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模式、全面动员!昌平“垃圾分类”见实效_北京时间

创新模式、全面动员!昌平“垃圾分类”见实效

创新模式、全面动员!昌平“垃圾分类”见实效

创新模式、全面动员!昌平“垃圾分类”见实效

自2020年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以来,区垃圾分类工作专班以“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目标,加大垃圾分类设施体系建设,提升监管宣传能力,形成“全链条提升、全方位覆盖、全社会参与”垃圾分类路径。

近年来,区垃圾分类工作专班全面运用生活垃圾“大分流、小分类”综合治理体系,围绕生活垃圾六大品类,狠抓链条建设,优化点位布局,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物业村庄归集+环卫集中收运”、“定时定点定线”一体化生活垃圾分类收运模式,打造生活垃圾“投、收、运、处”全链条闭环管理。

据悉,截至目前,昌平区共建设维护固定桶站3093个、分类驿站44座、可回收物中转站2座、分拣中心4座、大件垃圾暂存点703个和装修垃圾暂存点706个,改造垃圾清运车482辆,收运水平不断提升。

此外,昌平区培育爱分类、广利福源等四家主体企业参与再生资源回收,形成定点交投和“互联网+”上门回收相结合的模式。“两桶一袋”上门回收覆盖全区15个镇街,全区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57.72%,高于市级要求17个百分点。据统计,目前,全区生活垃圾日均产生量由条例实施前的2291吨降为1700吨,减量效果显著。

与此同时,区垃圾分类工作专班依托昌平区“垃圾分类大讲堂”、垃圾分类基层赋能工作站等工作品牌,通过专题讲解、敲门入户、协商议事、线上推送等方式开展宣传,形成垃圾分类宣传全覆盖。居民自主分类习惯逐步养成,垃圾分类投放准确率达到90%以上。

区垃圾分类工作专班还通过科技赋能监管,推进精细治理,在全市率先打造生活垃圾分类“一网统管”系统,桶站值守率达100%;通过建立社区动态巡查、问题实时上传、专班考核指导、镇街整改落实的“云监管”模式,推动昌平区居民端排放登记率达100%,非居民合同签订率达99.7%。

接下来,区垃圾分类工作专班将进一步提高站位,强化担当,发挥区垃圾分类工作指挥部作用;强化协同,高效统筹,促进社会全面动员,以“钉钉子”精神抓好垃圾分类这件“关键小事”;深化精细治理,创新工作方法,解锁生活垃圾管理新模式,全力推动垃圾分类工作再上新台阶。

图文/向凌潇

创新模式、全面动员!昌平“垃圾分类”见实效

创新模式、全面动员!昌平“垃圾分类”见实效

创新模式、全面动员!昌平“垃圾分类”见实效

自2020年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以来,区垃圾分类工作专班以“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目标,加大垃圾分类设施体系建设,提升监管宣传能力,形成“全链条提升、全方位覆盖、全社会参与”垃圾分类路径。

近年来,区垃圾分类工作专班全面运用生活垃圾“大分流、小分类”综合治理体系,围绕生活垃圾六大品类,狠抓链条建设,优化点位布局,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物业村庄归集+环卫集中收运”、“定时定点定线”一体化生活垃圾分类收运模式,打造生活垃圾“投、收、运、处”全链条闭环管理。

据悉,截至目前,昌平区共建设维护固定桶站3093个、分类驿站44座、可回收物中转站2座、分拣中心4座、大件垃圾暂存点703个和装修垃圾暂存点706个,改造垃圾清运车482辆,收运水平不断提升。

此外,昌平区培育爱分类、广利福源等四家主体企业参与再生资源回收,形成定点交投和“互联网+”上门回收相结合的模式。“两桶一袋”上门回收覆盖全区15个镇街,全区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57.72%,高于市级要求17个百分点。据统计,目前,全区生活垃圾日均产生量由条例实施前的2291吨降为1700吨,减量效果显著。

与此同时,区垃圾分类工作专班依托昌平区“垃圾分类大讲堂”、垃圾分类基层赋能工作站等工作品牌,通过专题讲解、敲门入户、协商议事、线上推送等方式开展宣传,形成垃圾分类宣传全覆盖。居民自主分类习惯逐步养成,垃圾分类投放准确率达到90%以上。

区垃圾分类工作专班还通过科技赋能监管,推进精细治理,在全市率先打造生活垃圾分类“一网统管”系统,桶站值守率达100%;通过建立社区动态巡查、问题实时上传、专班考核指导、镇街整改落实的“云监管”模式,推动昌平区居民端排放登记率达100%,非居民合同签订率达99.7%。

接下来,区垃圾分类工作专班将进一步提高站位,强化担当,发挥区垃圾分类工作指挥部作用;强化协同,高效统筹,促进社会全面动员,以“钉钉子”精神抓好垃圾分类这件“关键小事”;深化精细治理,创新工作方法,解锁生活垃圾管理新模式,全力推动垃圾分类工作再上新台阶。

图文/向凌潇

北京时间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