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区推广“低值可回收物”体系建设 持续推进垃圾减量与资源化工作_北京时间

变废为宝!昌平区推广“低值可回收物”体系建设 持续推进垃圾减量与资源化工作

在传统的可回收体系中,居民家中的可回收物只能通过废品回收站或者收购废品的个人进行回收。由于回收市场的不完善,造成“利大抢收,利小不收”,不少低价值的可回收物,如玻璃瓶、泡沫箱、旧织物等因无人回收而流入其他垃圾处置体系,增加了清运以及终端处理的成本。
为推进垃圾减量,市城市管理委制定了《北京市低值可回收物体系建设推广工作方案》。昌平区通过政企合作,推广“低值可回收物”体系建设,低值可回收物既可“一袋式”上门回收,也可由居民自助交投,促进低值可回收物“应分尽分、应收尽收”,真正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
“低值可回收物”有去处 居民垃圾分类积极性高
在回龙观街道新龙城一期社区,居民王大爷装好满满一袋子可回收物,从“爱分类”公众号上预约好,北京爱分类环境有限公司的回收人员就会按时上门回收。回收人员在初检、称重、签收、扫码后,可以当钱花的环保金自动进入了王大爷的“爱分类”小程序账户中。
在王大爷的这一袋可回收物中,除了纸箱子、塑料瓶等日常的可回收物,还有两双鞋、一件老旧的棉衣、一个泡沫箱等以前无人问津的物品。“不需要再对这些物品进行细分,只要是可回收物,都可以打包放进袋子里。”王大爷说道。
据了解,去年年底,回龙观街道新龙城东区、西区已正式开展“一袋式”垃圾上门回收试点工作。在街道、社区的支持下,“爱分类”通过地推、入户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工作,覆盖居民数千人,为各区域垃圾分类便民模式开展奠定了扎实的群众基础。“特别方便,特别是泡沫箱这种以前都没人收的垃圾,现在通过‘爱分类’一袋式都能回收,不仅环保,还能为垃圾减量做出贡献。”王大爷表示。
早在六年前,“爱分类”在昌平区率先试点推广“一袋式”便民模式观念,通过上门将可回收的“纸、塑料、泡沫、金属、纺织物”等不分高低价值应收尽收并统一称重奖励,尽可能降低市民参与难度,提高参与积极性,循序渐进培养市民习惯。
同样在社区内“爱分类”的办公点,也堆满了不少低值可回收物。据北京爱分类环境有限公司回天项目工作人员孟祥华介绍,自从“爱分类”入驻回天地区之后,居民垃圾分类的积极性特别高,“有的时候居民都不等着我们上门回收,他们自己提着可回收物就下楼交投了,我们是全品类应收尽收,这样也能给社区的垃圾分类做减量化。”孟祥华说道。
打造垃圾分类“昌平模式” 将在全市推广
经过近6年的推广,目前“爱分类”在昌平主城区已经基本实现了所有小区“可回收物”收集全覆盖,如今,“一袋式”应收尽收已成为垃圾分类的“昌平样板”,“爱分类”在回收之后,再进行精细化分类,根据不同品类,进行末端处理再利用。而此前,不少市民都曾反映,自己辛辛苦苦分出的玻璃瓶、旧衣物、利乐包装盒、泡沫箱等废品,明明也属于可回收物,却总是被废品回收商拒收。无奈之下,一些市民只能将这些可回收物扔进垃圾桶。
针对这一现象,年前,《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意见》发布,提出“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以废弃物精细管理、有效回收、高效利用为路径,覆盖生产生活各领域”。同样是在年前,北京市开始部署“低值可回收物”体系建设推广工作。以前,市民们送到街头废品回收站却被拒收的泡沫、塑料、玻璃、纺织物等,将逐步受到重视,计划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低值可回收物回收试点。
记者了解到,根据目前市城市管理委制定的《北京市低值可回收物目录》,低值可回收物被分为一般和特殊两类。一般低值可回收物主要包括废玻璃、废旧纺织品、废塑料、废纸塑复合包装等。各区、各街道可因地制宜,依托回收主体开放的APP或小程序,实行“一袋式”上门回收或自助交投等模式,对居民予以费用或积分奖励。特殊低值可回收物包括废弃外卖塑料餐盒、大件垃圾、废旧电器等。对于废弃外卖塑料餐盒较多的商务楼宇或大学、小区等,可设置废弃外卖塑料餐盒专用收集容器。对于废弃家具等大件垃圾和小旧家电,可通过设置投放点、预约上门或开展集中投放日等形式回收。
不分高低值“一袋式”应收尽收,免费上门的同时给予环保金奖励,近年来,昌平区通过政企合作,积极打造垃圾分类“昌平模式”,让垃圾分类更便民更精细。“已经享受过上门回收服务的社区居民充分认可‘一袋式’便民分类模式,这种简单易行的参与方式不仅减轻了居民的分类负担,更便于养成从家庭源头形成绿色生活、垃圾减量和分类的好习惯,还能提高分类准确率,有效降低其他垃圾处理成本。”北京爱分类环境有限公司公共事务部总监徐小婷介绍。
目前,“一袋式”应收尽收模式受到了居民的高度认可,居民的普遍参与率非常高,并且每天都在上升。下一步,“爱分类”将连同各属地街道以及物业,共同来进行深入的推进,扩大“爱分类”的覆盖范围,深化市民源头分类习惯养成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低值可回收物的回收利用水平,促进完成低值可回收物体系搭建,真正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和资源回收利用。
图文/向凌潇

变废为宝!昌平区推广“低值可回收物”体系建设 持续推进垃圾减量与资源化工作

在传统的可回收体系中,居民家中的可回收物只能通过废品回收站或者收购废品的个人进行回收。由于回收市场的不完善,造成“利大抢收,利小不收”,不少低价值的可回收物,如玻璃瓶、泡沫箱、旧织物等因无人回收而流入其他垃圾处置体系,增加了清运以及终端处理的成本。
为推进垃圾减量,市城市管理委制定了《北京市低值可回收物体系建设推广工作方案》。昌平区通过政企合作,推广“低值可回收物”体系建设,低值可回收物既可“一袋式”上门回收,也可由居民自助交投,促进低值可回收物“应分尽分、应收尽收”,真正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
“低值可回收物”有去处 居民垃圾分类积极性高
在回龙观街道新龙城一期社区,居民王大爷装好满满一袋子可回收物,从“爱分类”公众号上预约好,北京爱分类环境有限公司的回收人员就会按时上门回收。回收人员在初检、称重、签收、扫码后,可以当钱花的环保金自动进入了王大爷的“爱分类”小程序账户中。
在王大爷的这一袋可回收物中,除了纸箱子、塑料瓶等日常的可回收物,还有两双鞋、一件老旧的棉衣、一个泡沫箱等以前无人问津的物品。“不需要再对这些物品进行细分,只要是可回收物,都可以打包放进袋子里。”王大爷说道。
据了解,去年年底,回龙观街道新龙城东区、西区已正式开展“一袋式”垃圾上门回收试点工作。在街道、社区的支持下,“爱分类”通过地推、入户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工作,覆盖居民数千人,为各区域垃圾分类便民模式开展奠定了扎实的群众基础。“特别方便,特别是泡沫箱这种以前都没人收的垃圾,现在通过‘爱分类’一袋式都能回收,不仅环保,还能为垃圾减量做出贡献。”王大爷表示。
早在六年前,“爱分类”在昌平区率先试点推广“一袋式”便民模式观念,通过上门将可回收的“纸、塑料、泡沫、金属、纺织物”等不分高低价值应收尽收并统一称重奖励,尽可能降低市民参与难度,提高参与积极性,循序渐进培养市民习惯。
同样在社区内“爱分类”的办公点,也堆满了不少低值可回收物。据北京爱分类环境有限公司回天项目工作人员孟祥华介绍,自从“爱分类”入驻回天地区之后,居民垃圾分类的积极性特别高,“有的时候居民都不等着我们上门回收,他们自己提着可回收物就下楼交投了,我们是全品类应收尽收,这样也能给社区的垃圾分类做减量化。”孟祥华说道。
打造垃圾分类“昌平模式” 将在全市推广
经过近6年的推广,目前“爱分类”在昌平主城区已经基本实现了所有小区“可回收物”收集全覆盖,如今,“一袋式”应收尽收已成为垃圾分类的“昌平样板”,“爱分类”在回收之后,再进行精细化分类,根据不同品类,进行末端处理再利用。而此前,不少市民都曾反映,自己辛辛苦苦分出的玻璃瓶、旧衣物、利乐包装盒、泡沫箱等废品,明明也属于可回收物,却总是被废品回收商拒收。无奈之下,一些市民只能将这些可回收物扔进垃圾桶。
针对这一现象,年前,《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意见》发布,提出“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以废弃物精细管理、有效回收、高效利用为路径,覆盖生产生活各领域”。同样是在年前,北京市开始部署“低值可回收物”体系建设推广工作。以前,市民们送到街头废品回收站却被拒收的泡沫、塑料、玻璃、纺织物等,将逐步受到重视,计划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低值可回收物回收试点。
记者了解到,根据目前市城市管理委制定的《北京市低值可回收物目录》,低值可回收物被分为一般和特殊两类。一般低值可回收物主要包括废玻璃、废旧纺织品、废塑料、废纸塑复合包装等。各区、各街道可因地制宜,依托回收主体开放的APP或小程序,实行“一袋式”上门回收或自助交投等模式,对居民予以费用或积分奖励。特殊低值可回收物包括废弃外卖塑料餐盒、大件垃圾、废旧电器等。对于废弃外卖塑料餐盒较多的商务楼宇或大学、小区等,可设置废弃外卖塑料餐盒专用收集容器。对于废弃家具等大件垃圾和小旧家电,可通过设置投放点、预约上门或开展集中投放日等形式回收。
不分高低值“一袋式”应收尽收,免费上门的同时给予环保金奖励,近年来,昌平区通过政企合作,积极打造垃圾分类“昌平模式”,让垃圾分类更便民更精细。“已经享受过上门回收服务的社区居民充分认可‘一袋式’便民分类模式,这种简单易行的参与方式不仅减轻了居民的分类负担,更便于养成从家庭源头形成绿色生活、垃圾减量和分类的好习惯,还能提高分类准确率,有效降低其他垃圾处理成本。”北京爱分类环境有限公司公共事务部总监徐小婷介绍。
目前,“一袋式”应收尽收模式受到了居民的高度认可,居民的普遍参与率非常高,并且每天都在上升。下一步,“爱分类”将连同各属地街道以及物业,共同来进行深入的推进,扩大“爱分类”的覆盖范围,深化市民源头分类习惯养成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低值可回收物的回收利用水平,促进完成低值可回收物体系搭建,真正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和资源回收利用。
图文/向凌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