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古树之美!全国首个古树数字博物馆上线_北京时间

欣赏古树之美!全国首个古树数字博物馆上线

市园林绿化局党组委员、副局长沙海江介绍,将落实《北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规划》,继续做好历史名园保护管理和传承利用。

欣赏古树之美!全国首个古树数字博物馆上线

(记者 吕梓源)12月12日,北京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深入实施北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规划 助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专场。市园林绿化局党组委员、副局长沙海江介绍,将落实《北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规划》,继续做好历史名园保护管理和传承利用。我们将与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办公室密切沟通对接,启动第二批历史名园遴选工作。我们将围绕花园城市建设,在保护历史名园景观资源的同时,实现从单一“园景”向生态生产生活相融合的“场景”转变,在满足保护要求的前提下,进一步促进历史名园的开放利用,建设科普基地,传承特色文化,引导市民文明游园,拓展文商体旅融合发展,助力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在此,我也呼吁广大市民,共同守护文化遗产,共享历史名园魅力,留下乡亲、记住乡愁。

图源:首都之窗

第二,是古树名木保护利用情况

古树名木是承载首都历史记忆的“活化石”。北京共有古树名木4.1万余株,是名副其实的“古树之都”。我们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全面构建保护管理制度体系。严格执行《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条例》,编制实施了《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规划》,出台了古树名木评价、日常养护等6部地方标准规范,让古树保护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我们加强保护管理,将每株古树都登记入册,组织开展全市古树名木全覆盖体检,形成“一树一档”体检报告。我们将古树名木保护纳入林长制考核,认真做好巡查巡护和日常养护,对衰弱和濒危古树进行抢救复壮。我们还借助科技的力量,开展知名古树基因收集、保存与扩繁。我们因地制宜建设古树主题公园、古树保护小区和古树学校,实现了从聚焦古树名木个体,向保护古树名木生境整体的转变。

例如,树龄达3500年的密云区新城子镇“九搂十八杈”古柏树,是全市最老的古树。为了拓展它的生长空间,改善生长环境,我们按照“护树、移路、建园”的思路,将古树旁边的松曹路向东平移了19.4米,并腾退周边建筑,使古树的总体生长面积达到1500平方米,同时,通过整合周边林地资源,建成了古树主题公园,实现了对古树整体、系统、长远的保护与利用。

近年来,我们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通过挖掘古树文化,围绕“一轴(中轴线)、三带(三条文化带)、四季(春夏秋冬)”设计发布了18条古树主题游览线路,开发建设了全国首个古树数字博物馆,上线了“京华古树”微信小程序,为市民欣赏古树之美、感受古树文化提供便利。

为了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宝贵的古树名木资源,下一步,我们将结合首都花园城市建设,对相关制度、标准进行修订。加大日常巡查巡护力度。对古树疑难杂症开展科学研究。我们还将进一步推动古树名木生境整体保护,建设古树花园。会同规划、文物等部门,进一步加强古树名木审批管理,推进古树与不可移动文物实现整体保护。与有关部门共同打击危害、破坏古树名木的不法行为。我们还将依托线上线下古树名木资源,开展科普宣传和各类文化活动,留住千年古都的历史记忆。(责编 邓力)

欣赏古树之美!全国首个古树数字博物馆上线

市园林绿化局党组委员、副局长沙海江介绍,将落实《北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规划》,继续做好历史名园保护管理和传承利用。

欣赏古树之美!全国首个古树数字博物馆上线

(记者 吕梓源)12月12日,北京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深入实施北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规划 助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专场。市园林绿化局党组委员、副局长沙海江介绍,将落实《北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规划》,继续做好历史名园保护管理和传承利用。我们将与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办公室密切沟通对接,启动第二批历史名园遴选工作。我们将围绕花园城市建设,在保护历史名园景观资源的同时,实现从单一“园景”向生态生产生活相融合的“场景”转变,在满足保护要求的前提下,进一步促进历史名园的开放利用,建设科普基地,传承特色文化,引导市民文明游园,拓展文商体旅融合发展,助力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在此,我也呼吁广大市民,共同守护文化遗产,共享历史名园魅力,留下乡亲、记住乡愁。

图源:首都之窗

第二,是古树名木保护利用情况

古树名木是承载首都历史记忆的“活化石”。北京共有古树名木4.1万余株,是名副其实的“古树之都”。我们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全面构建保护管理制度体系。严格执行《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条例》,编制实施了《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规划》,出台了古树名木评价、日常养护等6部地方标准规范,让古树保护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我们加强保护管理,将每株古树都登记入册,组织开展全市古树名木全覆盖体检,形成“一树一档”体检报告。我们将古树名木保护纳入林长制考核,认真做好巡查巡护和日常养护,对衰弱和濒危古树进行抢救复壮。我们还借助科技的力量,开展知名古树基因收集、保存与扩繁。我们因地制宜建设古树主题公园、古树保护小区和古树学校,实现了从聚焦古树名木个体,向保护古树名木生境整体的转变。

例如,树龄达3500年的密云区新城子镇“九搂十八杈”古柏树,是全市最老的古树。为了拓展它的生长空间,改善生长环境,我们按照“护树、移路、建园”的思路,将古树旁边的松曹路向东平移了19.4米,并腾退周边建筑,使古树的总体生长面积达到1500平方米,同时,通过整合周边林地资源,建成了古树主题公园,实现了对古树整体、系统、长远的保护与利用。

近年来,我们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通过挖掘古树文化,围绕“一轴(中轴线)、三带(三条文化带)、四季(春夏秋冬)”设计发布了18条古树主题游览线路,开发建设了全国首个古树数字博物馆,上线了“京华古树”微信小程序,为市民欣赏古树之美、感受古树文化提供便利。

为了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宝贵的古树名木资源,下一步,我们将结合首都花园城市建设,对相关制度、标准进行修订。加大日常巡查巡护力度。对古树疑难杂症开展科学研究。我们还将进一步推动古树名木生境整体保护,建设古树花园。会同规划、文物等部门,进一步加强古树名木审批管理,推进古树与不可移动文物实现整体保护。与有关部门共同打击危害、破坏古树名木的不法行为。我们还将依托线上线下古树名木资源,开展科普宣传和各类文化活动,留住千年古都的历史记忆。(责编 邓力)

北京时间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