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由中国新闻史学会、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新闻传播分会、北京体育大学联合主办的第三届“媒介与体育”论坛暨北京体育大学创办新闻传播教育25周年高质量发展论坛在京举行。
4月26日,由中国新闻史学会、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新闻传播分会、北京体育大学联合主办的第三届“媒介与体育”论坛暨北京体育大学创办新闻传播教育25周年高质量发展论坛在京举行。

论坛以“体育传播新浪潮:中国特色与全球视野”为主题,广邀学界、业界60余位权威专家,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近300名专家学者及青年学子齐聚一堂。与会者立足中国体育传播实践前沿,着眼全球传播格局演变,深入探讨数字化浪潮下中国体育传播的理论创新与实践突破,以多元视角解析中国特色体育传播体系建构与全球传播效能提升的双向互动。

从战略互鉴到技术赋能,开幕致辞勾勒体育传播新图景

北京体育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周启迪在开幕致辞中指出,本届论坛的举办,是立足中国特色、拥抱全球视野,推动体育强国战略落地、完善学科体系建设、实现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践。他强调了媒介与体育的共生关系,号召与会者挖掘体育新闻传播学科的本土文化基础与世界前沿价值,探索兼具中国特色与国际视野的体育传播现代化路径。

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隋岩在致辞中代表中国新闻史学会对论坛召开表示祝贺,他指出在全球传播生态变革、新技术重塑传播方式的背景下,体育传播不仅是文化生活的一部分,还关乎国家形象建设与文化认同,在建设体育强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意义重大。他强调,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关注体育传播中的人文因素,挖掘背后的文化意义,以讲好中国体育故事,传播中国体育文化为目标,助力全球体育传播。他还表示,希望本次论坛成为思想交流的平台,促进中国体育传播发展经验与国际经验融合,构建更具中国特色和世界影响力的体育传播话语体系。

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志在致辞中指出,北京市已经率先启动超高清视频全产业链升级,2024年北京卫视超高清4K频道开播,不断探索超高清制播的“北京经验”。作为重要合作载体,北京体育大学与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在智慧广电实验室建设、超高清纪录片创作等领域的务实合作成果丰硕。他强调,未来需进一步依托5G+8K等技术,深化其在赛事转播、沉浸式体验、人才培养等场景的应用,构建“技术赋能内容、内容反哺技术”的良性生态。

中国记协原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书记翟惠生在致辞中围绕“体育需要媒体,媒体需要体育”展开讨论。他指出体育事业与媒体传播作为满足人民精神需求的“刚需”组合,应该通过典型宣传、热点引导与舆论监督的有机联动,构建起新时代体育文化传播的新范式。面对大众体育传播系统性不足、竞技领域饭圈文化异化及赛场负面事件频发等问题,主流媒体应强化典型宣传提升传播效能,通过热点事件解读构建理性舆论场,同时对自媒体碎片化传播进行纠偏。最后他呼吁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体育媒体需坚守舆论监督职责,创新叙事方式,传播体育正能量,助力提升全民文明素养和体育事业发展水平。
从本土实践到全球对话,主旨报告聚焦体育传播新路径

在主旨演讲环节,多位学界专家与业界专家围绕“体育传播的中国特色与全球视野”作了专题报告,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的深度碰撞,助力推动体育新闻传播领域的学理探讨与实务探索双向赋能。该环节由5G高新视频体育融合创新应用广电总局实验室主任赵琳琳担任主持。

中国体育报业总社党委委员、副总经理、中国体育报总编辑杨旸指出,体育新闻报道需夯实“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坚持内容创新应对传播挑战。她认为,体育工作者需从理论中寻找实践源泉,从运动员身上汲取力量,聚焦运动员的主体价值,深入挖掘其拼搏故事与职业精神内核,将人物特质转化为新时代体育叙事体系的鲜活素材,实现舆论引导与价值传递的有机统一。她还强调,体育新闻从业者应该秉持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汲取力量,以更好地服务体育强国建设,传播体育正能量。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教授姜飞指出,新时代体育文化国际传播需立足文明互鉴视角构建话语体系。他表示,中国应在概念定义、逻辑判断、价值推理等层面建立系统性传播框架,同时在实践路径上突破个体感知传播局限,转向群体认知塑造与文化态度引导,通过知识的体系化传播强化国际话语权。具体到体育跨文化传播中,应该通过概念创新与策略升级,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注入体育文化实践注脚。

成都体育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石磊分享了成都体育学院新闻传播专业建设的宝贵经验,即以成都世界赛事名城建设等实践场景为切入点,强化学生赛事传播策划、体育公共外交等实务能力,实现专业建设与国家体育事业发展同频共振。他表示,要继续深化体育学与新闻传播学交叉融合,构建“体育+”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定向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吕新雨以贵州榕江“村超”为例,指出应该将赛事变成宣传场地。她认为,应该综合运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手段,将乡村体育打造为文化传播与乡村振兴的创新引擎,推动“村超”故事走向国际,共筑乡村发展与国际传播合作新平台。

北京大学国家体育产业研究基地执行主任、教授张锐结合东京奥运会、孙杨听证会、刘翔退赛等典型案例,深入剖析了新媒体时代体育危机的传播特征、危机应对与媒体公关策略。她指出,应对体育突发事件,需要构建从地方到国家的五级协同响应机制,依托NLP技术实时监测舆情动向,精准预判风险节点,同时强化双语人才培养与国际经验借鉴,助力提升我国体育突发事件应对能力与全球话语权。

中国移动咪咕音乐党委委员、总编辑孙磊表示,体育与音乐用户重叠,融合需求显著。咪咕未来要进一步深化探索5G+短视频在赛事传播中的应用,充分发挥通信网和互联网媒介工具能力,以人工智能技术推动内容生产和多模态传播创新,实现信息的高效精准触达,形成强大的传播能力,通过版权运营、技术赋能与跨界IP开发,为文体产业创造更大价值。

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教授郭晓科在讲话中深入介绍了媒体融合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文理交叉研究情况。他指出,实验室一方面通过开发“传播动力学”模型为深入研究传播规律开辟了新的视角,另一方面构建类人智能体虚拟社交网络,并将其成功应用于实际项目中。同时他也提到人工智能研究中面临的伦理挑战,强调推动技术与社会科学紧密结合至关重要。

新华社体育部原副主任、国际奥委会新闻委员会委员、高级记者周杰聚焦中国体育媒体40年发展历程与国际传播突破。他依据时间脉络梳理了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到2024年巴黎奥运会,中国体育媒体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以及技术创新成果。他指出,新技术的发展带来了AI内容准确性、版权保护等挑战,对中国体育媒体的持续发展构成威胁,呼吁各方必须共同努力,探索有效的解决途径,确保中国体育媒体在国际传播中不断进步,为全球体育传播贡献更多中国力量。

北京体育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薛文婷围绕专家型体育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展开分享。她介绍道,北京体育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构建了四重螺旋创新生态系统,促进政产学研协同育人。在课程设置上,形成“+体育”的交叉融合课程体系,提升学生体育素养;同时通过与媒体共建前沿课程,让学生了解行业前沿动态。在实践教学中,搭建多层次赛事实践场景,让师生参与赛事相关工作积累丰富经验。此外,还开展校内跨学院合作项目,通过不同学院学生的分工协作,全方位提升学生体育专业素养和全媒体传播能力,为专家型体育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多维度、创新性的实践路径。
从院长论坛到篮球联赛,多元活动拓展体育传播张力

当天下午,来自20余所北京高校的新闻与传播学院的书记、院长与业内人士齐聚“第三届首都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论坛”,围绕“智媒融合与高校传播体系的重塑”“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体育文化传播路径”“新闻传播教育的跨界协调与战略演化”三大主题展开深度讨论。

在院长论坛开始之前,各位院长还共同出席了在北京体育大学篮球场举办的第十届北京高校新闻院系篮球联赛(BUBA)开幕式。北京体育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钟海主持开幕式,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院长熊春文、北京语言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总支书记杨天乔作为特邀嘉宾为同学们开球。BUBA赛事作为北京高校新闻传播学科人才交流的重要渠道,通过体育竞技形式深化院校协作,已经成为首都高校新闻传播学子风采展示的重要平台。
此外,本届论坛还设有“体育传播中的媒介生态与舆论研究”“体育传播中的伦理与治理研究”“体育传播与健康促进及其综合研究”等10场分论坛,来自全国30余所的150余位师生就媒介与体育融合相关话题进行了论文汇报、点评与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