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卫视《大先生》带您走近刘大响院士“航空报国”的人生
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牵头,联合北京广播电视台,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北京市财政局共同出品,北京科普发展与研究中心执行,北京广播电视台卫视频道中心承制的科学文化教育节目《大先生》第三季第六期,将于9月3日周二21:05分在北京卫视播出。本期节目有幸邀请到了航空动力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中国航发集团高级顾问刘大响先生,让我们跟随“未来团”的脚步,走近刘大响院士“航空报国”的人生。

为建设高空模拟试车台,刘大响院士举家远迁
刘大响院士自1970年起,便带领团队在四川一个偏僻艰苦的山沟里,历经数十年的努力,成功建成了我国首台自主研制的航空发动机高空模拟试车台,使我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五个拥有大型连续气源高空台的国家。这一壮举不仅彰显了我国航空动力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也为后续航空发动机的研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解决了我国航空发动机“心脏病”的难题。
刘大响院士告诉“未来团”的成员们,高空模拟试车台不仅是可以给航空发动机号脉的“医生”,还是决定了一个国家是否拥有先进航空发动机自主研发能力的关键装备。

然而上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中期,随着航空科技的蓬勃发展,英、美等军事强国,相继建立起高空模拟试车台,以此推动航空发动机技术的飞跃。在五个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中,只有我国没有高空台,一度陷入了没有自己的航空发动机可用、飞机难以翱翔蓝天、空军力量发展受限的困境。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64年,聂荣臻元帅指出,“要抓紧空气动力中心和高空模拟试车台的建设。如再迟迟不动,将来势必造成大的被动。”随后,高空台建设工程就被列为了国家重点项目。

于是在1970年,刘大响院士和300多位航空领域的技术骨干,一起踏上了举家远迁川西北山区的列车。在一片荒凉的山野间,开启了建设我国首座高空模拟试车台的壮举。
咬定青山不放松
然而,建设高空模拟试车台的征途曲折坎坷,彼时的中国自主研发航空发动机处于落后状态,不得不依赖国外技术引进。在与英国供应商的合作过程中,刘大响院士及其团队却遭遇“卡脖子”,原本应该共享的技术验证,却在实验中处处受限。

面对这一重重困境,刘大响院士及其团队展现出了“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韧信念。他们夜以继日地奋战了200多个日夜,用难以想象的执着,梳理了近100万字的技术总结资料和报告。为后来我国高空模拟试车台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更多精彩内容,今日21:05,锁定北京卫视《大先生》第三季第六期,了解刘大响院士的“航空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