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看延庆丨厚植文化沃土 点亮群众多彩生活_北京时间

文化看延庆丨厚植文化沃土 点亮群众多彩生活

文化看延庆丨厚植文化沃土 点亮群众多彩生活

文化看延庆丨厚植文化沃土 点亮群众多彩生活

夏末秋初,妫水河畔草木葱茏,水清岸绿。夜色中的东湖公园灯火通明,大型沉浸式演艺“妫河夜画”夜游项目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一个消暑纳凉、休闲体验的好去处,同时也尽显延庆的文化艺术魅力。

从“妫河夜画”“梦华长城”到“百姓周末大舞台”“四季村晚”,从区级文化馆到村级文化室,延庆区厚植文化沃土,以全方位、多层次的立体视角,全面激活文化场馆、文体阵地,实现了文化资源的普惠共享,将文化推广从“独角戏”变为“大合唱”,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主题文艺活动促进文旅深度融合

“这里不仅旅游资源丰富,还有很多文化活动体验,感觉非常好。”今年端午,市民李女士和家人在延庆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假期。端午小长假期间,延庆区举办了第十六届北京端午文化季暨“长城脚下过端午”系列文化活动,非遗市集之“长城脚下品非遗”、民俗体验之“长城脚下粽飘香”、文艺演出之“长城脚下看大戏”等活动,为市民游客献上了一场丰富的端午“文化盛宴”。

春节文艺演出、元宵花会展演、端午非遗体验、乡村旅游文化季,在延庆,文化市场繁荣兴旺,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2024年,延庆区坚持全域参与的活动理念,统筹区级文化资源、对接市级文化资源、甄选街乡文化资源,精心谋划一批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群众喜闻乐见的公共文化活动。围绕歌唱北京、舞动北京、艺韵北京、戏聚北京、影像北京和阅读北京,构建贯穿全年、覆盖全区、三级联动的格局,进一步创新打造文旅融合生动实践,增强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浩渺苍穹之下,万里长城如巨龙蜿蜒,其脚下,乃我华夏儿女之根,故乡之所在!”北京世园公园内,一部波澜壮阔、扣人心弦的大型沉浸式情景剧《梦华·长城》正在华丽上演。围绕长城文化,延庆区推出了多个大型驻场演出项目,通过沉浸式的表演形式,游客们仿佛穿越回古代,亲身体验长城的雄伟与壮丽。《梦回长城·八方来鹤》在八达岭长城的夜间演出,更是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成为了文旅融合的新亮点。

1000余支群众文艺演出团队

活跃在基层一线

今年上半年,通过文化惠民工程,延庆全区已推出各类公共文化演出活动1800余场,惠及40余万人次。其中,文艺演出团队功不可没。

“演出实在是太精彩了,连续几个周末我都来这儿看,节目还不重样!”在井庄镇宝林寺夜市,观看演出的群众回味不断、大呼过瘾!前不久,“山水寄情延庆有戏”延庆区2024年乡村旅游消夏避暑文化季活动启动,8个重点民宿集聚村“平日有活动、周末有惊喜”,文艺演出团队的文化配送为市民群众奉上一场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盛宴。

2024年,延庆区制定了基层公益性演出活动工作方案,组织区、乡镇、村三级文艺团体精心编排歌舞、戏曲等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深入到社区、乡村和学校、景区、军营等地,开展“百姓周末大舞台”“文艺演出星火工程”等演出活动。

因为对文艺的爱好,今年66岁的乔淑芬退休后,成立了长城蓝艺术团。“我们这个团队有20多人,年龄最大的60多岁,最小的30多岁,都是居民中擅长吹拉弹唱的文艺骨干,共同的爱好让我们走到了一起。”乔淑芬说,“团队成立以来,已先后到部队、养老院、社区、公园等地举办多场公益演出,今年就已经演了45场。不少节目都是我们原创的,其中有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有宣传垃圾分类的、有宣传反诈的,都很接地气。”因为节目质量高、群众喜爱,这支演出队伍曾被评为“首都最佳志愿服务组织”。

截至目前,全区培育了1700余支群众业余文化团队,其中“懂艺术、精技艺、善传承”的专业品牌团队有上百支,人人参与、人人奉献、人人共享,为推动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凝聚了强大力量。

此外,为了提升文艺团队演出效能,今年上半年区文化和旅游局根据村庄常住人口数、村庄距离镇街文化中心距离等因素,精细化安排不同规模和形式的演出,通过“镇村同地合并演出,重点村落重点配送、小村开展巡回演出”的形式,确保公共服务全覆盖,优化演出资源配置。

群众既是“受益者”也是“参与者”

夜幕降临,位于延庆城区的妫川广场变得热闹起来。璀璨的灯光,把周围的一切照得通明。跟着音乐的节拍,人们扭腰、踢脚、甩头、转身,不一会儿,就汇聚成一个巨大的广场舞方阵。跳舞、唱歌、踢毽子,也有的人在直播。晚饭后到妫川广场娱乐身心,成为不少延庆人的共识。人们走出家门到广场上舞起来、唱起来,让自己成为文艺活动的主角。

广场舞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动感的音乐、欢快的舞步,表达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024年,在“舞动北京”主题展演的带动下,全区共举办跳舞比赛、广场舞活动近百场,参与人次近万人。

乡村大舞台,群众唱主角,每逢春节,张山营镇后黑龙庙村都会举办热闹的“村晚”。“村晚”以“文、旅、农”为主线,精彩丰富的演出节目均由当地群众和游客自主选材,自导自演,让群众文化活动热在基层、乐在群众,充分展现出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的文化魅力。

与大型晚会不同,在村民家门口举办的联欢活动充满了幸福的味道和烟火气,满满的都是村民质朴的情愫。节目都是农民自己创作的,这让“村晚”有了生机与活力,大家参与的热情一年比一年高涨,村民表示:“我登台、我演出、我快乐!”不仅如此,2023年,张山营镇结合各村特色举办的“村晚擂台赛”,为各村群众提供了锻炼展示的平台,进一步扩大了群众文化交流范围,也丰富了全镇文化供给。

如今,“村晚”在延庆已遍地开花,成为公共文化品牌。2023年,延庆全区共举办“村晚”300场,参与人次10万人。以“广场舞”“村晚”为代表,群众性文化活动的机制优势日益凸显,群众自发性和政府引导性形成有益补充,增加了文化产品供给,丰富了市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动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提档升级。

特别在今年,为促进延庆优秀文艺节目创作水平提升,培育更多反映新时代新风貌的文艺佳作,区文化和旅游局还面向各级各类演出团队开展原创文艺节目征集,目前已征集到长城文化、妫河文化等主题的舞蹈、曲艺等作品42个。

形式多样、精彩纷呈的文艺演出活动,让文化盛宴“走入寻常百姓家”,并通过可亲可近的文化体验,增加了文化自信。未来,延庆区将继续充分挖掘文化资源,不断扩大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化惠民活动,让群众在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中获得精神滋养,尽情领略感受身边的“文化烟火气”,把文化为民、文化惠民、文化乐民落到实处。

文化看延庆丨厚植文化沃土 点亮群众多彩生活

文化看延庆丨厚植文化沃土 点亮群众多彩生活

文化看延庆丨厚植文化沃土 点亮群众多彩生活

夏末秋初,妫水河畔草木葱茏,水清岸绿。夜色中的东湖公园灯火通明,大型沉浸式演艺“妫河夜画”夜游项目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一个消暑纳凉、休闲体验的好去处,同时也尽显延庆的文化艺术魅力。

从“妫河夜画”“梦华长城”到“百姓周末大舞台”“四季村晚”,从区级文化馆到村级文化室,延庆区厚植文化沃土,以全方位、多层次的立体视角,全面激活文化场馆、文体阵地,实现了文化资源的普惠共享,将文化推广从“独角戏”变为“大合唱”,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主题文艺活动促进文旅深度融合

“这里不仅旅游资源丰富,还有很多文化活动体验,感觉非常好。”今年端午,市民李女士和家人在延庆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假期。端午小长假期间,延庆区举办了第十六届北京端午文化季暨“长城脚下过端午”系列文化活动,非遗市集之“长城脚下品非遗”、民俗体验之“长城脚下粽飘香”、文艺演出之“长城脚下看大戏”等活动,为市民游客献上了一场丰富的端午“文化盛宴”。

春节文艺演出、元宵花会展演、端午非遗体验、乡村旅游文化季,在延庆,文化市场繁荣兴旺,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2024年,延庆区坚持全域参与的活动理念,统筹区级文化资源、对接市级文化资源、甄选街乡文化资源,精心谋划一批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群众喜闻乐见的公共文化活动。围绕歌唱北京、舞动北京、艺韵北京、戏聚北京、影像北京和阅读北京,构建贯穿全年、覆盖全区、三级联动的格局,进一步创新打造文旅融合生动实践,增强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浩渺苍穹之下,万里长城如巨龙蜿蜒,其脚下,乃我华夏儿女之根,故乡之所在!”北京世园公园内,一部波澜壮阔、扣人心弦的大型沉浸式情景剧《梦华·长城》正在华丽上演。围绕长城文化,延庆区推出了多个大型驻场演出项目,通过沉浸式的表演形式,游客们仿佛穿越回古代,亲身体验长城的雄伟与壮丽。《梦回长城·八方来鹤》在八达岭长城的夜间演出,更是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成为了文旅融合的新亮点。

1000余支群众文艺演出团队

活跃在基层一线

今年上半年,通过文化惠民工程,延庆全区已推出各类公共文化演出活动1800余场,惠及40余万人次。其中,文艺演出团队功不可没。

“演出实在是太精彩了,连续几个周末我都来这儿看,节目还不重样!”在井庄镇宝林寺夜市,观看演出的群众回味不断、大呼过瘾!前不久,“山水寄情延庆有戏”延庆区2024年乡村旅游消夏避暑文化季活动启动,8个重点民宿集聚村“平日有活动、周末有惊喜”,文艺演出团队的文化配送为市民群众奉上一场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盛宴。

2024年,延庆区制定了基层公益性演出活动工作方案,组织区、乡镇、村三级文艺团体精心编排歌舞、戏曲等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深入到社区、乡村和学校、景区、军营等地,开展“百姓周末大舞台”“文艺演出星火工程”等演出活动。

因为对文艺的爱好,今年66岁的乔淑芬退休后,成立了长城蓝艺术团。“我们这个团队有20多人,年龄最大的60多岁,最小的30多岁,都是居民中擅长吹拉弹唱的文艺骨干,共同的爱好让我们走到了一起。”乔淑芬说,“团队成立以来,已先后到部队、养老院、社区、公园等地举办多场公益演出,今年就已经演了45场。不少节目都是我们原创的,其中有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有宣传垃圾分类的、有宣传反诈的,都很接地气。”因为节目质量高、群众喜爱,这支演出队伍曾被评为“首都最佳志愿服务组织”。

截至目前,全区培育了1700余支群众业余文化团队,其中“懂艺术、精技艺、善传承”的专业品牌团队有上百支,人人参与、人人奉献、人人共享,为推动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凝聚了强大力量。

此外,为了提升文艺团队演出效能,今年上半年区文化和旅游局根据村庄常住人口数、村庄距离镇街文化中心距离等因素,精细化安排不同规模和形式的演出,通过“镇村同地合并演出,重点村落重点配送、小村开展巡回演出”的形式,确保公共服务全覆盖,优化演出资源配置。

群众既是“受益者”也是“参与者”

夜幕降临,位于延庆城区的妫川广场变得热闹起来。璀璨的灯光,把周围的一切照得通明。跟着音乐的节拍,人们扭腰、踢脚、甩头、转身,不一会儿,就汇聚成一个巨大的广场舞方阵。跳舞、唱歌、踢毽子,也有的人在直播。晚饭后到妫川广场娱乐身心,成为不少延庆人的共识。人们走出家门到广场上舞起来、唱起来,让自己成为文艺活动的主角。

广场舞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动感的音乐、欢快的舞步,表达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024年,在“舞动北京”主题展演的带动下,全区共举办跳舞比赛、广场舞活动近百场,参与人次近万人。

乡村大舞台,群众唱主角,每逢春节,张山营镇后黑龙庙村都会举办热闹的“村晚”。“村晚”以“文、旅、农”为主线,精彩丰富的演出节目均由当地群众和游客自主选材,自导自演,让群众文化活动热在基层、乐在群众,充分展现出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的文化魅力。

与大型晚会不同,在村民家门口举办的联欢活动充满了幸福的味道和烟火气,满满的都是村民质朴的情愫。节目都是农民自己创作的,这让“村晚”有了生机与活力,大家参与的热情一年比一年高涨,村民表示:“我登台、我演出、我快乐!”不仅如此,2023年,张山营镇结合各村特色举办的“村晚擂台赛”,为各村群众提供了锻炼展示的平台,进一步扩大了群众文化交流范围,也丰富了全镇文化供给。

如今,“村晚”在延庆已遍地开花,成为公共文化品牌。2023年,延庆全区共举办“村晚”300场,参与人次10万人。以“广场舞”“村晚”为代表,群众性文化活动的机制优势日益凸显,群众自发性和政府引导性形成有益补充,增加了文化产品供给,丰富了市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动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提档升级。

特别在今年,为促进延庆优秀文艺节目创作水平提升,培育更多反映新时代新风貌的文艺佳作,区文化和旅游局还面向各级各类演出团队开展原创文艺节目征集,目前已征集到长城文化、妫河文化等主题的舞蹈、曲艺等作品42个。

形式多样、精彩纷呈的文艺演出活动,让文化盛宴“走入寻常百姓家”,并通过可亲可近的文化体验,增加了文化自信。未来,延庆区将继续充分挖掘文化资源,不断扩大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化惠民活动,让群众在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中获得精神滋养,尽情领略感受身边的“文化烟火气”,把文化为民、文化惠民、文化乐民落到实处。

北京时间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