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庆:巍巍长城,见证岁月如歌
编者按:75载风云激荡,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写下了彪炳史册的壮丽篇章。75载岁月更迭,在延庆这片沃土上,延庆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踔厉奋发,拼搏耕耘,这片绿水青山日新月异,山歌水笑。新时代新征程,扬帆再出发。站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的时间节点,延庆人民满怀信心,满怀激情,将以更加奋发有为的拼搏,与时代同行,与祖国同步,建设更加生态文明幸福的最美冬奥城,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书写延庆的华彩篇章。

八达岭长城如巨龙蜿蜒,雄伟壮丽
七十五载,岁月波澜壮阔,长城,如龙盘大地,巍峨壮观,见证着祖国的崛起与辉煌。长城脚下的延庆儿女,奋楫笃行,以坚定信念保护长城、不遗余力传承长城文化、创新思路活化利用长城资源,争当长城文化带建设“领头雁”,推动古老长城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
守护长城 古迹焕新机
长城,中华文明的璀璨瑰宝,延庆区隽永的文脉之基和区域之魂。75年间,延庆儿女以实际行动,矢志不渝赓续中华民族悠久根脉,担当起文物保护的使命责任。
7月20日,北京昊海建设集团施工人员正在大庄科段长城修缮现场,搜寻覆土中掉落的砖石。记者了解到,在修缮过程中,工作人员尽量使用原有砖石,复原长城最初样貌。“如果要用到新砖,我们则会引入材料分析板块,选用与原始材料最为接近的石灰,加工与原始成分最相似的灰浆,确保最大限度还原长城砌筑的材料配比。”长城文物所副所长于海宽说,这些年,工作人员在保护修缮长城的过程中引入结构分析、病害研究、数字技术等板块,通过多学科协同工作,实现了长城的高效修缮和预防性保护。

大庄科长城横卧在延庆的崇山峻岭之中,保存比较完好的2号敌台雄壮依旧。向左望去,3号、4号敌台以及400米长的墙体经过修缮已重现主体。
保护长城,社会力量不可或缺。早在上世纪80年代,八达岭西延伸段长城脚下石峡村的梅景田就自发保护长城,一块一块把掉落的长城砖搬回到长城上,一天一天迈着坚定的步伐行走在长城上,一步一步从中年走到老年,一走就是30多年。自2019年起,我区在全市率先成立长城保护员队伍。5年来,长城保护员队伍人数已经上升到134人,利用微信小程序上传长城现状照片超过20万张,巡查长城总里程7万余公里,劝阻不文明行为200余起。同时,长城沿线村民自发默默守护家乡长城,“长城护卫队”越来越壮大,在长城保护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长城保护员为游客讲解长城知识,劝导游客自觉保护长城,保护历史文化。
在科学严谨地开展修缮保护工作的同时,科技赋能长城精细化管理也在加速升级。利用三维扫描和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结合卫星影像、雷达监测等手段,能够完成全区所有砖石长城2厘米精度的三维模型。“三维模型提供了基础影像数据,为建立域内长城精准的全周期数字档案和无人机长城巡查预警体系奠定了基础。”于海宽介绍,科技赋能打破了时空限制,工作人员可以利用数字档案、无人机巡查,第一时间进行环境考察、隐患排查,科学制定修复方案,实现长城的精细化管理。

无人机巡查长城
树立修缮保护新典范,推动传统的“抢救性保护”向“预防性保护”和“研究性修缮”并重转变,历经沧桑、伤痕累累的万里长城正在自发性保护、专业性修缮管理下重焕蓬勃生机。
弘扬文化 旧韵传新声
今年暑期旅游旺季,各大长城景区游人如织,北京首部大型长城主题情景剧《梦华·长城》在北京世园公园精彩上演,好评如潮。
《梦华·长城》以两千余年的长城历史故事为主线,选取与长城有关的极具辨识度、号召力、聚焦点和有记忆符号的名人、作品、故事、轶事,将音乐、舞蹈、杂技、诗词、民俗等艺术样式融于一体,让长城精神绵延、让长城价值闪光。

《梦华·长城》演出现场
推出八达岭夜长城文化演出、长城音乐会;打造长城主题原创舞台剧《长城筑梦》、沉浸式体验剧《岔道情》、夜游演出《梦回长城·八方来鹤》等作品;组织出版《万里长城》《八达岭长城传说》《延庆长城文化概览》等专著丛书……近年来,延庆以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为载体,在加强长城主题文化供给、打造长城文化品牌方面取得丰硕成果。

舞台剧《长城筑梦》
与此同时,生长在长城脚下的孩子们,通过长城文化进课堂、长城主题研学等活动,沉浸式感受悠久厚重的长城文化,成为长城故事的讲述者、长城文化的传承者。
“我的家乡就在长城脚下,能学会这首《长城谣》我感到特别自豪。以后我也要好好保护长城,尽自己的力量传播长城文化。”暑假,来自区永宁中学的学生辛洮在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上琵琶课。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将长城元素融入绘画、表演、舞蹈、武术、器乐、采访、科技搭建等兴趣班中,引导青少年深度体验长城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延庆,有关长城的知识普及将成为全区40所中小学2.5万名中小学生的必修课。

八达岭学校“长城上的绿飘带”志愿服务队开展活动
巍巍长城,穿越古今。挖掘长城历史、守护长城文脉、弘扬长城精神,长城所承载的中华民族精神之魂正在绽放时代新韵。
以文兴业 乡村迎振兴
井庄镇三司村,一个依托长城文化而生的小村庄,这里拥有明永乐年间的土边长城和石边长城遗址。这座有着 600 年历史的石头村,因将长城文化融入民宿而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灰砖青瓦,木门木窗,走进三司村,“长城人家”原乡里民宿与整个村落形成一种整体感,恰如其分地展示着长城的悠久文化。“熏肉便于储存,传说是过去长城驻军的伙食,现在我们吃到的是经过不断改良,由第三代非遗传承人制作的……”秋日中午,原乡里民宿工作人员正在向游客推荐招牌菜非遗柏木熏肉。记者了解到,除常规餐饮住宿外,游客还能参与“三司村巡游”“小小乡村体验官”“原乡长城志愿服务队”等长城文化主题活动,看长城身上烙刻的文明印记,听长城背后堆叠的中国故事。“我们还将解锁长城书屋、传习基地、‘shuàir’空间等多种场景,打造开放式长城生活(类)博物馆,让游客沉浸式体验长城文化。”原乡里民宿创始人曹一勇介绍。

原乡里民宿
依托长城文化,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据了解,原乡里民宿的发展平均每年带动村中农副产品销售近20万元,带动村民就业7人。
立足地区实际,像三司村这样的依托独特长城文化优势推动当地产业发展的村落还有很多。八达岭镇打造全长约8公里的石峡关谷休闲农业聚集区和四座景区化星级村庄;井庄镇推进长城沿线乡村振兴,以“百千工程”为抓手做好长城沿线村落产业提升、风貌改善,推进柳沟村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一头连着文化之“承”,一头连着发展之“成”,以文兴业,不断丰富长城沿线村镇文化内涵,做优做精长城主题民俗村和长城人家主题民宿,乡村振兴迎来新契机。

石峡村仍然保留着古民居的建筑风格

井庄镇村落风貌
长城文化带拥有众多的历史遗迹、丰富的文化内涵、美丽的乡村景观。它们在展示出长城悠久历史文化价值的同时,也在新时代、新使命下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延庆儿女将奋力赓续千年文脉,绘就新时代长城文化带建设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