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读史 | 官吏的致仕之路_北京时间

大白读史 | 官吏的致仕之路

后又规定致仕官不领取俸禄,若家境贫困者则“有司月给米二石,修(终)其身”,并且享受本品豁免赋役的权利,清朝也基本上是按照明朝的退休制度执行。

大白读史 | 官吏的致仕之路

中国的退休制度,早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古代就已产生了,那时的退休制度只是为朝廷官员所定制。中国的退休制是世界上实行最早、退休措施最完备的。对古代而言,什么是退休?官员退休,被称之为“致仕”。《春秋公羊传》上记载“退而致仕”,书中解释“致仕,还禄位于君”,也就是辞官离开朝廷了。

人性化的年龄界定

古代官吏的退休年龄,从最早出现退休制度的周朝开始,以及后来的汉、唐、宋、元等朝代都基本上规定“七十致仕”。七十岁退休,在医疗水平不健全的古代,对大多数人来说基本上等于终身制了。

各个朝代在执行过程中,因不同情况而制定了不同的法律法规。

据《礼记·曲礼》记载,周朝“大夫七十而致事。”《尚书大传》也记载“大夫七十而致事,老于乡里。”

唐朝,《大唐令》明文规定:“诸职事官七十听致仕。”这是首次将“七十致仕”以法律形式公布于世。此时的退休程序十分简便,写明原因上报朝廷即可。此外退休年龄灵活不死板,唐朝规定:“诸职官年及七十,精力衰耗,例行致仕。”倘若身体硬朗,就可以申请延后退休,继续任职为朝廷效力。

两宋对文官、武官的退休年龄做了新的调整,宋代规定文官依旧满七十退休,武官则可延长到八十岁。有特殊贡献的少数元老大臣,不受规定的限制。

元朝官员退休制度除了沿袭七十岁退休和少数重臣不受限制外,还有新的规定:对于三品以下的天文、历法等方面的官员专家的退休年龄有所宽限。明朝依旧规定“七十致仕”,到了清朝由于权力高度集中,为了政治的需要,将退休年龄改为六十岁,且此规定沿用到今日。

古代朝廷对退休年龄的规定是相当人性的,官员可因老弱病残而提前退休。如唐朝就有规定“老病不堪厘务者,与致仕”,意思是若身有疾病,可提前退休请俸;明朝也规定,老疾不能任事者,或软弱无效能的官吏,可随时勒令退休。

有意思的是,不是谁申请提前退休都会允许。如据记载,“数上疾乞身,帝遣人问疾送药,强留。”是说汉代著名经学家张禹,曾因病多次请求提前退休,但皇帝看此人太有才华,就是不答应,还派专人给他送药医病,真是够意思!

国家供养的退休生活

除了退休年龄,退休后的待遇也是大多数人关注的问题。因为这关系着官员们退休后的基本生活。

《资治通鉴》记载,汉代规定年俸禄在两千石以上的退休官员,可领取原俸禄的三分之一作为养老金。唐朝时期,官员的退休待遇是非常优厚的。官员的品级不同,待遇也不一样。三品以上官员退休,仍允许出入朝廷,参与国家大事。五品以上致仕官员给半俸,有特殊贡献的官员经皇帝特批,则可以保留全薪。六品以下退休官员,会赐给一定数量的田地用来养老。此外,唐朝还会为对退休的官员举行热烈的欢送仪式。

两宋时期退休官员的待遇是最为优厚的,致仕官员除了能得到半薪外,还可以加级。对有重大贡献者,发放全薪;宋神宗以后,官员退休时不但可以晋升一级,还允许带职退休,且退休后,仍可加衔晋级,参与朝政。甚至还有老子退休、儿子顶职的规定,以此作为对退休官员生活来源的补偿。辽代规定:“老耄者,增俸以休于家。”意即退休后,增加薪俸,在家修养。为了照顾身体不好的官员,还会派人前去诊治。

明朝的致仕官员在礼仪上依然受到尊重,免去职务之后,官员身份和相关待遇保持不变,仍可参与社会活动。退休金方面,明初曾规定退休者领原俸,但很快就被取消。后又规定致仕官不领取俸禄,若家境贫困者则“有司月给米二石,修(终)其身”,并且享受本品豁免赋役的权利,清朝也基本上是按照明朝的退休制度执行。

退休制度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展现的不仅是社会制度的健全,更是每一时期国家的经济政治水平。完善退休制度,也是国家进步的表现。

撰文 |萧乐

文章来源 |深读文丛

大白读史 | 官吏的致仕之路

后又规定致仕官不领取俸禄,若家境贫困者则“有司月给米二石,修(终)其身”,并且享受本品豁免赋役的权利,清朝也基本上是按照明朝的退休制度执行。

大白读史 | 官吏的致仕之路

中国的退休制度,早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古代就已产生了,那时的退休制度只是为朝廷官员所定制。中国的退休制是世界上实行最早、退休措施最完备的。对古代而言,什么是退休?官员退休,被称之为“致仕”。《春秋公羊传》上记载“退而致仕”,书中解释“致仕,还禄位于君”,也就是辞官离开朝廷了。

人性化的年龄界定

古代官吏的退休年龄,从最早出现退休制度的周朝开始,以及后来的汉、唐、宋、元等朝代都基本上规定“七十致仕”。七十岁退休,在医疗水平不健全的古代,对大多数人来说基本上等于终身制了。

各个朝代在执行过程中,因不同情况而制定了不同的法律法规。

据《礼记·曲礼》记载,周朝“大夫七十而致事。”《尚书大传》也记载“大夫七十而致事,老于乡里。”

唐朝,《大唐令》明文规定:“诸职事官七十听致仕。”这是首次将“七十致仕”以法律形式公布于世。此时的退休程序十分简便,写明原因上报朝廷即可。此外退休年龄灵活不死板,唐朝规定:“诸职官年及七十,精力衰耗,例行致仕。”倘若身体硬朗,就可以申请延后退休,继续任职为朝廷效力。

两宋对文官、武官的退休年龄做了新的调整,宋代规定文官依旧满七十退休,武官则可延长到八十岁。有特殊贡献的少数元老大臣,不受规定的限制。

元朝官员退休制度除了沿袭七十岁退休和少数重臣不受限制外,还有新的规定:对于三品以下的天文、历法等方面的官员专家的退休年龄有所宽限。明朝依旧规定“七十致仕”,到了清朝由于权力高度集中,为了政治的需要,将退休年龄改为六十岁,且此规定沿用到今日。

古代朝廷对退休年龄的规定是相当人性的,官员可因老弱病残而提前退休。如唐朝就有规定“老病不堪厘务者,与致仕”,意思是若身有疾病,可提前退休请俸;明朝也规定,老疾不能任事者,或软弱无效能的官吏,可随时勒令退休。

有意思的是,不是谁申请提前退休都会允许。如据记载,“数上疾乞身,帝遣人问疾送药,强留。”是说汉代著名经学家张禹,曾因病多次请求提前退休,但皇帝看此人太有才华,就是不答应,还派专人给他送药医病,真是够意思!

国家供养的退休生活

除了退休年龄,退休后的待遇也是大多数人关注的问题。因为这关系着官员们退休后的基本生活。

《资治通鉴》记载,汉代规定年俸禄在两千石以上的退休官员,可领取原俸禄的三分之一作为养老金。唐朝时期,官员的退休待遇是非常优厚的。官员的品级不同,待遇也不一样。三品以上官员退休,仍允许出入朝廷,参与国家大事。五品以上致仕官员给半俸,有特殊贡献的官员经皇帝特批,则可以保留全薪。六品以下退休官员,会赐给一定数量的田地用来养老。此外,唐朝还会为对退休的官员举行热烈的欢送仪式。

两宋时期退休官员的待遇是最为优厚的,致仕官员除了能得到半薪外,还可以加级。对有重大贡献者,发放全薪;宋神宗以后,官员退休时不但可以晋升一级,还允许带职退休,且退休后,仍可加衔晋级,参与朝政。甚至还有老子退休、儿子顶职的规定,以此作为对退休官员生活来源的补偿。辽代规定:“老耄者,增俸以休于家。”意即退休后,增加薪俸,在家修养。为了照顾身体不好的官员,还会派人前去诊治。

明朝的致仕官员在礼仪上依然受到尊重,免去职务之后,官员身份和相关待遇保持不变,仍可参与社会活动。退休金方面,明初曾规定退休者领原俸,但很快就被取消。后又规定致仕官不领取俸禄,若家境贫困者则“有司月给米二石,修(终)其身”,并且享受本品豁免赋役的权利,清朝也基本上是按照明朝的退休制度执行。

退休制度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展现的不仅是社会制度的健全,更是每一时期国家的经济政治水平。完善退休制度,也是国家进步的表现。

撰文 |萧乐

文章来源 |深读文丛

北京时间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