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作为“‘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文艺行”新加入单位,中国电影博物馆精心策划,积极发挥电影在文化宣传方面的优势和博物馆大学校的实践作用,深入落实推进“文艺行”之“感悟光影之美——影博校园行”项目,组织12所在京高校广泛开展艺术实践,将首都丰富的文化资源源源不断地转化为思政教育的鲜活教材,为首都高校大学生提供展示才华、学习交流电影文化的平台。
2024年,作为“‘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文艺行”新加入单位,中国电影博物馆精心策划,积极发挥电影在文化宣传方面的优势和博物馆大学校的实践作用,深入落实推进“文艺行”之“感悟光影之美——影博校园行”项目,组织12所在京高校广泛开展艺术实践,将首都丰富的文化资源源源不断地转化为思政教育的鲜活教材,为首都高校大学生提供展示才华、学习交流电影文化的平台。
精心筹划 保障项目有序开展
高度重视,强化组织保障
“‘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发布后,中国电影博物馆迅速成立“感悟电影之美”工作专班,明确工作重点及要求,制定“日调度-周计划-月小结”工作机制,研究落实具体实施方案,积极对接了解高校学生需求,重点围绕发挥电影和博物馆在文化育人方面的作用,从电影中文化大课的立意选题、精选影片及授课嘉宾筛选到课程内容的设计上特别策划,形成“电影中的文化大课”“中国电影历史发展研究”“电影文创设计”三个内容版块,力求打造一批精品大课、一批精品文章(影评+电影研究理论)、一批精彩短视频、一批经典电影文创设计,以“四个一批”活动成果为导向,有序推进“感悟光影之美”项目落实。
整合资源,突出“影”响力
中国电影博物馆联合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夏衍电影学会等多家电影业界力量,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提升项目内容品质,高质量推动项目落地。围绕新中国成立75周年重要时点,聚焦优秀国产影片资源,优选近年来获得中国电影金鸡奖、大众电影百花获奖影片展映,以“五美”为核心内容,即感受光影故事之美、领略文化主题之美、欣赏电影人物之美、体验电影科技之美、享受光影音乐之美为主题,形成“名片、名家、名人”电影文化特色课堂。与北京师范大学大学生电影节等多所高校品牌活动联动,以“电影人+高校名师+名家学者”的组合模式,从不同角度带领高校学生通过电影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用精神之火、信仰之光激发昂扬力量。
“教”“研”相长,贴近青年学生需求
与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印刷学院等12所高校密切沟通合作,通过实地走访、电话访谈等多种形式,从活动的形式、内容及教研成果的转化等多方面详细了解学生的实际诉求,以中国电影发展史为切入点,结合电影产业当下的热点话题和国家战略性影像创作与传播开展策略研究,针对大学生兴趣点和教研需求,为高校学生提供近距离观摩百年电影史、参与北京国际电影节电影产业论坛的机会,结合中国电影120年重要时点,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建言献策,让学生们在观摩学习中从参观者、体验者变为参与者、建设者。
以影为媒 讲好新时代“大思政课”
5月14日,在北京印刷学院举办“感悟光影之美——电影中的文化大课”开课暨“影博校园行”活动启动仪式。中国夏衍电影学会会长、国家一级导演江平作《中国电影发展史中的红色影人故事》专题讲座,来自清华大学、北京电影学院等12所高校近200名师生参与其中。年过六旬的他全程脱稿、绘声绘色地讲述了赵丹、于蓝等多位中国早期电影发展史中的红色影人故事,揭秘他们如何用镜头记录时代,用光影塑造英雄。


中国夏衍电影学会会长、国家一级导演江平作专题讲座
讲座后,大家共同观看了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出品的纪录电影《穿越烽火》,影片讲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部人民电影《延安与八路军》从拍摄到洗印这段历经坎坷的故事。
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系2022级中外电影史论专业研究生杨昊泽边听边认真做着记录,“这些都是很生动、宝贵的一手资料,对我接下来开展的中国电影史研究很有帮助,我也深刻认识到影视作品的强大影响力以及新时代电影工作者肩负的重要责任,要传承好老一辈艺术家身上的红色基因,希望未来能充分运用自己的专业能力,挖掘并讲述更多动人的红色故事”。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3级新闻与传播学专业研究生尹俊雲在看完电影后特别感动,“我非常期待和电影背后的人物对话,了解影片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作为学新闻的大学生,我们肩负着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的使命”。“仅仅通过江平导演的讲述,我就感受到了如此震撼人心的力量,迫不及待要去翻看《中国电影发展史》,去中国电影博物馆参观,如果再看看电影,一定更加直击灵魂。”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2022级秘书学专业本科生邱家豪决定回校将江平导演所提的红色影片都观看一遍,同时,身为班级团干部,他计划组织更多红色观影会的团学活动,“带领同学们一起欣赏红色影片,领悟红色精神”。

中国电影博物馆宣教员带领高校学生观摩学习中国电影百年史
光影浸润 谱写育人新篇
民乐之韵遇到光影之美
5月21日—24日,连续四天在中国电影博物馆中央圆厅,以“感民乐之韵 悟光影之美”沉浸式音乐会,开启民族与电影的精彩对话,在京12所高校千余人参与系列活动。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400余名师生走出校园,通过管弦乐、打击乐、弓弦乐、弹拨乐、“古琴雅集”五场不同类型的系列演出,以“导赏+展演”的形式,从展现电影中的音乐之美的角度,带领参与京彩活动的高校代表以及广大群众,近距离享受民族音乐魅力,感受中国文化的强大吸引力。此次活动积极发挥中国电影博物馆作为首都重要文化窗口单位和“大学校”的作用,为高校师生提供教学实践的舞台,同时也让高校“名师”课堂来到学生身边,通过光影走“浸”艺术,“润”育心灵,为培养具有高尚审美情操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新时代青年贡献力量。

【扫码观看】
携手中央音乐学院
“感民乐之韵 悟光影之美”系列展演活动
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2022级二胡专业本科生毕友恒在作品《九儿》中进行了一段二胡独奏部分的演奏。他表示,“此次在中国电影博物馆演出和观众的距离非常近,加上四周环绕的屏幕,让演出有身临其境之感。《九儿》是一首二胡与民族管弦乐队协作的作品,根据电视剧《红高粱》插曲重新编创,作曲家运用现代作曲技法,将二胡与民族乐器结合在一起,是将民族音乐与影视作品配乐相结合的一次创新尝试”。
“诗经有云: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首《青青思念》借用古诗的情景,来表达我们现代人的情感,让古人与今人有了时空上的联系”,每首乐曲演奏前,中央音乐学院的导师团会细致介绍每个作品的基本信息、意境表达,让观众在欣赏音乐作品的同时,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增加音乐知识。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章红艳作为带队老师在现场谈到,“电影作为一种综合的艺术表现形式,本身和音乐就是紧密连接在一起的。在演出中,我们会做一些乐器介绍,让大家加深对中国传统音乐的认知。同时,让学生直接和观众面对面,亲身感受音乐是如何与观众产生共鸣,这对学生来说也是一次锻炼,他们用自身所学回馈社会,用音乐为人民提供美育思想启迪和精神慰藉,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
首都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蔡倩带领同学们观看演出后和演职人员亲切合影,“师生在参与‘感悟光影之美——影博校园行’过程中获益匪浅,中文相关专业的52名优秀学生深度参与,观看民乐展演并聆听专业老师导赏,同学们在中国电影博物馆搭建的平台中不断丰富自身文化内涵,陶冶艺术情操,在美育实践中汲取向上力量”。

中央音乐学院学生毕友恒演奏二胡

“感民乐之韵 悟光影之美”音乐会现场
光影艺术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
高校学生代表走进第十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北京民族电影周活动启动仪式现场,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亲身参与“影话共同体”为主题开展的“中国民族电影交响诗画”演出、民族电影专题导赏、观摩民族电影等系列活动,为青年学子搭建观摩、学习、展示和交流的平台。


中央民族大学师生参加2024北京民族电影展活动及民族电影展映导赏活动
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3级广播电视艺术专业研究生唐笑笛看完演出后兴奋不已,“中国民族电影交响诗画演出太震撼了,在交响乐和王斑老师深情朗诵的感染下,环形巨幕圆厅电影海报展给人一种沉浸式的体验氛围,通过光影艺术与全景式展览,让人耳目一新,在润物无声中引导大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2级广播电视艺术专业研究生彭傲在导赏结束后和大家分享感受,“在展厅中亲眼见证中国电影的百年辉煌历程,让我大开眼界。作为电影导赏人,在《金色面具英雄》映后与学弟学妹们进行深度探讨,从电影题材、主要角色、创作主旨等方面对这部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主题的优秀文化传承影片做总结分享特别有意义,为我今后开展民族共同体系列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目前,中国电影博物馆“感悟光影之美”三个项目组织学生参与活动25场,撰写影评理论文章60多篇,学生参与总人数达1700人。下一阶段,中国电影博物馆将在暑假期间和开学季从三个方面推进活动:一是整合资源,扩大合作。结合新中国成立75周年重要节点策划好系列文化大课,深入高校开展“繁花竞放·感悟光影之美”中国电影金鸡百花获奖影片展映活动。二是深化馆校合作,提供教学实践展示舞台。北京服装学院、北京印刷学院、北京理工大学阶段文创设计作品通过展览发布。三是多角度扩大活动成果。制作如何撰写影评、如何拍摄短视频、如何开展文创设计等系列线上课程帮助同学们孵化成果;同时线下收录优秀影评文章推荐《影博·影响》发表,推动学生们的研究设计成果转化及应用,通过微信公众号、展览等手段,将成果应用于中国电影博物馆的教育活动中,创新性转化为贴近百姓需要的优质文化作品。
来源:中国电影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