坛、HICOOL全球创业大赛、智能网联汽车大会等品牌活动,国际影响力持续增强,顺义科技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北京时间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