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商都县十八顷镇泉脑子村肉羊基地举办首届联农助农富农交流会,向周边农户推广“数字养殖+订单农业”模式,取得热烈反响。
2025年3月,商都县十八顷镇泉脑子村肉羊基地举办首届联农助农富农交流会,向周边农户推广“数字养殖+订单农业”模式,取得热烈反响。“过去闲置的养牛场,如今成了村民的‘聚宝盆’!”在商都县十八顷镇泉脑子村,肉羊养殖基地里此起彼伏的羊叫声打破了黎明的宁静。作为京蒙东西部协作北京市平谷区和通用技术集团联手打造的帮扶项目,这个由闲置资产改造而来的基地,正成为当地养殖业转型升级的“试验田”,走出一条“生态保护与产业振兴并行”的绿色发展之路。
精准调研破题,锚定新质生产力方向
自2023年以来,商都县挂职干部团队(中央企业定点帮扶与京蒙协作力量)深入贯彻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紧扣国家“持续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发展智慧农业”及“农牧业新质生产力”等相关要求,走遍全县30余个行政村、走访50余家养殖企业和农户,发现传统养殖业面临“成本高、品控难、抗风险能力弱”等痛点,且泉脑子村190万元投资的养牛场因市场波动闲置两年,为此成为盘活资产、激活产业的突破口。

团队对标《内蒙古数字农牧业农村牧区发展规划》,提出“数字赋能、三产融合、生态优先”的思路:依托通用技术集团50万元帮扶资金与北京平谷区35万元协作资金,改造闲置养牛场为肉羊养殖基地,引入内蒙古羊小六农牧业科技有限公司旗下雨田合作社运营,联合东来顺集团建立加工销售渠道,同步搭载AI养殖技术,推动“科学养殖+集中育肥+订单农业”模式落地。
闲置资产变身“聚宝盆”,蹚出绿色发展新路径
2024年6月开工、11月投产的肉羊基地,开业即实现“开门红”。截至2025年3月,采购本地农户羔羊超3万只,金额达1600万元,惠及千余农户;村集体年租金收益11.7万元,提供10个固定岗位(人均月收入过万)和8个收羊小队岗位(人均月收入8000元以上),让村民“就业不离乡”。

泉脑子村肉羊基地举办首届联农助农富农交流会

企业与散户签订收羊协议
基地引入羊小六数字化平台,通过AI算法优化养殖流程,免费为农户安装3245套智能设备,实现科学断奶、分栏饲喂,羔羊存活率提升15%,养殖成本降低20%。同时,与农户签订保价协议,每只羔羊收购价高于市场35元,投产半年以来,已带动全县养殖户增收100余万元。更关键的是,集中育肥模式减少散养放牧,助力地区禁牧和察汗淖尔生态保护,实现“产业增效”与“生态减负”双赢。
全链协同创新,打造可复制“商都模式”
在挂职团队推动下,基地构建“政府引导+企业运营+农户参与+科技赋能”的全产业链体系:上游对接本地饲草、青储企业,带动饲料加工等配套产业;中游引入东来顺乌兰察布加工公司,实现“羔羊—鲜肉—高端食材”的标准化加工;下游通过羊小六“吉羊鲜”私域渠道,直连全国2500+餐饮商户及30万家庭用户,9小时配送覆盖长沙、成都等20余个城市。

这一实践不仅为闲置资产盘活提供了全新的操作范式,更以“科技+生态”双轮驱动,为北方农牧交错带的乡村振兴树起可复制的“绿色样本”。2025年,在挂职团队的推动下,商都县将投入中央和京蒙资金300余万元继续对基地进行扩建,扩建完成后,基地将实现年出栏品质肉羊20余万只,产值达到2.8亿元,成为内蒙地区智慧养殖标杆。

各级单位参观学习基地养羊技术
“从‘闲置场’到‘智慧园’,变的是产业形态,不变的是助农初心。” 挂职干部团队负责人张新国表示,将继续深耕农牧业新质生产力,让数字技术与生态理念在商都结出更多硕果。
编辑:郭颖庭 马平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