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创城 | 锦二友邻!提升创城“邻聚力”,厚植生活高品质_北京时间

文明创城 | 锦二友邻!提升创城“邻聚力”,厚植生活高品质

文化楼门、草绿花红、道路平整,新升级的沙坑广场上三五儿童聚在一起挖沙子、堆城堡;新加装的休闲座椅让居民“坐”享幸福;新翻修的甬路成为了踏实、舒心的“健身路”……在昌平区龙泽园街道龙锦苑二区社区,构建起一幅幅和谐宜居的生活画面。

文明创城 | 锦二友邻!提升创城“邻聚力”,厚植生活高品质

文化楼门、草绿花红、道路平整,新升级的沙坑广场上三五儿童聚在一起挖沙子、堆城堡;新加装的休闲座椅让居民“坐”享幸福;新翻修的甬路成为了踏实、舒心的“健身路”……在昌平区龙泽园街道龙锦苑二区社区,构建起一幅幅和谐宜居的生活画面。

龙锦苑二区社区建成于2005年7月份,面积7.9万平方米,绿化面积1.3万平方米,居民楼14栋,实有人口2100人。自创城工作开展以来,这个已有近20年历史的老旧小区从环境建设、提升配套设施、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等方面入手,在社区“两委”的带领下,左邻右舍群策群力、共绘蓝图、各显所长。

“锦二友邻”系列绘画作品

在创建文明城区的探索和实践中,龙锦苑二区社区党支部秉承“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理念,坚持党建引领,促进五方共建,不断总结提炼,将创城工作融入日常、干在平常、抓在经常,居民们参与到社区治理的每一个环节,形成共建、共治、共商、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并形成“锦二友邻”这一社区协商议事特色品牌。

防水补漏 翻修加装

社区硬件提档升级

去年9月,居民卢锡良送来一面锦旗,“怀爱民之心,办利民之事”10个字是他住在龙锦苑二区社区发自肺腑的感受。“我送锦旗并不是因为社区帮我解决了什么诉求,或是为我个人办了什么实事,就是觉得社区整体工作做的好,值得肯定。”

卢锡良(左)给社区送锦旗

一桩桩一件件,增强了居民认同感、获得感和幸福感。社区“两委”认真倾听居民建议,细心整理诉求与意见,汇总分析、服务友邻:针对部分顶楼漏雨现象,社区通过多次组织“五方共建”、协商解决问题、召开业主大会、入户征集意见、规范使用公共维修基金等程序,终在雨季来临前完成屋顶防水补漏,让居民下雨无忧。

防水改造工程

社区以“锦二友邻”品牌为抓手,打造熟人社区、熟人文化,让居民邻里“一家亲”:招募缝纫能手,成立“友邻缝纫社”,献爱心为居民义务缝缝补补;“两委”成员为鳏寡老人寻医买药,取送快递;对困难家庭争取帮扶资金;关心病重老党员,争取慰问资金,精准帮扶到位。

社区积极打造创城氛围,让文明新风吹进家家户户:在社区南广场建立文化墙,以中国传统文化“仁义礼智信”为主题进行展示;开办“友邻书画社”,共同的爱好加深了邻里情;社区舞蹈队、合唱队常年坚持活动,演出节目“日日练、月月新”。

安装监控设备

“安装摄像头是个细致活,我和社区‘两委’成员、辖区民警、物业、施工单位等人员一次次走遍社区的每个角落,确定安装位置。”谢丽梅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围绕社区各个点位走了不下30遍,就是为了找到既不侵犯居民隐私,又能观察到死角的点位,67个监控探头的加装为社区治安加固了一道“安全锁”。

使用透水砖对5号楼北侧643.25平方米的步道进行翻修,翻修后的步道成为了踏实、舒心的“健身路”;更换非机动车棚15个,全部采用牢固且抗风防雨的钢结构,为居民的爱车盖起了“新家”;翻新138.6平方米的沙坑广场,不仅添补沙坑内细沙,用“彩虹”地砖翻修广场地面,还设置创城景观小品,满足儿童们玩耍需要;采用钢结构、木质结构更换小区内老旧座椅15个,方便居民休息聊天……

龙锦苑二区社区以实际行动,实现了群众沟通有平台、诉求反映有渠道、问题纾解有机制、优化服务有效能。

人行步道

自行车棚

沙坑广场

休闲座椅

垃圾分类 莳花补绿

志愿服务齐参与

全国文明城区创建工作成效如何,影响着城市的“颜值”、居民的幸福。社区里有一支由20位女性居民组成、平均年龄超65岁的志愿者队伍,她们提供义务垃圾投放宣传、指引服务,被社区居民亲切地称为“守桶人”。

“2019年,为加强对居民的垃圾分类投放指导,社区‘两委’通过协商议事会的形式,决定组建垃圾分类志愿服务指导队。”谢丽梅介绍道。同年11月起,志愿者每天都会准时值守在社区垃圾分类投放点,五年来,这支队伍从来没有一天缺席过。

垃圾分类志愿服务队

“夏天厨余垃圾桶散发的臭味,常常令路过的居民掩鼻快速走过,但是值守在旁边的我们从来没有退却。”志愿者穆荣利表示,厨余垃圾车因无法处理混入的异物,会对不合格的厨余垃圾予以拒收,她们在社区的带动下,拿起自制的小铁钩、小刀片,对居民投放的厨余垃圾进行二次分拣。

为更好地发挥党员先锋模范的作用,社区党支部还重点打造党员先锋岗,在社区六个桶站分别张贴党员名字,实行包站制,每天不定期对各自负责的桶站进行巡查。

2020年,龙锦苑二区社区垃圾分类志愿者服务队荣获“北京榜样”提名;2022年,龙锦苑二区社区被评为第一批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

垃圾分类志愿服务队

自创城“号角”吹响以来,龙锦苑二区社区便从多方面排查工作盲点,全力整改堵点痛点。为让社区不仅做到整洁干净,更做到美观宜人,2021年中旬,社区党支部组织成立“莳花志愿者服务队”,社区居民杜瑞峰、刘翠英夫妇主动请缨,担任“莳花志愿者服务队”负责人,并主动认领14号楼前的花池。

莳花志愿者服务队

“莳花志愿者服务队”有20余名队员,多为社区里年逾古稀的爱花人士,种植、浇水、除草、施肥、剪枝、景观设计……队员们亲力亲为,充分弘扬志愿服务精神,义务养护社区花圃和绿植,用爱心浇灌花草不断成长,成功打造出彩虹广场、11号楼和12号楼之间的6处花池,社区成为了居民心中的“花园社区”。

“社区‘两委’积极组织,经常邀请居民参与到‘莳花志愿者服务队’的活动中,例如暑期带领儿童在社区中认识花草树木,母亲节时组织种植母亲花:萱草,让孩子们从小养成爱护环境的好习惯。”刘翠英表示,花圃不仅扮靓了“锦二友邻”,还让居民参与到社区共建、共治、共商、共享之中。

莳花志愿者服务队

社区居民齐动手,几年下来,面积百平米的花境在一年四季都有鲜花盛开,一片郁郁葱葱、生机盎然的景象,小区环境面貌焕然一新。2023年7月,“莳花志愿者服务队”因为出色的工作业绩,荣获回天地区百名优秀社区社会组织,扎实推进了创城工作走深走实。

齐商议 共讨论

“楼门文化”画好基层治理同心圆

为增进邻里关系、增强社区凝聚力,激活居民自治动力,2019年,龙锦苑二区社区开始打造楼门文化,以阳光儿童、绿色环保、传统文化、健康成长等主题在内的7处文化楼门为切入点。

2024年4月,在区委宣传部、街道工委的大力支持下,社区全部单元楼门文化建设项目全面启动。社区党支部牵头,先后召开党建协调会、协商议事会等十几场会议,“两委”成员、物业、业委会、楼门长、党员群众等多方人员参加。

翟煜平展示“锦二友邻”

“这是我画的‘锦二友邻’,包含科技惠邻、社会助邻、文化亲邻、服务便邻等部分,每一个画面都是我在社区居住的十几年间亲身体会到的,是邻里之间互助友爱的体现。”今年78岁高龄的居民翟煜平和爱人王瑞玲是5号楼2单元的楼门长,这是打造于2020年,主题为绿色环保的文化楼门。

“墙上粘的装饰物,是我利用废旧包装盒等材料制作的,因为泡沫材料很轻,粘上后也不会坠下来,可以长期粘在墙上。”翟煜平利用材料原有的造型进行手工改造,再将自己设计的图案打印出来粘在外侧,既美观又成本低廉。尽管平均每个装饰物要花费他两个小时的制作时间,但他说,退休了也觉得应该发挥余热,为社区做些贡献。

翟煜平制作的装饰品

301室小朋友的剪纸作品,601室提供的绘画作品……在文化楼门建设中,整栋楼的居民都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大家一起动手,维护家园的环境卫生和公共设施。翟煜平将邻居们提供的作品收集起来用作楼门装饰,看到大家积极提供作品他很感动,“大家对‘楼门文化’建设都很支持,都希望楼道里变得更好。”

居民的作品

现在,龙锦苑二区社区形成了由网格员牵头,各单元楼为基本单位建立楼门文化群,“楼门文化——楼门居民参与”的良性循环格局。楼门文化也已由楼道设置书画展,逐步扩展到重新粉刷墙面、增设居民好事台等,积极充分地发挥了居民的自治热情。

小朋友们的作品

居民们在一次次的龙泽“家话”协商议事会中求同存异,决定居民公约、楼门主题、画面色彩……激发了居民们对参与楼门公共事务的责任感与信心,也让大家形成了自治意识,形成了事事协商、共破难题的良好氛围,楼门里的大事小情,也在议事和自治中得到解决。

在“楼门文化”的耳濡目染下,左邻右舍打招呼的多了,互帮互助的多了,感情更融洽,亲如一家人。“锦二友邻”正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滋润着居民们的心灵。“之前噪音扰民,在楼道乱丢垃圾等情况时有发生,严重时会闹到居委会处理,现在邻里矛盾纠纷减少了很多,大家不再是陌生人,小矛盾当面说开,直接就化解了。”谢丽梅表示。

翟煜平制作的装饰品

在龙锦苑二区社区,居民们相互交流,形成了邻里一家亲的良好氛围。志愿服务、文化楼门改变的远不止是社区的外部环境,互帮互助的内在美更加难能可贵,在“锦二友邻”精神的滋养下,创城工作实实在在惠及百姓,居民们“创”出一片新天地,从城市“颜值”到生活“品质”,提升外在、厚植内在,幸福感和归属感与日俱增。

文明无止境,创城不停歇,未来,随着一处处改造逐一落实,一项项服务深入民心,龙锦苑二区社区将全面建设成文明、互助、美丽、平安的和谐社区。

文明创城 | 锦二友邻!提升创城“邻聚力”,厚植生活高品质

文化楼门、草绿花红、道路平整,新升级的沙坑广场上三五儿童聚在一起挖沙子、堆城堡;新加装的休闲座椅让居民“坐”享幸福;新翻修的甬路成为了踏实、舒心的“健身路”……在昌平区龙泽园街道龙锦苑二区社区,构建起一幅幅和谐宜居的生活画面。

文明创城 | 锦二友邻!提升创城“邻聚力”,厚植生活高品质

文化楼门、草绿花红、道路平整,新升级的沙坑广场上三五儿童聚在一起挖沙子、堆城堡;新加装的休闲座椅让居民“坐”享幸福;新翻修的甬路成为了踏实、舒心的“健身路”……在昌平区龙泽园街道龙锦苑二区社区,构建起一幅幅和谐宜居的生活画面。

龙锦苑二区社区建成于2005年7月份,面积7.9万平方米,绿化面积1.3万平方米,居民楼14栋,实有人口2100人。自创城工作开展以来,这个已有近20年历史的老旧小区从环境建设、提升配套设施、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等方面入手,在社区“两委”的带领下,左邻右舍群策群力、共绘蓝图、各显所长。

“锦二友邻”系列绘画作品

在创建文明城区的探索和实践中,龙锦苑二区社区党支部秉承“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理念,坚持党建引领,促进五方共建,不断总结提炼,将创城工作融入日常、干在平常、抓在经常,居民们参与到社区治理的每一个环节,形成共建、共治、共商、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并形成“锦二友邻”这一社区协商议事特色品牌。

防水补漏 翻修加装

社区硬件提档升级

去年9月,居民卢锡良送来一面锦旗,“怀爱民之心,办利民之事”10个字是他住在龙锦苑二区社区发自肺腑的感受。“我送锦旗并不是因为社区帮我解决了什么诉求,或是为我个人办了什么实事,就是觉得社区整体工作做的好,值得肯定。”

卢锡良(左)给社区送锦旗

一桩桩一件件,增强了居民认同感、获得感和幸福感。社区“两委”认真倾听居民建议,细心整理诉求与意见,汇总分析、服务友邻:针对部分顶楼漏雨现象,社区通过多次组织“五方共建”、协商解决问题、召开业主大会、入户征集意见、规范使用公共维修基金等程序,终在雨季来临前完成屋顶防水补漏,让居民下雨无忧。

防水改造工程

社区以“锦二友邻”品牌为抓手,打造熟人社区、熟人文化,让居民邻里“一家亲”:招募缝纫能手,成立“友邻缝纫社”,献爱心为居民义务缝缝补补;“两委”成员为鳏寡老人寻医买药,取送快递;对困难家庭争取帮扶资金;关心病重老党员,争取慰问资金,精准帮扶到位。

社区积极打造创城氛围,让文明新风吹进家家户户:在社区南广场建立文化墙,以中国传统文化“仁义礼智信”为主题进行展示;开办“友邻书画社”,共同的爱好加深了邻里情;社区舞蹈队、合唱队常年坚持活动,演出节目“日日练、月月新”。

安装监控设备

“安装摄像头是个细致活,我和社区‘两委’成员、辖区民警、物业、施工单位等人员一次次走遍社区的每个角落,确定安装位置。”谢丽梅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围绕社区各个点位走了不下30遍,就是为了找到既不侵犯居民隐私,又能观察到死角的点位,67个监控探头的加装为社区治安加固了一道“安全锁”。

使用透水砖对5号楼北侧643.25平方米的步道进行翻修,翻修后的步道成为了踏实、舒心的“健身路”;更换非机动车棚15个,全部采用牢固且抗风防雨的钢结构,为居民的爱车盖起了“新家”;翻新138.6平方米的沙坑广场,不仅添补沙坑内细沙,用“彩虹”地砖翻修广场地面,还设置创城景观小品,满足儿童们玩耍需要;采用钢结构、木质结构更换小区内老旧座椅15个,方便居民休息聊天……

龙锦苑二区社区以实际行动,实现了群众沟通有平台、诉求反映有渠道、问题纾解有机制、优化服务有效能。

人行步道

自行车棚

沙坑广场

休闲座椅

垃圾分类 莳花补绿

志愿服务齐参与

全国文明城区创建工作成效如何,影响着城市的“颜值”、居民的幸福。社区里有一支由20位女性居民组成、平均年龄超65岁的志愿者队伍,她们提供义务垃圾投放宣传、指引服务,被社区居民亲切地称为“守桶人”。

“2019年,为加强对居民的垃圾分类投放指导,社区‘两委’通过协商议事会的形式,决定组建垃圾分类志愿服务指导队。”谢丽梅介绍道。同年11月起,志愿者每天都会准时值守在社区垃圾分类投放点,五年来,这支队伍从来没有一天缺席过。

垃圾分类志愿服务队

“夏天厨余垃圾桶散发的臭味,常常令路过的居民掩鼻快速走过,但是值守在旁边的我们从来没有退却。”志愿者穆荣利表示,厨余垃圾车因无法处理混入的异物,会对不合格的厨余垃圾予以拒收,她们在社区的带动下,拿起自制的小铁钩、小刀片,对居民投放的厨余垃圾进行二次分拣。

为更好地发挥党员先锋模范的作用,社区党支部还重点打造党员先锋岗,在社区六个桶站分别张贴党员名字,实行包站制,每天不定期对各自负责的桶站进行巡查。

2020年,龙锦苑二区社区垃圾分类志愿者服务队荣获“北京榜样”提名;2022年,龙锦苑二区社区被评为第一批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

垃圾分类志愿服务队

自创城“号角”吹响以来,龙锦苑二区社区便从多方面排查工作盲点,全力整改堵点痛点。为让社区不仅做到整洁干净,更做到美观宜人,2021年中旬,社区党支部组织成立“莳花志愿者服务队”,社区居民杜瑞峰、刘翠英夫妇主动请缨,担任“莳花志愿者服务队”负责人,并主动认领14号楼前的花池。

莳花志愿者服务队

“莳花志愿者服务队”有20余名队员,多为社区里年逾古稀的爱花人士,种植、浇水、除草、施肥、剪枝、景观设计……队员们亲力亲为,充分弘扬志愿服务精神,义务养护社区花圃和绿植,用爱心浇灌花草不断成长,成功打造出彩虹广场、11号楼和12号楼之间的6处花池,社区成为了居民心中的“花园社区”。

“社区‘两委’积极组织,经常邀请居民参与到‘莳花志愿者服务队’的活动中,例如暑期带领儿童在社区中认识花草树木,母亲节时组织种植母亲花:萱草,让孩子们从小养成爱护环境的好习惯。”刘翠英表示,花圃不仅扮靓了“锦二友邻”,还让居民参与到社区共建、共治、共商、共享之中。

莳花志愿者服务队

社区居民齐动手,几年下来,面积百平米的花境在一年四季都有鲜花盛开,一片郁郁葱葱、生机盎然的景象,小区环境面貌焕然一新。2023年7月,“莳花志愿者服务队”因为出色的工作业绩,荣获回天地区百名优秀社区社会组织,扎实推进了创城工作走深走实。

齐商议 共讨论

“楼门文化”画好基层治理同心圆

为增进邻里关系、增强社区凝聚力,激活居民自治动力,2019年,龙锦苑二区社区开始打造楼门文化,以阳光儿童、绿色环保、传统文化、健康成长等主题在内的7处文化楼门为切入点。

2024年4月,在区委宣传部、街道工委的大力支持下,社区全部单元楼门文化建设项目全面启动。社区党支部牵头,先后召开党建协调会、协商议事会等十几场会议,“两委”成员、物业、业委会、楼门长、党员群众等多方人员参加。

翟煜平展示“锦二友邻”

“这是我画的‘锦二友邻’,包含科技惠邻、社会助邻、文化亲邻、服务便邻等部分,每一个画面都是我在社区居住的十几年间亲身体会到的,是邻里之间互助友爱的体现。”今年78岁高龄的居民翟煜平和爱人王瑞玲是5号楼2单元的楼门长,这是打造于2020年,主题为绿色环保的文化楼门。

“墙上粘的装饰物,是我利用废旧包装盒等材料制作的,因为泡沫材料很轻,粘上后也不会坠下来,可以长期粘在墙上。”翟煜平利用材料原有的造型进行手工改造,再将自己设计的图案打印出来粘在外侧,既美观又成本低廉。尽管平均每个装饰物要花费他两个小时的制作时间,但他说,退休了也觉得应该发挥余热,为社区做些贡献。

翟煜平制作的装饰品

301室小朋友的剪纸作品,601室提供的绘画作品……在文化楼门建设中,整栋楼的居民都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大家一起动手,维护家园的环境卫生和公共设施。翟煜平将邻居们提供的作品收集起来用作楼门装饰,看到大家积极提供作品他很感动,“大家对‘楼门文化’建设都很支持,都希望楼道里变得更好。”

居民的作品

现在,龙锦苑二区社区形成了由网格员牵头,各单元楼为基本单位建立楼门文化群,“楼门文化——楼门居民参与”的良性循环格局。楼门文化也已由楼道设置书画展,逐步扩展到重新粉刷墙面、增设居民好事台等,积极充分地发挥了居民的自治热情。

小朋友们的作品

居民们在一次次的龙泽“家话”协商议事会中求同存异,决定居民公约、楼门主题、画面色彩……激发了居民们对参与楼门公共事务的责任感与信心,也让大家形成了自治意识,形成了事事协商、共破难题的良好氛围,楼门里的大事小情,也在议事和自治中得到解决。

在“楼门文化”的耳濡目染下,左邻右舍打招呼的多了,互帮互助的多了,感情更融洽,亲如一家人。“锦二友邻”正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滋润着居民们的心灵。“之前噪音扰民,在楼道乱丢垃圾等情况时有发生,严重时会闹到居委会处理,现在邻里矛盾纠纷减少了很多,大家不再是陌生人,小矛盾当面说开,直接就化解了。”谢丽梅表示。

翟煜平制作的装饰品

在龙锦苑二区社区,居民们相互交流,形成了邻里一家亲的良好氛围。志愿服务、文化楼门改变的远不止是社区的外部环境,互帮互助的内在美更加难能可贵,在“锦二友邻”精神的滋养下,创城工作实实在在惠及百姓,居民们“创”出一片新天地,从城市“颜值”到生活“品质”,提升外在、厚植内在,幸福感和归属感与日俱增。

文明无止境,创城不停歇,未来,随着一处处改造逐一落实,一项项服务深入民心,龙锦苑二区社区将全面建设成文明、互助、美丽、平安的和谐社区。

北京时间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