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新时代 书写新篇章 海淀区中医药发展促进中心成立10周年综述_北京时间
为进一步整合海淀区中医药资源,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搭建海淀区中医药发展平台,2014年3月,海淀机构编制委员会印发了关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医院加挂北京市海淀区中医药发展促进中心牌子的批复》,明确区促进中心负责组织开展中医药知识宣传普及工作,承担中医药发展规划、中医药人才交流及培养、基层中医药科研项目管理以及基层名老中医工作室建设的具体事务性工作的职责。
为进一步整合海淀区中医药资源,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搭建海淀区中医药发展平台,2014年3月,海淀机构编制委员会印发了关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医院加挂北京市海淀区中医药发展促进中心牌子的批复》,明确区促进中心负责组织开展中医药知识宣传普及工作,承担中医药发展规划、中医药人才交流及培养、基层中医药科研项目管理以及基层名老中医工作室建设的具体事务性工作的职责。
十年来,在海淀区委区政府的重视关怀下,在区委卫生健康工委的坚强领导下,区促进中心紧紧依靠广大基层医疗机构及中医药工作者们,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发展的重要论述为指引,认真贯彻落实市区中医药工作决策部署,一手抓自身建设,一手抓业务落实,强化中医药管理、服务、人才、文化传播等体系建设,发挥好中医药特色优势,为推动海淀区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一是完善工作机制,加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
建立完善基层中医药管理工作机制。强化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健康管理重点工作培训指导,抓好日常督导落实。每年组织专家对辖区100余家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中期督导和年终绩效考核,强基层、补短板、促提升,实现基层中医药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同质化。
扎实做好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区创建评审工作,提升中医药服务质量和中医药工作整体水平。认真落实基本公卫和社区卫生中医药健康管理,努力完成国家、北京市下达任务目标。做好中医监测平台数据管理工作,加强数据质量监管。组织开展中医药基层工作沙龙活动,建立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工作交流协同机制,提升全区基层中医药服务管理水平。
二是加强内涵建设,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
筑牢基层中医药服务网底,指导并推动有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中医馆、中医阁,探索一条提升中医药基层服务能力的可行路径。深入推进“北京名中医身边工程”。截止目前,全区51支名中医身边工程团队,拥有专家成员300人,累计总出诊19651人次,接诊患者数633218人次,开具处方212341张,辖区居民中医药服务体验感、获得感大幅提升。组织开展中医适宜技术培训,自2015年开始至今共组织培训21期,培训1316人次。积极承担北京中医健康社区建设项目、北京治未病健康促进工程等国家、北京市中医药重点项目,提高中医优势病种的诊疗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
三是丰富宣传载体,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
充分发挥好基层中医健康文化体验馆的作用,每年围绕儿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节日,定期开展中医药文化知识科普、中医养生保健方法推广等百姓喜闻乐见的活动,为辖区居民提供全方位、多形式的中医药健康服务,让居民在家门口既沉浸式体验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又掌握了一些简单易学通俗易懂的健康养生方法,受到越来越多的周边百姓的追捧。积极推进海淀区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工作,倡导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做到辖区中小学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全覆盖。发挥中医药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在促进全民健康中的优势,组织落实北京市“冬病夏治三伏贴”工作,年均贴敷覆盖人群达4万余人。
四是勇担抗疫使命,坚决完成中医药疫情防控工作。
2020年到2022年新冠肺炎疫情流行期间,按照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关于中医药预防干预工作的系列通知要求及全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部署,促进中心强化政治担当,勇挑抗疫使命,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疫情防控中的独特作用与优势,参与制定了《海淀区新冠疫情防控中医药预防干预工作方案》,联系辖区各集中隔离点组织开展了中药预防用药发放,三年疫情期间累计发放中药预防药品45157人份,有力保障了全区疫情防控工作。及时完成全区中医药预防干预工作相关信息数据的收集汇总整理及报送工作,为防控决策提供依据。组织协调区级中医专家组对高风险、有需求人员开展中医远程会诊,做到“一人一策一人一方”,分类施治,精准用药,全面深度参与了疫情防控与医疗救治。在疫情关键时期,促进中心全体同志进驻隔离点,夜以继日,忘我奋斗,经受住高强度抗疫任务的考验和洗礼,坚决完成每轮疫情带来的密接人群及中高风险人群的中医药预防保障任务,充分展示了抗疫中的中医药力量。
促进中心自成立之日起,就忠实地记录着海淀区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历史足迹,陪伴和见证者一代中医药人的成长和发展,是他们用无私的奉献和辛勤的汗水奋斗出令人瞩目的成绩。站在10周年的历史节点,我们也要对照成立之初的发展设想及职能定位,反思差距,检视不足。落实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工作是区委区政府交给促进中心的光荣任务和重要使命,必将激励我们继续努力,勇往直前,以更加崭新的面貌开拓新征程。
一是全面加强和提升促进中心建设。根据海淀区中医药事业改革发展需要,积极优化中医药机构设置和资源配置,加强和提升海淀中医药发展促进中心建设,积极争取区财政专项资金的支持和保障,有效发挥促进中心在全区中医药组织的主体作用,“补短板、增优势、强能力、建体系”,组建专家智库和学术平台,探索“一体两翼”发展模式,为实现海淀区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二是进一步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围绕市区中医药工作部署,以“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为宗旨,紧紧依靠全区广大医疗机构及中医药工作者们,统筹区域中医药资源,集中人才优势力量,完善集医、药、教、研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推进海淀区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对健康海淀和海淀区现代化建设贡献度明显提升。
三是加强宣传推广扩大提升影响力。关注当前热点研究话题,聚焦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把握中医药工作发展脉搏,梳理、总结、提升促进中心当前承担的重点工作,找准宣传推广的着力点、发光点,对沙龙、体验馆、名中医团队、培训活动等工作进行凝练提升,加强多方位多视角宣传报道。充分利用区域宣传资源,丰富拓展宣传媒介,在各中医馆、中医阁设立岐黄通讯员,构建全方位立体化宣传矩阵,为国医国术的广大传承、守正创新添砖加瓦。
回望来时路,我们豪情满怀:展望新征程,我们信心倍增。10周年的促进中心,正是朝气蓬勃、风华正茂。让我们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总书记对中医药发展的重要论述为指引,在区委卫生健康工委、区卫生健康委的领导下,以促进中心成立10周年为契机,以更加坚定的步伐和更为开放的姿态建设好、开拓好、发展好全区中医药工作阵地,走出一条具有海淀特色的新时代基层中医药事业发展道路,书写海淀中医药事业崭新篇章!
海淀区中医药发展促进中心
2024.12.27
为进一步整合海淀区中医药资源,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搭建海淀区中医药发展平台,2014年3月,海淀机构编制委员会印发了关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医院加挂北京市海淀区中医药发展促进中心牌子的批复》,明确区促进中心负责组织开展中医药知识宣传普及工作,承担中医药发展规划、中医药人才交流及培养、基层中医药科研项目管理以及基层名老中医工作室建设的具体事务性工作的职责。
为进一步整合海淀区中医药资源,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搭建海淀区中医药发展平台,2014年3月,海淀机构编制委员会印发了关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医院加挂北京市海淀区中医药发展促进中心牌子的批复》,明确区促进中心负责组织开展中医药知识宣传普及工作,承担中医药发展规划、中医药人才交流及培养、基层中医药科研项目管理以及基层名老中医工作室建设的具体事务性工作的职责。
十年来,在海淀区委区政府的重视关怀下,在区委卫生健康工委的坚强领导下,区促进中心紧紧依靠广大基层医疗机构及中医药工作者们,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发展的重要论述为指引,认真贯彻落实市区中医药工作决策部署,一手抓自身建设,一手抓业务落实,强化中医药管理、服务、人才、文化传播等体系建设,发挥好中医药特色优势,为推动海淀区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一是完善工作机制,加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
建立完善基层中医药管理工作机制。强化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健康管理重点工作培训指导,抓好日常督导落实。每年组织专家对辖区100余家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中期督导和年终绩效考核,强基层、补短板、促提升,实现基层中医药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同质化。
扎实做好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区创建评审工作,提升中医药服务质量和中医药工作整体水平。认真落实基本公卫和社区卫生中医药健康管理,努力完成国家、北京市下达任务目标。做好中医监测平台数据管理工作,加强数据质量监管。组织开展中医药基层工作沙龙活动,建立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工作交流协同机制,提升全区基层中医药服务管理水平。
二是加强内涵建设,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
筑牢基层中医药服务网底,指导并推动有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中医馆、中医阁,探索一条提升中医药基层服务能力的可行路径。深入推进“北京名中医身边工程”。截止目前,全区51支名中医身边工程团队,拥有专家成员300人,累计总出诊19651人次,接诊患者数633218人次,开具处方212341张,辖区居民中医药服务体验感、获得感大幅提升。组织开展中医适宜技术培训,自2015年开始至今共组织培训21期,培训1316人次。积极承担北京中医健康社区建设项目、北京治未病健康促进工程等国家、北京市中医药重点项目,提高中医优势病种的诊疗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
三是丰富宣传载体,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
充分发挥好基层中医健康文化体验馆的作用,每年围绕儿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节日,定期开展中医药文化知识科普、中医养生保健方法推广等百姓喜闻乐见的活动,为辖区居民提供全方位、多形式的中医药健康服务,让居民在家门口既沉浸式体验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又掌握了一些简单易学通俗易懂的健康养生方法,受到越来越多的周边百姓的追捧。积极推进海淀区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工作,倡导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做到辖区中小学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全覆盖。发挥中医药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在促进全民健康中的优势,组织落实北京市“冬病夏治三伏贴”工作,年均贴敷覆盖人群达4万余人。
四是勇担抗疫使命,坚决完成中医药疫情防控工作。
2020年到2022年新冠肺炎疫情流行期间,按照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关于中医药预防干预工作的系列通知要求及全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部署,促进中心强化政治担当,勇挑抗疫使命,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疫情防控中的独特作用与优势,参与制定了《海淀区新冠疫情防控中医药预防干预工作方案》,联系辖区各集中隔离点组织开展了中药预防用药发放,三年疫情期间累计发放中药预防药品45157人份,有力保障了全区疫情防控工作。及时完成全区中医药预防干预工作相关信息数据的收集汇总整理及报送工作,为防控决策提供依据。组织协调区级中医专家组对高风险、有需求人员开展中医远程会诊,做到“一人一策一人一方”,分类施治,精准用药,全面深度参与了疫情防控与医疗救治。在疫情关键时期,促进中心全体同志进驻隔离点,夜以继日,忘我奋斗,经受住高强度抗疫任务的考验和洗礼,坚决完成每轮疫情带来的密接人群及中高风险人群的中医药预防保障任务,充分展示了抗疫中的中医药力量。
促进中心自成立之日起,就忠实地记录着海淀区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历史足迹,陪伴和见证者一代中医药人的成长和发展,是他们用无私的奉献和辛勤的汗水奋斗出令人瞩目的成绩。站在10周年的历史节点,我们也要对照成立之初的发展设想及职能定位,反思差距,检视不足。落实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工作是区委区政府交给促进中心的光荣任务和重要使命,必将激励我们继续努力,勇往直前,以更加崭新的面貌开拓新征程。
一是全面加强和提升促进中心建设。根据海淀区中医药事业改革发展需要,积极优化中医药机构设置和资源配置,加强和提升海淀中医药发展促进中心建设,积极争取区财政专项资金的支持和保障,有效发挥促进中心在全区中医药组织的主体作用,“补短板、增优势、强能力、建体系”,组建专家智库和学术平台,探索“一体两翼”发展模式,为实现海淀区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二是进一步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围绕市区中医药工作部署,以“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为宗旨,紧紧依靠全区广大医疗机构及中医药工作者们,统筹区域中医药资源,集中人才优势力量,完善集医、药、教、研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推进海淀区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对健康海淀和海淀区现代化建设贡献度明显提升。
三是加强宣传推广扩大提升影响力。关注当前热点研究话题,聚焦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把握中医药工作发展脉搏,梳理、总结、提升促进中心当前承担的重点工作,找准宣传推广的着力点、发光点,对沙龙、体验馆、名中医团队、培训活动等工作进行凝练提升,加强多方位多视角宣传报道。充分利用区域宣传资源,丰富拓展宣传媒介,在各中医馆、中医阁设立岐黄通讯员,构建全方位立体化宣传矩阵,为国医国术的广大传承、守正创新添砖加瓦。
回望来时路,我们豪情满怀:展望新征程,我们信心倍增。10周年的促进中心,正是朝气蓬勃、风华正茂。让我们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总书记对中医药发展的重要论述为指引,在区委卫生健康工委、区卫生健康委的领导下,以促进中心成立10周年为契机,以更加坚定的步伐和更为开放的姿态建设好、开拓好、发展好全区中医药工作阵地,走出一条具有海淀特色的新时代基层中医药事业发展道路,书写海淀中医药事业崭新篇章!
海淀区中医药发展促进中心
2024.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