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我们将看到什么样的机器人马拉松?_北京时间

明年,我们将看到什么样的机器人马拉松?

人形机器人马拉松是怎么炼成的?

明年,我们将看到什么样的机器人马拉松?

热热闹闹的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落幕后,

有人提出了三个问题:

举办人机赛跑这个想法是如何产生的?

北京这么大,为什么选在亦庄举办?

今年这么受关注,明年还办吗?

我们也想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人形机器人马拉松是怎么炼成的

2025年4月19日,北京亦庄。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在这个4月的周末完成首秀。

不少网友对这场首秀中那些在赛道上跌跌撞撞的机器人不以为然:就这?有刚刚起跑后就在摔倒,零件掉了一地的;有跑着跑着突然“头”就摔飞了的;有在跑道上总也跑不成直线的……这些机器人在比赛中的“名场面”也成为当天人们热议话题。

这场竞逐共有20只队伍报名参赛,最终完赛的只有6支队伍:天工队、松延动力小顽童队、行者二号队、松延动力旋风小子队、EAI队、半醒机器人队,也就是说只有30%的机器人在3个半小时内跑完了21公里。但也有不少人觉得:起步阶是最艰难的,每个机器人站上赛道就是胜利!

1米8高的天工,在赛道上铿锵奔跑的样子,让北京四月的风都似乎火热起来,人们兴奋地谈论着机器人何时能走入我们的生活。

时间回到一年前。

2024年11月10日,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在南海子公园南门广场鸣枪开跑,当时观看了比赛的人都发现,一个闪动着黑色金属光泽的机器人出现在了比赛的起点,挥舞手臂为人类选手加油,随后在终点它又客串了一把“关门兔”,和选手一起冲过终点。它,就是机器人“天工”。天工跑过终点的画面,极大地点燃了人们的热情,“天工跑马”成为当天新闻的热搜。

此时,举办真正的、大规模的人形机器人马拉松的想法,已经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者们的脑中成形。

这场比赛后的第二天,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召开天工开源发布会。会上除了宣布天工机器人已有技术成果面向行业陆续开源开放,还宣布了全国首个具身智能机器人俱乐部成立。

俱乐部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组织和参与国内外具身智能机器人竞技赛事,而俱乐部成立后的首个竞赛项目就是2025年亦庄半程马拉松期间同步举行人形机器人马拉松比赛。

为什么让机器人跑马拉松?“因为实验室再完美也模拟不了人类真实世界的复杂和不确定性,它们能不能适应和进入巡检、安防、配送等高负载场景?能耗效率、散热能力、运动算法等所有问题都会在不完美的跑道中暴露。”马拉松只是人形机器人上述能力的压力测试手段,并不是最终目的。

简单地说,机器人必须从实验室里拉出来“遛遛”,在真实环境上跑跑,才知道哪些问题真正需要解决。

为什么比赛选在北京亦庄

在这次马拉松比赛中,一路繁花的泡桐大道惊艳了众人,而北京亦庄可不仅仅拥有美丽的泡桐树,它在科技上的实力才真正让人惊艳。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也就是北京亦庄是北京市重要的机器人产业集聚区,布局了25万平方米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园(亦庄),集聚了安川首钢、智同精密等知名机器人及智能制造生态企业300多家,已经形成了基本形成覆盖核心零部件、整机到应用场景的具身产业链体系,机器人产业链规模超百亿,占到北京市的50%。人形机器人、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医疗机器人、协作机器人、物流机器人……你能想机器人,这里都在研发。

北京亦庄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还体现在开源开放上,“让开发者们不再重复造轮子,减少浪费,加速产业升级。”

2024年11月,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宣布开放“天工”软件开发文档、结构设计文档,“天工”开源计划正式落地。去年年底又开源了天工结构图纸、软件架构、电气系统等内容,数据集、运动控制训练框架等方面也将陆续开放开源。开源计划会将人形机器人研发周期缩短数倍:当时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本体负责人刘益彰表示:“从前,基本上一个机器人从设计到加工到出产到算法验证,至少半年以上的时间才能走完整个过程。天工开源之后,基本上一个月之内二次开发者可以把这个东西全部走完。”

这意味着,全球高校、科研院所、集成商等都可以在天工母机的基础上再开发,加速人形机器人真正进入人类生活。

是什么成就了这场人形机器人马拉松

在本次比赛前一小时,北京新闻广播记者采访到了两位特殊的观赛嘉宾。首程资本管理合伙人朱方文,参与管理百亿规模的北京机器人产业发展投资基金。他从投资方的角度向记者透露,北京正加速推进领先机器人企业在北京形成产业集聚,努力推动这些奔跑在赛道上的机器人能加速成型、量产,并最终走入千家万户。从供给方面说,北京机器人租赁公司向机器人生产研发企业下发的大量订单,有效支持了他们机器人的量产。北京机器人租赁公司负责人高展骄傲的说,未来三年机器人租赁公司有30亿规模的全场景机器人采购的计划,通过这样一个大规模采购,能够帮助机器人的产品实现规模化的量产。

2025年的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创办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被明确写入,在这句话之前,报告中提到北京要积极布局的未来产业,人形机器人、商业航天、生物制造等20个未来产业被点名,这也是这场特殊运动会能够顺利举办的基础。

2024年,北京设立“机器人产业发展投资基金”,目前已经完成投资决策项目近20个,合计投资金额15亿元左右,成功实现对宇树科技、万勋科技、粤十、星海图、沃兰特等企业的在京落地,已初步形成基金重点布局赛道企业在京的产业集聚。

专业预测,智能通用机器人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新一代的人机交互终端。未来作为独立的终端产品,机器人产业产值将大幅增长,相较于汽车产业存在超过10倍的增量空间。

我们离机器人走入生产为人服务,还有多远?朱方文分析,大部分人形机器人公司是在2023年、2024年创立,去年可以说是人形机器人元年,今年将成为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落地元年。目前人形机器人硬件和通用移动的技术方案还在完善中,距离可以实现场景级(也就是产品至少实现1000个以上的批量生产)的交付还需要进一步的技术迭代。但等待的时间已经不用久,预计未来2-3年人形机器人将优先在零售服务、汽车装配线、养老服务等领域逐步实现落地。

而绝大多数受访专家则表示,机器人走入人类生活,成为家庭洗衣、做饭、养老的好帮手将在未来5-10年实现。

机器人可以批量生产了,但成本高、售价贵,面临推广难题。北京市在这方面也想出了解决办法。

2025年初, 为解决机器人产品落地的“最后一公里”难题,北京市国资委指导设立“北京机器人租赁公司”,公司采购不同场景需求的机器人,通过租赁的方式交付给需要的企业来使用。这样的好处是:需求方如果自己购置机器人一次性投入的资金压力过大,但是如果向机器人租赁公司租赁,就可以像租房子一样分期付款,减轻资金投入压力,这无疑会大大加速机器人在各个场景的推广。另一方面,机器人迭代速度很快,以年甚至更短时间为单位迭代出新产品,如果需求方购置了上一代产品,此时就会进退两难。而机器人租赁公司和机器人厂商有约束性协议,可以将最新一代产品以合适方式置换给需求方,新技术新产品得以更快上马应用,进一步促进产业发展。

最近通过机器人租赁公司平台对接,有一台腔镜手术机器人已经进入了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开始了试用期,预计在三季度的时候正式实现入院,这也是租赁公司在医疗场景实现的突破性进展,给更多的患者带来更多的福音。而通过这个入院的案例推广,更多的医院开始跟这家腔镜手术机器人的厂商联系,希望能够试用和租赁使用他们的产品。

一个产业的发展,从来不是某几个企业的事。北京市正努力给予这个未来产业以最有力的扶持,通过融资租赁与场景支持的有机结合,为机器人企业提供丰富多元的发展助力,构建起“科技+金融+场景”的生态闭环,有效填补产业发展的关键空白环节。

明年北京还举办人形机器人马拉松吗?

明年,北京还会举办机器人马拉松吗?答案是肯定的。

就在亦庄人形机器人半马举办的当天,官方已经透露了消息:下一步,北京将以“更全、更快、更强”为目标,打造集创新性、专业性、观赏性于一体的2026年人形机器人马拉松赛事。

在赛程完成度上追求“更全”,吸引更广泛的赛队参与,促使更多机器人成功跑完全部既定路线。

在速度表现上实现“更快”,更多机器人突破运动性能极限。

在复杂环境适应性上达成“更强”,更多机器人能够在复杂路况中实现自主决策通过,彰显智能控制系统的进阶突破。

让我们回望一下过去。

2013年,因福岛核电站事故暴露了机器人应对灾难的不足,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决定举办DARPA机器人挑战赛,汇集机器人界各路英才共同探索机器人的未来。

彼时机器人的任务很复杂,包含驾驶汽车、行走在废墟上、移除障碍,开门并通过,爬梯、连接救火水管到消防栓上等等。

作为美国“国家队”,NASA带来了当年最复杂、最有潜力的类人机器人——Valkyrie。用九个月就研制出雏形的它初次亮相便赚足眼球。

在实际的比赛中,机器人们也是问题百出。包括Valkyrie,它先是遇到网络问题,后是出现通讯故障,导致团队“根本无法与机器人通信”,最后机器人甚至完全无法运行。

但是这场比赛对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影响却延续至今。参与开发Valkyrie的部分团队成员后来都创办了自己的初创公司,在今天具身智能的全球浪潮中成为最先吃螃蟹的人。

那索性就让我们跌跌撞撞的冲向未来,又有何不可?

北京新闻广播记者 蔡贺涓、陆健

明年,我们将看到什么样的机器人马拉松?

人形机器人马拉松是怎么炼成的?

明年,我们将看到什么样的机器人马拉松?

热热闹闹的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落幕后,

有人提出了三个问题:

举办人机赛跑这个想法是如何产生的?

北京这么大,为什么选在亦庄举办?

今年这么受关注,明年还办吗?

我们也想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人形机器人马拉松是怎么炼成的

2025年4月19日,北京亦庄。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在这个4月的周末完成首秀。

不少网友对这场首秀中那些在赛道上跌跌撞撞的机器人不以为然:就这?有刚刚起跑后就在摔倒,零件掉了一地的;有跑着跑着突然“头”就摔飞了的;有在跑道上总也跑不成直线的……这些机器人在比赛中的“名场面”也成为当天人们热议话题。

这场竞逐共有20只队伍报名参赛,最终完赛的只有6支队伍:天工队、松延动力小顽童队、行者二号队、松延动力旋风小子队、EAI队、半醒机器人队,也就是说只有30%的机器人在3个半小时内跑完了21公里。但也有不少人觉得:起步阶是最艰难的,每个机器人站上赛道就是胜利!

1米8高的天工,在赛道上铿锵奔跑的样子,让北京四月的风都似乎火热起来,人们兴奋地谈论着机器人何时能走入我们的生活。

时间回到一年前。

2024年11月10日,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在南海子公园南门广场鸣枪开跑,当时观看了比赛的人都发现,一个闪动着黑色金属光泽的机器人出现在了比赛的起点,挥舞手臂为人类选手加油,随后在终点它又客串了一把“关门兔”,和选手一起冲过终点。它,就是机器人“天工”。天工跑过终点的画面,极大地点燃了人们的热情,“天工跑马”成为当天新闻的热搜。

此时,举办真正的、大规模的人形机器人马拉松的想法,已经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者们的脑中成形。

这场比赛后的第二天,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召开天工开源发布会。会上除了宣布天工机器人已有技术成果面向行业陆续开源开放,还宣布了全国首个具身智能机器人俱乐部成立。

俱乐部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组织和参与国内外具身智能机器人竞技赛事,而俱乐部成立后的首个竞赛项目就是2025年亦庄半程马拉松期间同步举行人形机器人马拉松比赛。

为什么让机器人跑马拉松?“因为实验室再完美也模拟不了人类真实世界的复杂和不确定性,它们能不能适应和进入巡检、安防、配送等高负载场景?能耗效率、散热能力、运动算法等所有问题都会在不完美的跑道中暴露。”马拉松只是人形机器人上述能力的压力测试手段,并不是最终目的。

简单地说,机器人必须从实验室里拉出来“遛遛”,在真实环境上跑跑,才知道哪些问题真正需要解决。

为什么比赛选在北京亦庄

在这次马拉松比赛中,一路繁花的泡桐大道惊艳了众人,而北京亦庄可不仅仅拥有美丽的泡桐树,它在科技上的实力才真正让人惊艳。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也就是北京亦庄是北京市重要的机器人产业集聚区,布局了25万平方米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园(亦庄),集聚了安川首钢、智同精密等知名机器人及智能制造生态企业300多家,已经形成了基本形成覆盖核心零部件、整机到应用场景的具身产业链体系,机器人产业链规模超百亿,占到北京市的50%。人形机器人、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医疗机器人、协作机器人、物流机器人……你能想机器人,这里都在研发。

北京亦庄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还体现在开源开放上,“让开发者们不再重复造轮子,减少浪费,加速产业升级。”

2024年11月,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宣布开放“天工”软件开发文档、结构设计文档,“天工”开源计划正式落地。去年年底又开源了天工结构图纸、软件架构、电气系统等内容,数据集、运动控制训练框架等方面也将陆续开放开源。开源计划会将人形机器人研发周期缩短数倍:当时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本体负责人刘益彰表示:“从前,基本上一个机器人从设计到加工到出产到算法验证,至少半年以上的时间才能走完整个过程。天工开源之后,基本上一个月之内二次开发者可以把这个东西全部走完。”

这意味着,全球高校、科研院所、集成商等都可以在天工母机的基础上再开发,加速人形机器人真正进入人类生活。

是什么成就了这场人形机器人马拉松

在本次比赛前一小时,北京新闻广播记者采访到了两位特殊的观赛嘉宾。首程资本管理合伙人朱方文,参与管理百亿规模的北京机器人产业发展投资基金。他从投资方的角度向记者透露,北京正加速推进领先机器人企业在北京形成产业集聚,努力推动这些奔跑在赛道上的机器人能加速成型、量产,并最终走入千家万户。从供给方面说,北京机器人租赁公司向机器人生产研发企业下发的大量订单,有效支持了他们机器人的量产。北京机器人租赁公司负责人高展骄傲的说,未来三年机器人租赁公司有30亿规模的全场景机器人采购的计划,通过这样一个大规模采购,能够帮助机器人的产品实现规模化的量产。

2025年的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创办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被明确写入,在这句话之前,报告中提到北京要积极布局的未来产业,人形机器人、商业航天、生物制造等20个未来产业被点名,这也是这场特殊运动会能够顺利举办的基础。

2024年,北京设立“机器人产业发展投资基金”,目前已经完成投资决策项目近20个,合计投资金额15亿元左右,成功实现对宇树科技、万勋科技、粤十、星海图、沃兰特等企业的在京落地,已初步形成基金重点布局赛道企业在京的产业集聚。

专业预测,智能通用机器人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新一代的人机交互终端。未来作为独立的终端产品,机器人产业产值将大幅增长,相较于汽车产业存在超过10倍的增量空间。

我们离机器人走入生产为人服务,还有多远?朱方文分析,大部分人形机器人公司是在2023年、2024年创立,去年可以说是人形机器人元年,今年将成为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落地元年。目前人形机器人硬件和通用移动的技术方案还在完善中,距离可以实现场景级(也就是产品至少实现1000个以上的批量生产)的交付还需要进一步的技术迭代。但等待的时间已经不用久,预计未来2-3年人形机器人将优先在零售服务、汽车装配线、养老服务等领域逐步实现落地。

而绝大多数受访专家则表示,机器人走入人类生活,成为家庭洗衣、做饭、养老的好帮手将在未来5-10年实现。

机器人可以批量生产了,但成本高、售价贵,面临推广难题。北京市在这方面也想出了解决办法。

2025年初, 为解决机器人产品落地的“最后一公里”难题,北京市国资委指导设立“北京机器人租赁公司”,公司采购不同场景需求的机器人,通过租赁的方式交付给需要的企业来使用。这样的好处是:需求方如果自己购置机器人一次性投入的资金压力过大,但是如果向机器人租赁公司租赁,就可以像租房子一样分期付款,减轻资金投入压力,这无疑会大大加速机器人在各个场景的推广。另一方面,机器人迭代速度很快,以年甚至更短时间为单位迭代出新产品,如果需求方购置了上一代产品,此时就会进退两难。而机器人租赁公司和机器人厂商有约束性协议,可以将最新一代产品以合适方式置换给需求方,新技术新产品得以更快上马应用,进一步促进产业发展。

最近通过机器人租赁公司平台对接,有一台腔镜手术机器人已经进入了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开始了试用期,预计在三季度的时候正式实现入院,这也是租赁公司在医疗场景实现的突破性进展,给更多的患者带来更多的福音。而通过这个入院的案例推广,更多的医院开始跟这家腔镜手术机器人的厂商联系,希望能够试用和租赁使用他们的产品。

一个产业的发展,从来不是某几个企业的事。北京市正努力给予这个未来产业以最有力的扶持,通过融资租赁与场景支持的有机结合,为机器人企业提供丰富多元的发展助力,构建起“科技+金融+场景”的生态闭环,有效填补产业发展的关键空白环节。

明年北京还举办人形机器人马拉松吗?

明年,北京还会举办机器人马拉松吗?答案是肯定的。

就在亦庄人形机器人半马举办的当天,官方已经透露了消息:下一步,北京将以“更全、更快、更强”为目标,打造集创新性、专业性、观赏性于一体的2026年人形机器人马拉松赛事。

在赛程完成度上追求“更全”,吸引更广泛的赛队参与,促使更多机器人成功跑完全部既定路线。

在速度表现上实现“更快”,更多机器人突破运动性能极限。

在复杂环境适应性上达成“更强”,更多机器人能够在复杂路况中实现自主决策通过,彰显智能控制系统的进阶突破。

让我们回望一下过去。

2013年,因福岛核电站事故暴露了机器人应对灾难的不足,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决定举办DARPA机器人挑战赛,汇集机器人界各路英才共同探索机器人的未来。

彼时机器人的任务很复杂,包含驾驶汽车、行走在废墟上、移除障碍,开门并通过,爬梯、连接救火水管到消防栓上等等。

作为美国“国家队”,NASA带来了当年最复杂、最有潜力的类人机器人——Valkyrie。用九个月就研制出雏形的它初次亮相便赚足眼球。

在实际的比赛中,机器人们也是问题百出。包括Valkyrie,它先是遇到网络问题,后是出现通讯故障,导致团队“根本无法与机器人通信”,最后机器人甚至完全无法运行。

但是这场比赛对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影响却延续至今。参与开发Valkyrie的部分团队成员后来都创办了自己的初创公司,在今天具身智能的全球浪潮中成为最先吃螃蟹的人。

那索性就让我们跌跌撞撞的冲向未来,又有何不可?

北京新闻广播记者 蔡贺涓、陆健

北京时间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