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一把手 | 聚焦“四区”建设,昌平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能源谷”
4月15日
昌平区融媒体中心特别制作推出
《聚焦“四区”建设 对话一把手》系列访谈节目
邀请各镇(街)、相关部门负责人走进演播室
聚焦“四区”建设奋斗目标这一主题
围绕城市总体规划、
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
打造特色产业等方面话题与主持人对话交流
节目将在昌平电视台、昌平广电网
北京昌平APP客户端播出

昌平区第六次党代会
提出“四区”建设目标任务
加快“四区”建设
服务首都发展的蓝图
已经绘就
今后五年,昌平区将加快建设北京国际科创中心承载区、改革攻坚开放共赢试验区、城乡治理协调发展先行区、人文宜居生态优美示范区,奋力谱写昌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今天
和平平一起
关注我区“四区”建设情况
聚焦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能源谷”
了解科技创新
如何支撑引领昌平高质量发展

本期嘉宾
金鑫 未来科学城管委会服务保障处处长
未来科学城位于昌平东南部
是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枢纽型主平台
处在“三城一区”的连接点上
市委市政府赋予的定位
是建设全球领先水平的技术创新高地
规划面积170.6平方公里
总体布局由“两区一心”组成
通过多年建设发展
基本形成了“两谷一园”的创新格局

在空间布局上,“东西两区”是未来科学城的主体承载区,建设功能完备、宜居宜业的研发创新社区;“一心”是未来科学城的生态绿心,连接东西两区,共同构建蓝绿交织、水城共融的生态发展格局。


其中西区规划面积62.5平方公里,以生命谷、高教园为代表,辐射带动工程技术创新园、科技服务产业园等重要组团,创新资源丰富,创新要素齐全,初步形成了从人才培育、基础研究、技术研发、科技服务到成果转化的创新发展链条;
东区规划面积44.3平方公里,以能源谷及成果转化基地为代表,突出央企特色,构建能源领域技术创新源头和产业高地,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能源谷”,是全国能源创新要素最富集的区域之一;生态绿心规划面积63.8平方公里,突出减量发展,打造首都北中轴延长线楔形绿地主体区域,形成与支撑世界一流科学城建设目标相匹配的绿色发展空间。

在创新布局上,“生命谷”实施生命技术赶超工程,快步进入重磅创新成果“爆发期”;“能源谷”践行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打造央企为龙头的世界先进能源产业第一方队;沙河高教园承载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打造世界一流的科教融合大学城。
未来科学城“能源谷”
都有哪些基础优势?
据金鑫介绍,经过10余年建设发展,主要呈现三个特点:

一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未来科学城能源谷核心区拥有74家能源领域研究院、科技型企业,涵盖央企民企等多元主体。累计入驻了22个国家和北京市重点实验室、24个国家和北京市工程技术中心,设有7个院士工作站,集聚能源领域高端人才700余名。

二是产业生态不断优化。持续打造“龙头企业+中小创新企业+高校+公共服务平台”的创新创业生态。鼓励能源谷入驻企业发挥各自技术产品优势,开展场景应用,支持企业成果转化。组建了23个协同创新平台、2个企业技术创新联合体。落实“科学+城”要求,加快建设公共配套,大尺度布局创新和产业发展空间,提升能源谷比较优势。

三是开放合作全面升级。促成能源谷央企研究院与沙河高教园高校共建了联合开放实验室、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鼓励龙头央企面向中小企业开放空间和实验资源,孵化初创企业,搭建了2个大中小融通发展平台,已入驻60余个项目,形成了融通创新的生动实践。充分释放“两区”建设政策红利,加大能源谷对外开放力度,汇聚更多创新要素。
在强化创新驱动方面
“能源谷”要培育提升能源互联网高成长赛道
近些年
能源互联网是很热的话题
这方面工作要如何开展呢?

金鑫介绍说,目前全国有9所高校设置能源互联网专业,华电和石油大学均有;全国24家最具有代表性的能源互联网研究机构,能源谷有7家;能源谷核心区有48家企业布局能源互联网上中下游技术,规上企业22家、国高新20家、瞪羚13家。

注重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现代通信等技术赋能能源产业的数字能源和智慧能源方向,给予能源互联网产业在更大维度上纵深发展,持续提升技术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能力。

接下来
“能源谷”将发挥氢能领域
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检验测试等环节创新主体
集聚的显著优势
围绕制氢、储运、燃料电池等环节
开展12个领域的关键技术创新
并依托氢能上下游产业链
重点打造燃料电池关键装备
商用车整车集成等5个产业集聚区
共同支撑打造氢能产业集群

更多的相关内容
大家敬请关注
系列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