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东公司:从太行山深处走来的红色兵工厂_北京时间

晋东公司:从太行山深处走来的红色兵工厂

7万枚据不完全统计,在解放战争中,晋冀鲁豫军区生产的手榴弹超过2000万枚,成为解放军近距离杀伤敌人有生力量和毁损敌军技术装备的主要单兵装备之一,极大地加快了解放战争进程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华北公营企业部从石家庄迁往北平,并在我...

晋东公司:从太行山深处走来的红色兵工厂

在近百年的时间长河中,和建党、建军息息相关的许多故事被那些执着于理想与信仰的人们珍藏、保存。为了让更多人能了解这些光辉灿烂的历史,本报推出“烽火足迹”系列报道,带大家走近身边的老党员、老兵工、战斗英雄,重温经典故事。

太行山,巍峨耸云天,千里丰碑望不断,无情风雨任吹洒,英雄业绩万古传。太行山,人民的山啊英雄的山,你是历史的见证,你是不灭的灯盏。太行山,人民的山啊英雄的山,你就像我们不可动摇的坚定信念。

漳河水,盘绕太行山,千回百转流不断,征程万里开新路,寒冬过后春花艳。太行山,光荣的山啊胜利的山,你是宏伟的画卷,你是壮丽的诗篇。太行山,光荣的山啊胜利的山,你鼓舞我们百折不回永远向前。  ——《太行颂》

太行群峰伟岸无语,却见证了一段八路军军工生产史上老一辈兵工人不畏艰险,从白手起家到茁壮成长的阶段。

深山组建兵工厂

1937年11月,杜生旺、王化南等从太原火药厂返回家乡的工人自发组织起来,成立了武乡县工人抗日救国会,并在武乡县柳沟附近的曹村白龙洞庙、佛爷滩办起了修造厂,夜以继日地锻造大砍刀、试制手榴弹。

1939年3月,八路军总部成立了军工部,由刘鹏负责,接管了这个小型修造厂,并改为八路军总部炸弹总厂,也就是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北方特种能源集团晋东公司的前身。同年4月,八路军把129师辽县(今左权县)的杨家庄炸弹厂和115师壶关县马家庄的炸弹厂并入炸弹总厂。同年7月,军工部委派徐长勋、郭栋才到平顺县西安村筹建军工部二所,对外称“太南工作队”。同时,向黎城水窑山迁移修械所,改称军工部一所。同年11月,在左权县高峪村建立了军工部三所,由此太行军工不断发展壮大。

尚在蹒跚学步的太行军工,义无反顾地担负起为革命军队和持久抗战提供武器弹药的使命,在战斗中艰难挺进。从最初没有一台机器,以榔头、锉刀、錾子、锯弓等简单的原始工具为主,只能制作长矛、大刀、手榴弹和地雷,到1939年12月,已经拥有机床33台、蒸汽动力3套,拥有了生产步枪600枝、手榴弹30万枚、复装枪弹1万余发的能力。老一辈太行兵工人以铮铮铁骨和坚强意志,在太行山上筑起一道抗击日寇的红色屏障。

呕心沥血造枪弹

太行军工的武器生产是从制造手榴弹开始的,手榴弹是八路军和游击队对付日军最常用的单兵近战武器。

太行山区铁矿资源丰富,白生铁的民间冶炼比较普遍。最早的化铁炉就是用耐火材料砌一个像锅台形状的炉座,上面安放带吹风口的筒状铸铁淋炉,里外用耐火土糊严烤干后,将木炭、焦炭和碎铁按比例依次投入炉内,由下部用木材点燃,以手工拉的风箱吹旺炉火。把铁熔化后,用小坩埚将铁水倒进装有手榴弹模壳的沙箱内,经冷却即完成了手榴弹壳的制造。由于冶炼技术的限制,白生铁铸造的手榴弹体不能进行机械切削,手榴弹壳固定木把的两个钉眼也都是预先浇铸成的。手榴弹的木柄用干燥的杨木、柳木旋成,旋制办法也是就地取材,利用民间旋制棉花纺车锭子、木碗的工具,脚踏甩轮作为动力,以手持刀具进行切削加工,完全依靠手感掌握尺度的大小。老一辈兵工匠人经过长时间实际经验的积累,旋出的木柄尺寸相当精确。手榴弹的装药来自小作坊加工生产的黑火药,方法是将麻杆烧成灰,与粉碎成末状的火硝、硫磺按照比例混合。发火管也是靠手工土法制作。这就是太行军工在抗战初期最早的手榴弹生产方法。

1939年在炸弹总厂工作过的老军工郭培芝讲述:“那时的手榴弹制造技术十分简陋,手榴弹的威力不大,爆炸后弹片最少的只有两片,多的也只有十几片。我们就想办法改进弹壳,使爆炸碎片由十余片增加到了二十余片,大大提高了杀伤力,深受战士们好评。”原八路军先遣支队手榴弹厂的老军工石成玉回忆:“在左权县下庄村,我和小炉匠何喜贵等四个人用风箱和小化铁炉,每天能浇铸出一二十个手榴弹壳。因为制造技术简单,弹壳外形十分粗糙,装在身上容易磨破衣服。手榴弹的木把,是一个做棒槌的老汉做的。经过改进的手榴弹爆炸力还很强,爆炸碎片最少也有二十片。”在研制火药的过程中,被誉为“火工品外科医生”的教逢春的妻子、儿子、两位叔叔先后牺牲,教逢春自己也多次被炸伤。但教逢春毫不畏惧,仍刻苦钻研炮弹制造技术,成为军工部制造雷管、引信的技术专家。云崖寺化学厂是老军工张浩曾经工作过的地方,他回忆道:“在室外制作硫酸,工人们忍受着刺鼻的二氧化硫气体进行操作,牙齿被腐蚀,衣服被烧坏,有的人甚至患上哮喘、咳嗽等疾病,但仍然坚持生产。”军工部技术研究室副主任张方因意外爆炸,右手五指无一完整,手掌被炸出一洞,但他仍然坚持从事炸药生产。

在老一辈兵工人的执着坚守下,到1939年12月底,八路军军工部柳沟炸弹总厂已经能够大批量生产手榴弹。但是由于生产技术简陋,手榴弹瞎火率高、爆炸力弱、防潮工艺处理不好,还不时出现“哑弹”现象,炸不响,响了爆炸力弱,伤不了敌人。

1940年5月,八路军军工部开始研究改进手榴弹生产工艺技术,使手榴弹的生产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爆炸威力显著提高。一是在弹壳平顶改为圆顶,装药室改小的同时,提高了装填炸药的质量,改善了发火装置,爆炸后的碎片由十多片提高到了五十多片。二是进行了防潮处理,不怕雨水侵蚀和潮湿环境的侵蚀。三是控制爆炸延迟时间为4秒。四是改进拉火帽引药,改变了黑火药的配方和混合法,极大地降低了瞎火率,提高了爆破力。1940年的6月至12月,仅柳沟炸弹总厂就生产手榴弹71985枚。改进后的手榴弹在战场上发挥了巨大威力,深受八路军广大指战员好评。

柳沟炸弹总厂规模化的生产虽然可以装备成建制部队,且初步形成制式化生产,但是目标太大,难以适应战争环境下的快速转移。鉴于日军的频繁扫荡,为了便于隐蔽生产,八路军总部军工部采取派出技术干部,携带图纸、手榴弹弹壳木样芯和工具分散设厂的办法。同时,将制造手榴弹的技术工人也分散到各军区、军分区或者县武装部,组建炸弹制造厂、制造所。由于手榴弹生产工艺简单,煤炭和生铁易于得到,这样就极大提升了太行山区的手榴弹生产能力,为地方武装和民兵游击队提供了大量的武器弹药。

随着抗日战争的推进,部队消耗的大量弹药得不到及时补充,加之从1940年6月份开始,国民党政府停止了对八路军的弹药补给供应。1941年11月,中央军委指示在当前条件下,兵工生产的基本方针应当是修理枪械、翻造子弹,特别是大量生产手榴弹。在党中央精神指引下,在太行山的敌后根据地,手榴弹生产遍地开花,许多部队和地方武装都设有炸弹(手榴弹)厂,极大地提升了武器弹药保障能力,提升了部队战斗力。

各炸弹厂大都由晋冀鲁豫军区下辖的二级军区或军分区直接领导,工厂实行的是军管制,职工待遇是部队供给制,各厂驻地分散,相互缺乏技术交流,规格和型号各行其是,战术技术性能差异很大,制式化、标准化程度降低,枪支与子弹型号不一,无法通用,零部件不能互换使用,战场损坏的枪械无法得到快速修理,不能满足指战员作战需要。1947年召开的华北兵工会议决定,必须尽快改变这种状况,把手榴弹的型号和规格统一起来。

齐心构筑“军火库”

1948年2月,根据华北兵工会议决定,为统一手榴弹的生产,在原兵工六厂的化铜分厂(长治市天晚集街)厂址组建炸弹厂,序列为兵工十一厂。炸弹总厂厂长为沈丁祥,副厂长为陈海清、张子英。原化铜分厂经整编并入兵工六厂后,迁武乡县寨坪村,所留厂房改建为隶属于手榴弹总厂的专业制造手榴弹拉火雷管的直属分厂。把分布在太行南部地区的分属四个二级军区、十三个军分区管辖的十多个炸弹厂,合并为炸弹总厂下辖的六个分厂。

炸弹总厂成立后,老一辈军工人千方百计采取新技术,创造最佳生产条件,提高手榴弹的技术性能和标准化、制式化程度。利用爆炸力较强的黄色炸药,研制新型手榴弹,又称“高能手榴弹”。

炸弹总厂成立后,各分厂之间虽相距很远,但行政隶属关系明确,生产技术信息畅通,配合关系密切,生产能力得到极大提高。到1948年年底,共生产手榴弹300余万枚,创历年产量最高纪录。同时,在柳沟炸弹总厂,冶炼成功了三七黄铜,在化铜厂建成了一条雷管生产线,月生产8号雷管1万个以上。各分厂用的8号雷管都是化铜厂生产的。黄铜冶炼的成功,开创了太行山军工生产史上自制子弹的新路子,为共产党的军工生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推进炸弹总厂逐渐发展成为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武器装备的总后方,为“百团大战”等著名战役和历次反扫荡提供了充足的军火武器。

1948年9月,华北人民政府成立,下属主管华北工业的公营企业部,对兵工企业进行整编,将柳沟炸弹总厂序列为第六兵工厂,任命沈丁祥为厂长,陈海清、张子英为副厂长。各分厂均建有锅炉和内燃机等动力设备。有的分厂已有电动设备,各种切削机床、工具、测试仪表等设备也逐渐增多。1948年,平均月产手榴弹13.7万枚。据不完全统计,在解放战争中,晋冀鲁豫军区生产的手榴弹超过2000万枚,成为解放军近距离杀伤敌人有生力量和毁损敌军技术装备的主要单兵装备之一,极大地加快了解放战争进程。

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华北公营企业部从石家庄迁往北平,并在我省榆次县设立了兵工局,第六兵工厂直属于华北兵工局。1949年7月27日,华北兵工局在太原市召开会议,决定将柳沟炸弹总厂(第六兵工厂)以及分布在南乐、晋城、左权、长治的分厂全部搬迁到阳泉市;将原晋察冀第三十三兵工厂和第五十五兵工厂的手榴弹分厂,改隶属于第六兵工厂,全部集中到阳泉组建新厂。之后,柳沟炸弹总厂,即兵工六厂后更名为晋东化工厂(代号国营第一○四厂),即晋东公司前身。从此,在狮脑山下、桃河南岸杂草丛生、沟壑纵横的荒凉土地上,晋东兵工人开始了气壮山河的创业历程。

晋东公司:从太行山深处走来的红色兵工厂

7万枚据不完全统计,在解放战争中,晋冀鲁豫军区生产的手榴弹超过2000万枚,成为解放军近距离杀伤敌人有生力量和毁损敌军技术装备的主要单兵装备之一,极大地加快了解放战争进程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华北公营企业部从石家庄迁往北平,并在我...

晋东公司:从太行山深处走来的红色兵工厂

在近百年的时间长河中,和建党、建军息息相关的许多故事被那些执着于理想与信仰的人们珍藏、保存。为了让更多人能了解这些光辉灿烂的历史,本报推出“烽火足迹”系列报道,带大家走近身边的老党员、老兵工、战斗英雄,重温经典故事。

太行山,巍峨耸云天,千里丰碑望不断,无情风雨任吹洒,英雄业绩万古传。太行山,人民的山啊英雄的山,你是历史的见证,你是不灭的灯盏。太行山,人民的山啊英雄的山,你就像我们不可动摇的坚定信念。

漳河水,盘绕太行山,千回百转流不断,征程万里开新路,寒冬过后春花艳。太行山,光荣的山啊胜利的山,你是宏伟的画卷,你是壮丽的诗篇。太行山,光荣的山啊胜利的山,你鼓舞我们百折不回永远向前。  ——《太行颂》

太行群峰伟岸无语,却见证了一段八路军军工生产史上老一辈兵工人不畏艰险,从白手起家到茁壮成长的阶段。

深山组建兵工厂

1937年11月,杜生旺、王化南等从太原火药厂返回家乡的工人自发组织起来,成立了武乡县工人抗日救国会,并在武乡县柳沟附近的曹村白龙洞庙、佛爷滩办起了修造厂,夜以继日地锻造大砍刀、试制手榴弹。

1939年3月,八路军总部成立了军工部,由刘鹏负责,接管了这个小型修造厂,并改为八路军总部炸弹总厂,也就是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北方特种能源集团晋东公司的前身。同年4月,八路军把129师辽县(今左权县)的杨家庄炸弹厂和115师壶关县马家庄的炸弹厂并入炸弹总厂。同年7月,军工部委派徐长勋、郭栋才到平顺县西安村筹建军工部二所,对外称“太南工作队”。同时,向黎城水窑山迁移修械所,改称军工部一所。同年11月,在左权县高峪村建立了军工部三所,由此太行军工不断发展壮大。

尚在蹒跚学步的太行军工,义无反顾地担负起为革命军队和持久抗战提供武器弹药的使命,在战斗中艰难挺进。从最初没有一台机器,以榔头、锉刀、錾子、锯弓等简单的原始工具为主,只能制作长矛、大刀、手榴弹和地雷,到1939年12月,已经拥有机床33台、蒸汽动力3套,拥有了生产步枪600枝、手榴弹30万枚、复装枪弹1万余发的能力。老一辈太行兵工人以铮铮铁骨和坚强意志,在太行山上筑起一道抗击日寇的红色屏障。

呕心沥血造枪弹

太行军工的武器生产是从制造手榴弹开始的,手榴弹是八路军和游击队对付日军最常用的单兵近战武器。

太行山区铁矿资源丰富,白生铁的民间冶炼比较普遍。最早的化铁炉就是用耐火材料砌一个像锅台形状的炉座,上面安放带吹风口的筒状铸铁淋炉,里外用耐火土糊严烤干后,将木炭、焦炭和碎铁按比例依次投入炉内,由下部用木材点燃,以手工拉的风箱吹旺炉火。把铁熔化后,用小坩埚将铁水倒进装有手榴弹模壳的沙箱内,经冷却即完成了手榴弹壳的制造。由于冶炼技术的限制,白生铁铸造的手榴弹体不能进行机械切削,手榴弹壳固定木把的两个钉眼也都是预先浇铸成的。手榴弹的木柄用干燥的杨木、柳木旋成,旋制办法也是就地取材,利用民间旋制棉花纺车锭子、木碗的工具,脚踏甩轮作为动力,以手持刀具进行切削加工,完全依靠手感掌握尺度的大小。老一辈兵工匠人经过长时间实际经验的积累,旋出的木柄尺寸相当精确。手榴弹的装药来自小作坊加工生产的黑火药,方法是将麻杆烧成灰,与粉碎成末状的火硝、硫磺按照比例混合。发火管也是靠手工土法制作。这就是太行军工在抗战初期最早的手榴弹生产方法。

1939年在炸弹总厂工作过的老军工郭培芝讲述:“那时的手榴弹制造技术十分简陋,手榴弹的威力不大,爆炸后弹片最少的只有两片,多的也只有十几片。我们就想办法改进弹壳,使爆炸碎片由十余片增加到了二十余片,大大提高了杀伤力,深受战士们好评。”原八路军先遣支队手榴弹厂的老军工石成玉回忆:“在左权县下庄村,我和小炉匠何喜贵等四个人用风箱和小化铁炉,每天能浇铸出一二十个手榴弹壳。因为制造技术简单,弹壳外形十分粗糙,装在身上容易磨破衣服。手榴弹的木把,是一个做棒槌的老汉做的。经过改进的手榴弹爆炸力还很强,爆炸碎片最少也有二十片。”在研制火药的过程中,被誉为“火工品外科医生”的教逢春的妻子、儿子、两位叔叔先后牺牲,教逢春自己也多次被炸伤。但教逢春毫不畏惧,仍刻苦钻研炮弹制造技术,成为军工部制造雷管、引信的技术专家。云崖寺化学厂是老军工张浩曾经工作过的地方,他回忆道:“在室外制作硫酸,工人们忍受着刺鼻的二氧化硫气体进行操作,牙齿被腐蚀,衣服被烧坏,有的人甚至患上哮喘、咳嗽等疾病,但仍然坚持生产。”军工部技术研究室副主任张方因意外爆炸,右手五指无一完整,手掌被炸出一洞,但他仍然坚持从事炸药生产。

在老一辈兵工人的执着坚守下,到1939年12月底,八路军军工部柳沟炸弹总厂已经能够大批量生产手榴弹。但是由于生产技术简陋,手榴弹瞎火率高、爆炸力弱、防潮工艺处理不好,还不时出现“哑弹”现象,炸不响,响了爆炸力弱,伤不了敌人。

1940年5月,八路军军工部开始研究改进手榴弹生产工艺技术,使手榴弹的生产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爆炸威力显著提高。一是在弹壳平顶改为圆顶,装药室改小的同时,提高了装填炸药的质量,改善了发火装置,爆炸后的碎片由十多片提高到了五十多片。二是进行了防潮处理,不怕雨水侵蚀和潮湿环境的侵蚀。三是控制爆炸延迟时间为4秒。四是改进拉火帽引药,改变了黑火药的配方和混合法,极大地降低了瞎火率,提高了爆破力。1940年的6月至12月,仅柳沟炸弹总厂就生产手榴弹71985枚。改进后的手榴弹在战场上发挥了巨大威力,深受八路军广大指战员好评。

柳沟炸弹总厂规模化的生产虽然可以装备成建制部队,且初步形成制式化生产,但是目标太大,难以适应战争环境下的快速转移。鉴于日军的频繁扫荡,为了便于隐蔽生产,八路军总部军工部采取派出技术干部,携带图纸、手榴弹弹壳木样芯和工具分散设厂的办法。同时,将制造手榴弹的技术工人也分散到各军区、军分区或者县武装部,组建炸弹制造厂、制造所。由于手榴弹生产工艺简单,煤炭和生铁易于得到,这样就极大提升了太行山区的手榴弹生产能力,为地方武装和民兵游击队提供了大量的武器弹药。

随着抗日战争的推进,部队消耗的大量弹药得不到及时补充,加之从1940年6月份开始,国民党政府停止了对八路军的弹药补给供应。1941年11月,中央军委指示在当前条件下,兵工生产的基本方针应当是修理枪械、翻造子弹,特别是大量生产手榴弹。在党中央精神指引下,在太行山的敌后根据地,手榴弹生产遍地开花,许多部队和地方武装都设有炸弹(手榴弹)厂,极大地提升了武器弹药保障能力,提升了部队战斗力。

各炸弹厂大都由晋冀鲁豫军区下辖的二级军区或军分区直接领导,工厂实行的是军管制,职工待遇是部队供给制,各厂驻地分散,相互缺乏技术交流,规格和型号各行其是,战术技术性能差异很大,制式化、标准化程度降低,枪支与子弹型号不一,无法通用,零部件不能互换使用,战场损坏的枪械无法得到快速修理,不能满足指战员作战需要。1947年召开的华北兵工会议决定,必须尽快改变这种状况,把手榴弹的型号和规格统一起来。

齐心构筑“军火库”

1948年2月,根据华北兵工会议决定,为统一手榴弹的生产,在原兵工六厂的化铜分厂(长治市天晚集街)厂址组建炸弹厂,序列为兵工十一厂。炸弹总厂厂长为沈丁祥,副厂长为陈海清、张子英。原化铜分厂经整编并入兵工六厂后,迁武乡县寨坪村,所留厂房改建为隶属于手榴弹总厂的专业制造手榴弹拉火雷管的直属分厂。把分布在太行南部地区的分属四个二级军区、十三个军分区管辖的十多个炸弹厂,合并为炸弹总厂下辖的六个分厂。

炸弹总厂成立后,老一辈军工人千方百计采取新技术,创造最佳生产条件,提高手榴弹的技术性能和标准化、制式化程度。利用爆炸力较强的黄色炸药,研制新型手榴弹,又称“高能手榴弹”。

炸弹总厂成立后,各分厂之间虽相距很远,但行政隶属关系明确,生产技术信息畅通,配合关系密切,生产能力得到极大提高。到1948年年底,共生产手榴弹300余万枚,创历年产量最高纪录。同时,在柳沟炸弹总厂,冶炼成功了三七黄铜,在化铜厂建成了一条雷管生产线,月生产8号雷管1万个以上。各分厂用的8号雷管都是化铜厂生产的。黄铜冶炼的成功,开创了太行山军工生产史上自制子弹的新路子,为共产党的军工生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推进炸弹总厂逐渐发展成为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武器装备的总后方,为“百团大战”等著名战役和历次反扫荡提供了充足的军火武器。

1948年9月,华北人民政府成立,下属主管华北工业的公营企业部,对兵工企业进行整编,将柳沟炸弹总厂序列为第六兵工厂,任命沈丁祥为厂长,陈海清、张子英为副厂长。各分厂均建有锅炉和内燃机等动力设备。有的分厂已有电动设备,各种切削机床、工具、测试仪表等设备也逐渐增多。1948年,平均月产手榴弹13.7万枚。据不完全统计,在解放战争中,晋冀鲁豫军区生产的手榴弹超过2000万枚,成为解放军近距离杀伤敌人有生力量和毁损敌军技术装备的主要单兵装备之一,极大地加快了解放战争进程。

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华北公营企业部从石家庄迁往北平,并在我省榆次县设立了兵工局,第六兵工厂直属于华北兵工局。1949年7月27日,华北兵工局在太原市召开会议,决定将柳沟炸弹总厂(第六兵工厂)以及分布在南乐、晋城、左权、长治的分厂全部搬迁到阳泉市;将原晋察冀第三十三兵工厂和第五十五兵工厂的手榴弹分厂,改隶属于第六兵工厂,全部集中到阳泉组建新厂。之后,柳沟炸弹总厂,即兵工六厂后更名为晋东化工厂(代号国营第一○四厂),即晋东公司前身。从此,在狮脑山下、桃河南岸杂草丛生、沟壑纵横的荒凉土地上,晋东兵工人开始了气壮山河的创业历程。

北京时间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