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科技长征,我们必将凯旋!_北京时间

这场科技长征,我们必将凯旋!

22m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直径泥水盾构“进越号”成功贯穿上海打浦路隧道复线工程,标志着我国进入了具备大直径泥水盾构自主设计、制造和施工技术的盾构大国行列,终结了国外盾构机领域的垄断。

这场科技长征,我们必将凯旋!

近日网传继华为之后,又有多家中国企业疑似被拉进了美国黑名单。

不过网友们并不为这些企业担心,被美国点名拉黑在一定程度上也变成了一个中国科技公司荣誉的象征。

面对最近众多中国科技企业被美国卡脖子的状况,我们始终相信这些企业可以靠自己的努力渡过这个难关。

因为我们不仅有面对风险挑战的骨气、底气,更有从来都不愿服输的精神!

其实,回过头仔细想想,中国在科技领域,从来就没有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的,反而往往是从零开始、努力奋斗,才换来了一项项科技自立。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那些白手起家,如今却屹立于世界的中国科技。

后起之秀的高压电网

在2018年《财富》世界500强企业中,国家电网公司的名字屹然出现在第二位,这已经是国家电网公司连续位居第二的第三年了。但是中国电力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在它成长为世界第二大企业之前,中国电力也经历了许多艰苦奋斗的时期。

在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建成了首个超高压直流工程——葛洲坝—上海±5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但是其换流站设备100%依靠进口。

参与设备安装调试的中方员工回忆,当时“就像等外教来上课的学生”,跟着国外专家,看他们怎么安装调试。而调试开始前,外国专家的一句“请无关人员离场”,刺痛了每一位中方技术人员的心。

“这是面子问题,更是尊严问题!

“不能因为国外没有,我们就不敢搞!”

落后和被动,让我们更加坚定奋起直追的信念,增加奋发图强的力量。面对薄弱落后的技术基础,中国电力人没有畏惧和退缩,而是孜孜不倦,刻苦钻研,坚持走一条从引进吸收到自主创新的成长之路。

从直流输电工程甚至连“一颗钉子都需要进口”,到如今重大科技示范工程引领世界电网技术发展,关键技术和装备占领国际电工领域制高点,中国电力技术走过了不平凡的跨越历程。

从1981年年底平武工程投运,500千伏电网工程开始,到葛洲坝—上海、天生桥—广州±500千伏直流工程先后投产,再到河南灵宝背靠背直流输电工程投运,我国直流输电逐步实现从系统设计、建设到调试全环节均立足国内,达到国产化要求。

2016年,世界上电压等级最高、输电容量最大、技术水平最先进的昌吉—古泉±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开工,尽管国外先行探索试验了特高压技术,但是我们率先研发了特高压直流分层接入技术,全面攻克了±11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系统成套技术,并掌握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电关键技术,特高压技术引领世界大电网技术发展……

在这条艰辛的创新之路上,中国电力人不畏艰难,刻苦攻关,我国输变电工程国产化率逐步提升,核心技术和装备越发强大。

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过了西方国家百年电气化之路,一跃成为世界第一电力大国!

重回巅峰的船舶科技

造船业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纪元以来的两千年中,有一千五百年左右领先世界。但是,由于政治腐败、外敌入侵,到新中国建立前夕,中国造船业已是奄奄一息、几近消亡。

新中国成立后,在国民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国家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发展船舶工业。经过近30年的艰苦奋斗,基本建成了门类齐全的船舶工业体系,奠定了中国现代船舶工业的基础。

而在改革开放后,船舶工业开始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经过20多年的奋力拼搏,中国已发展成为举足轻重的世界第三造船大国。自新世纪以来,船舶工业步入快速发展时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从2000年到2004年的五年间,中国的造船产量年均增长26%。

但是在这期间,中国大功率的低速船用的曲轴却是“卡脖子技术”,在国外企业多年垄断下,中国造船业不仅要付出巨大的进口成本,还因全球供应短缺,放弃了许多大船建造项目。

所以国家下定决心攻克难关,向关键核心技术发起挑战。我们从日本购买机床设备,还请来国外曲轴公司的退休老师傅来上海手把手指导。

终于在2005年成功实现我国大功率低速船用柴油机半组合曲轴制造零的突破。随后,企业工艺技术迅速成熟,产品系列持续扩展,并从闵行搬迁到临港的二期新基地,形成一年200根的产能,为船舶生产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2019年1月,据工信部发布的信息显示,2018年我国造船三大指标以载重吨计国际市场份额均超过40%,继续保持世界领先;以修正总吨计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分别占国际市场份额的36.3%、35.4%和35.8%。其中,新接订单居第二位,完工量和手持订单量均位居第一

并且除了传统的船舶建造,中国在深远海开发装备、海洋科考装备等智慧海洋装备上创造了多个世界第一。中船重工自主设计建造的蛟龙号,下潜深度达7062米,是世界潜深最大的载人深潜器;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项目,我国自主设计建造首艘载人潜水器支持母船——深海一号下水以及世界最先进的钻井平台A5000交付等,标志着我国高端深海装备制造能力达到新高度。

打破垄断的盾构机

说起盾构机,大家或许会感到有些陌生,但是它却在公路、铁路与过江隧道等项目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一个挖掘隧道的“大力士”。

此前,由于盾构机本身的技术复杂性,我国盾构机市场一直被国外品牌垄断。我们完全依靠进口盾构机,技术专家要国外配,处处看人脸色。在使用过程中,即便有质量问题对方也不会承认,维修的钱足够买一个新的。维修过程不给我们看,一条警戒线把中国人挡在外面。因此许多中国企业萌发了生产国产盾构机的想法。

从2002年开始,中国致力于“造中国最好的盾构”。在众多科研及生产人员的不懈努力下,2004年10月,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推出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行号”地铁盾构样机。之后,中国盾构机一发不可收拾。

2006年底,“先行2号”盾构在沪制造安装完成并正式下线,首次实现了国内地铁盾构的批量生产。2008年,中国第一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合式土压平衡盾构机下线。自此,“洋盾构”一统天下的格局终于被打破,原本均价1.5亿元的外国盾构机开始被迫大幅降价。

2009年9月,一台直径为11.22m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直径泥水盾构“进越号”成功贯穿上海打浦路隧道复线工程,标志着我国进入了具备大直径泥水盾构自主设计、制造和施工技术的盾构大国行列,终结了国外盾构机领域的垄断。

在那之后直到2017年为止,中国在造的和在施工的盾构机保有量已经接近2000台,而德国和日本产品的总份额已经不到20%,其中有接近80%是国产设备!现在,中国的盾构机占全球市场份额三分之二,将外国同类产品价格拉低了40%。

从无到有,从优秀到卓越,中国盾构机产业“十年磨一剑”的成长历程,正是众多中国自主品牌发展的一个缩影。

沉管隧道技术的快速迭代

曾经,我们的港珠澳大桥面临难度最高的海底隧道段沉管施工。国内没有足够的技术储备,因此找到了在沉管隧道方面技术最牛的荷兰公司寻求技术合作。对方却要价1.5亿欧元,相当于15亿元人民币,而且还只是咨询费用,不包括技术转让费用。最终我方提出付3亿元,只换取最重要、施工难度最大部分的技术支持。对方却回应:3亿元只能给你们唱首歌,唱首祈祷歌。

面对如此羞辱,我们历经数年艰难攻关,最终完美完成了港珠澳大桥的沉管隧道施工。而荷兰人也只能承认,中国从沉管隧道技术的小国,一跃成为了世界领先的技术大国。

哪里有封锁垄断,

哪里就有自主创新,

通过自身数十年的努力,

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

已经跻身世界前列,

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

而现在到了检验

中国人民不懈奋进信念的时刻。

这场科技史上最为悲壮的长征,

我们必将凯旋!

资料来源:人民网、中国经济网、上海市政府网等

编辑:李晖

实习编辑:小忽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扫描二维码关注“京华丹心”

这场科技长征,我们必将凯旋!

22m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直径泥水盾构“进越号”成功贯穿上海打浦路隧道复线工程,标志着我国进入了具备大直径泥水盾构自主设计、制造和施工技术的盾构大国行列,终结了国外盾构机领域的垄断。

这场科技长征,我们必将凯旋!

近日网传继华为之后,又有多家中国企业疑似被拉进了美国黑名单。

不过网友们并不为这些企业担心,被美国点名拉黑在一定程度上也变成了一个中国科技公司荣誉的象征。

面对最近众多中国科技企业被美国卡脖子的状况,我们始终相信这些企业可以靠自己的努力渡过这个难关。

因为我们不仅有面对风险挑战的骨气、底气,更有从来都不愿服输的精神!

其实,回过头仔细想想,中国在科技领域,从来就没有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的,反而往往是从零开始、努力奋斗,才换来了一项项科技自立。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那些白手起家,如今却屹立于世界的中国科技。

后起之秀的高压电网

在2018年《财富》世界500强企业中,国家电网公司的名字屹然出现在第二位,这已经是国家电网公司连续位居第二的第三年了。但是中国电力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在它成长为世界第二大企业之前,中国电力也经历了许多艰苦奋斗的时期。

在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建成了首个超高压直流工程——葛洲坝—上海±5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但是其换流站设备100%依靠进口。

参与设备安装调试的中方员工回忆,当时“就像等外教来上课的学生”,跟着国外专家,看他们怎么安装调试。而调试开始前,外国专家的一句“请无关人员离场”,刺痛了每一位中方技术人员的心。

“这是面子问题,更是尊严问题!

“不能因为国外没有,我们就不敢搞!”

落后和被动,让我们更加坚定奋起直追的信念,增加奋发图强的力量。面对薄弱落后的技术基础,中国电力人没有畏惧和退缩,而是孜孜不倦,刻苦钻研,坚持走一条从引进吸收到自主创新的成长之路。

从直流输电工程甚至连“一颗钉子都需要进口”,到如今重大科技示范工程引领世界电网技术发展,关键技术和装备占领国际电工领域制高点,中国电力技术走过了不平凡的跨越历程。

从1981年年底平武工程投运,500千伏电网工程开始,到葛洲坝—上海、天生桥—广州±500千伏直流工程先后投产,再到河南灵宝背靠背直流输电工程投运,我国直流输电逐步实现从系统设计、建设到调试全环节均立足国内,达到国产化要求。

2016年,世界上电压等级最高、输电容量最大、技术水平最先进的昌吉—古泉±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开工,尽管国外先行探索试验了特高压技术,但是我们率先研发了特高压直流分层接入技术,全面攻克了±11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系统成套技术,并掌握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电关键技术,特高压技术引领世界大电网技术发展……

在这条艰辛的创新之路上,中国电力人不畏艰难,刻苦攻关,我国输变电工程国产化率逐步提升,核心技术和装备越发强大。

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过了西方国家百年电气化之路,一跃成为世界第一电力大国!

重回巅峰的船舶科技

造船业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纪元以来的两千年中,有一千五百年左右领先世界。但是,由于政治腐败、外敌入侵,到新中国建立前夕,中国造船业已是奄奄一息、几近消亡。

新中国成立后,在国民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国家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发展船舶工业。经过近30年的艰苦奋斗,基本建成了门类齐全的船舶工业体系,奠定了中国现代船舶工业的基础。

而在改革开放后,船舶工业开始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经过20多年的奋力拼搏,中国已发展成为举足轻重的世界第三造船大国。自新世纪以来,船舶工业步入快速发展时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从2000年到2004年的五年间,中国的造船产量年均增长26%。

但是在这期间,中国大功率的低速船用的曲轴却是“卡脖子技术”,在国外企业多年垄断下,中国造船业不仅要付出巨大的进口成本,还因全球供应短缺,放弃了许多大船建造项目。

所以国家下定决心攻克难关,向关键核心技术发起挑战。我们从日本购买机床设备,还请来国外曲轴公司的退休老师傅来上海手把手指导。

终于在2005年成功实现我国大功率低速船用柴油机半组合曲轴制造零的突破。随后,企业工艺技术迅速成熟,产品系列持续扩展,并从闵行搬迁到临港的二期新基地,形成一年200根的产能,为船舶生产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2019年1月,据工信部发布的信息显示,2018年我国造船三大指标以载重吨计国际市场份额均超过40%,继续保持世界领先;以修正总吨计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分别占国际市场份额的36.3%、35.4%和35.8%。其中,新接订单居第二位,完工量和手持订单量均位居第一

并且除了传统的船舶建造,中国在深远海开发装备、海洋科考装备等智慧海洋装备上创造了多个世界第一。中船重工自主设计建造的蛟龙号,下潜深度达7062米,是世界潜深最大的载人深潜器;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项目,我国自主设计建造首艘载人潜水器支持母船——深海一号下水以及世界最先进的钻井平台A5000交付等,标志着我国高端深海装备制造能力达到新高度。

打破垄断的盾构机

说起盾构机,大家或许会感到有些陌生,但是它却在公路、铁路与过江隧道等项目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一个挖掘隧道的“大力士”。

此前,由于盾构机本身的技术复杂性,我国盾构机市场一直被国外品牌垄断。我们完全依靠进口盾构机,技术专家要国外配,处处看人脸色。在使用过程中,即便有质量问题对方也不会承认,维修的钱足够买一个新的。维修过程不给我们看,一条警戒线把中国人挡在外面。因此许多中国企业萌发了生产国产盾构机的想法。

从2002年开始,中国致力于“造中国最好的盾构”。在众多科研及生产人员的不懈努力下,2004年10月,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推出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行号”地铁盾构样机。之后,中国盾构机一发不可收拾。

2006年底,“先行2号”盾构在沪制造安装完成并正式下线,首次实现了国内地铁盾构的批量生产。2008年,中国第一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合式土压平衡盾构机下线。自此,“洋盾构”一统天下的格局终于被打破,原本均价1.5亿元的外国盾构机开始被迫大幅降价。

2009年9月,一台直径为11.22m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直径泥水盾构“进越号”成功贯穿上海打浦路隧道复线工程,标志着我国进入了具备大直径泥水盾构自主设计、制造和施工技术的盾构大国行列,终结了国外盾构机领域的垄断。

在那之后直到2017年为止,中国在造的和在施工的盾构机保有量已经接近2000台,而德国和日本产品的总份额已经不到20%,其中有接近80%是国产设备!现在,中国的盾构机占全球市场份额三分之二,将外国同类产品价格拉低了40%。

从无到有,从优秀到卓越,中国盾构机产业“十年磨一剑”的成长历程,正是众多中国自主品牌发展的一个缩影。

沉管隧道技术的快速迭代

曾经,我们的港珠澳大桥面临难度最高的海底隧道段沉管施工。国内没有足够的技术储备,因此找到了在沉管隧道方面技术最牛的荷兰公司寻求技术合作。对方却要价1.5亿欧元,相当于15亿元人民币,而且还只是咨询费用,不包括技术转让费用。最终我方提出付3亿元,只换取最重要、施工难度最大部分的技术支持。对方却回应:3亿元只能给你们唱首歌,唱首祈祷歌。

面对如此羞辱,我们历经数年艰难攻关,最终完美完成了港珠澳大桥的沉管隧道施工。而荷兰人也只能承认,中国从沉管隧道技术的小国,一跃成为了世界领先的技术大国。

哪里有封锁垄断,

哪里就有自主创新,

通过自身数十年的努力,

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

已经跻身世界前列,

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

而现在到了检验

中国人民不懈奋进信念的时刻。

这场科技史上最为悲壮的长征,

我们必将凯旋!

资料来源:人民网、中国经济网、上海市政府网等

编辑:李晖

实习编辑:小忽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扫描二维码关注“京华丹心”

北京时间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