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节即将到来之际,细心的居民可能已经发现,兴丰大街彩虹新城商圈车辆停放井然有序、街面宽敞整洁。人来人往,非但不显得拥挤,而是让“年味”愈加浓厚…… 这些变化,不是因为春节氛围下产生的喜庆滤镜,而是清源街道以“智治+自治”管理赋能平安家园建设的缩影。
在春节即将到来之际,细心的居民可能已经发现,兴丰大街彩虹新城商圈车辆停放井然有序、街面宽敞整洁。人来人往,非但不显得拥挤,而是让“年味”愈加浓厚……
这些变化,不是因为春节氛围下产生的喜庆滤镜,而是清源街道以“智治+自治”管理赋能平安家园建设的缩影。
一、智治疏困“智能管家”解监管难题

“我给家里的电动自行车安装了智能云盒,电池温度高、充电时间过长都会收到短信提醒,还能实时防盗,真的很安心!”在街道推广下,康秀园社区张先生于去年底安装智能云盒,智能“云盯梢”服务让其出行安心度不断提升。
智能云盒还实现了“双向监管”,如果车主违规携带电动自行车电池上楼充电,系统会自动将信息发送给物业工作人员,同时,向绑定该电动自行车的居民发出预警信息,阻止电动自行车上楼。如今,街道已组织安装2474辆,实现24个社区全覆盖,成功消除违规停放、充电隐患776起,这也是街道“以智促治”解决监管难题的一次生动实践。

“丽园路发现倾倒垃圾的违法行为。”在街道指挥中心,工作人员收到来自网格员的巡查信息,立即利用“城市大脑”系统溯源,不到30分钟便锁定倾倒者,并派单给综合行政执法队上门执法。
治理效能的提升,紧紧依托“智治”体系的搭建。据了解,清源街道以“智治”为主线,引入大数据理念和信息化手段,在辖区各主要路段布设43路城市大脑智慧算法摄像头,第一时间识别并处理占道经营、垃圾堆积、垃圾桶满冒及流动摊贩等60类城市管理问题,并充分发挥网格员“前哨”“探头”作用,探索形成“网格+城市大脑”溯源治理联动模式。2024年全年,累计完成非现场执法1221起,以数字化助力街区安全指数大幅提升。
二、巧治疏堵小巷精治优化通行“动线”

“小巷子、小拐角是群众回家的必经之路,经过规划提升,调整动线,通行更顺畅了。”近期,滨河东里社区六栋楼小区的居民有了共同体验——回家更安全了!
六栋楼小区唯一的车辆出入口位于南侧,人、车交杂通行,原道路狭长,宽度只有4.6米,车辆剐蹭、交通拥堵的现象时有发生,西侧转弯处角度不够,消防车无法快速进入。去年,街道借助背街小巷改造契机,联动区民政局协调出入口南侧养老院南移8.9米,将路拓宽至13.5米,实现人车分离,打通了20余年的“堵点”。
以上并不是个例,以“精细化改造”为道路“活血化淤”,是清源长久来的实践。自2019年,清源以年为单位,列规划、定任务,完成了13条背街小巷改造提升,并通过点位更新改善大兴五小、大兴七中交通淤堵情况。

借改造优化通行路线,以执法督促文明养成。针对辖区主次干道与重点区域,各部门联合开展安全治理行动,分流设卡严查非法运营、违规大货车,清理占道摊贩、拖移违规停放车辆,严格惩处交通违法者,规范交通秩序。此外,依托“综合执法日”,联合安全、城管等相关职能科室,持续开展校园周边安全检查工作,打击无照游商、占道经营、违规停车等行为,维护街面交通秩序。
三、自治疏淤多元主体推动家园长治

“请等会儿再过马路,不要着急,安全第一。”在辖区各中、小学周边路口,这样的温馨提示声此起彼伏。针对上下学期间校园周边交通安全问题,街道组织热心志愿者、家长校门口“值守”,引导车辆有序停放、护送学生安全过马路,以志愿服务精神和强烈责任感筑起安全防线,形成全民共治良好氛围。

深耕多元共治,让平安底色更浓。去年以来,街道发动辖区1100余名平安志愿者,在重要节点期间,围绕辖区72个固定点位和30个流动点位开展实名制执勤值守;协调42家区直单位及社区社会组织在清源北路与兴华大街十字路口、丽园路与兴华大街十字路口等11个路口开展“文明驾车 礼让行人”执勤活动,参与7000余人次。
此外,为促进商圈从堵变疏,街道引导物商联盟发挥积极效能,依托物商联盟运营机制,围绕安全消防、环境保护等工作提出要求,细化商户履责清单,完善考评奖惩措施,引导商户由被动治理转为主动参与,各方责任主体合力助力营造安全经营氛围,共同打造文明、平安街区。
下一步,清源街道将持续深化“智治+自治”管理模式,夯实平安建设机制体系,以智治、自治推动长治、久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