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的风曾经有多大?_北京时间

北京城的风曾经有多大?

北京自古就大风不断。为什么北京的风一直这么大?这其中有着复杂的地理和历史背景。

北京城的风曾经有多大?

北京自古就大风不断

作家老舍曾经这样评价北京的风:北京的春风似乎不是把春天送来,而是狂暴地要把春天吹跑。

其实,咱们北京自古就大风不断。最早记载是公元前80年,汉昭帝在位的时候,蓟城也就是如今广安门内外一带,曾经遭遇了一场狂风暴雨,宫殿里面有十六棵特别粗的大树都被连根拔起,城楼也被损毁了。

到了北魏宣武帝在位的时候,公元500年和502年,北京分别刮过两次比较厉害的暴风,这是有史料记载的,第一次夺走了161个人的性命,第二次除了狂风还有大雾,当时天昏地暗,树被拔起来,房子也被掀翻了。

在金代,公元1211年2月的一天晚上,大风从西北刮过来,风同样大得能把房子屋顶掀了,树都给吹折了。中都城北边的通玄门和皇城里的东华门,那门闩都给吹断了,您想想这风得有多大劲儿啊!

到了元代,公元1323年5月,不仅刮大风还下雨下冰雹,把柳林行宫里外两千七百棵大树都给拔起来了。这柳林行宫就是皇上每年打猎时住的地方,就在如今的通州区漷(huǒ)县。还有公元1326年的一场大风,直接吹坏了九百家民房。

令人惊讶的是,有时候大风刮的时间还特别久。公元1367年,北京又刮了大风,沙子石头满天飞,尘土把天都遮住了,感觉风好像是从四面八方刮过来,整夜都不停,各种地方都呜呜响。这场大风,持续了足足四十多天。

这大风在历史长河中就没消停过。明代嘉靖年间,公元1540年,暴风从西北边来的,把西长安街的牌坊都给吹坏了。万历年间,公元1618年3月,人们突然听到空中声音像波涛汹涌一样,紧接着狂风就起来了,黄尘四起,几步远的地方都看不清。

尤其是清朝出现了一场非常极端的大风。公元1676年,康熙十五年五月初一,大白天的忽然狂风大作,霎时间天昏地暗,前门以及后载门也就是今天北京地安门一带,一些房屋、牲畜,甚至人都被卷入空中,还出现了居民死伤的情况。按照这番描述,这场风应该达到了龙卷风的级别。

清代的文学家王士禛写的《池北偶谈》中,记载了那天发生的一件稀罕事儿,说当时路上行人纷纷躲避,这时,一幕奇怪的景象,让原本半眯着眼睛的人们都不禁瞪圆了双眼:只见一个骑着驴路过正阳门的人,突然被风卷到了半空,那人吓得紧紧抱住驴脖子不敢动,到了崇文门才落到地上,好在人和驴都没大碍。

民国时期,依然是大风不断。作家林语堂这样描述北京的风沙:“它不在五月便会在十月到来。届时天空阴暗,太阳看起来泛着黄色,尘土很像一层厚厚的云。它钻进人们的耳朵和鼻孔里,弄得满嘴砂砾。”

破纪录了!北京最大阵风风速达14级

新中国成立后,也出现过风力比较强劲的大风。在之前的记录中,南郊观象台记录到的最大阵风为30米/秒,相当于11级风力,出现在1972年7月19日。北京历史上有记录以来的最大风力是34.5米/秒,相当于12级风力,发生在2023年6月17日的海淀。

不过这个记录这两天要破了。据北京市气象局消息,从昨天下午5点到今天上午6点,全市极大风速出现在门头沟高山玫瑰园(高山站),为45.2米/秒,相当于14级风力,平原地区极大风速出现在石景山五里坨,为28.9 米/秒,相当于11级风力。

北京大风受地理和历史背景影响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北京的风一直这么大?这其中有着复杂的地理和历史背景。北京地处华北平原,西南、西北为太行山脉和燕山山脉,东南、东北方向为渤海,处于内陆和海洋气候之间,春、秋两季,正值气候转变之时,内陆和海洋空气对流频繁,风比夏、冬两季格外要多。

春、秋季的大风大多是北风和西北风,来自内蒙古。在大草原上一路狂飙的风,接近北京时遇到的第一道防线就是太行山脉。太行山脉的平均海拔只有1000米左右,这个高度对于内蒙古高原来的风,实在是小儿科,于是大风轻松越过,再居高临下,对北京城形成碾压态势,威力可想而知。

北京城大风的另一个原因,和人为破坏有关。南口、八达岭一带的山脉,原来森林非常茂密,阻风作用较强。但随着大量森林被砍伐,剩下的灌木阻风作用就低了很多,风就越来越肆无忌惮了。

而这种砍伐从古代就开始了。史料记载,海陵王完颜亮在北京建都后,从西山砍伐了大量木材营建宫殿,后来又大量砍伐了今天怀柔、密云境内的木材,用于建造战船。

后来元世祖忽必烈为了建造大都城,还在同样的地方“薅羊毛”。经过金、元两朝,北京城周围的山从过去的郁郁葱葱,变成了不毛之地。等到了明成祖朱棣要迁都北京那会儿,想进行建设,没地儿找木材了,只能派人跑到四川、云南、贵州那些老远的地方去砍树。

这样的砍伐几乎贯穿整个中国古代。古人没有环保意识,只索取不付出。作家老舍曾在《北京的风》中写道:“在那年月,人们只知道砍树,不晓得栽树,慢慢的山成了秃山,地成了光地。从前,就连我们的小小的坟地上也有三五株柏树,可是到我父亲这一辈,这已经变为传说了。”

森林被砍光后,山区植被变少,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北京北边就出现很多沙地。以前各朝代,从山西大同到山海关一直驻扎着很多军队。这些士兵在当地开荒种地守边疆,可他们一走,地就荒了,环境也被破坏了。时间一长,风就变大了,沙尘也跟着多了起来。

当然了,气候的变化对大风也有一定的影响。气象学家竺可桢,将我国近3000年的气候变化划分为四个温湿时期和四个冷干时期。北京沙尘暴活跃的时期大多是在干旱寒冷时期。

前面提到的北魏时期的大风,这就是缘于当时蒙古草原出现严重干旱,草原上的风一路扬尘飞沙,夹带大量沙尘向南进发。之后隋唐时期沙尘暴的记录少,主要原因是当时气候温湿。到了辽、金时期,气候再次变得寒冷干旱。中国历史上最干旱寒冷的时期出现在明末清初。

值得一提的是,现代交通建设所开凿的过山隧道,也对大风产生一定影响。八达岭下各种隧道很多,春天大风季节,大风经过穿山的隧道,形成“狭管效应”,大大加快了风的速度和强度,使之以更快的速度通过,向北京市区扩展。

经过多年植树造林 荒漠化得到遏制风在减小

在古代,没有天气预报,面对大风,人们只能听天由命。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开始重视改善环境。北京城几乎全员动员去郊外植树。1950到1980年的30年间,北京城区总计植树近千万株,树木拥有量达新中国初期的134倍。

从1982年到2017年,北京市的三北防护林工程,一共完成人工造林约40万公顷,封山育林33.6万公顷,飞播造林8.48万公顷。北京城过去出了名的五大风沙危害点,南口、康庄、永定河、大沙河、潮白河,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2018年,北京市启动了新一轮百亩造林绿化工程。

近年来,北京城变绿的速度肉眼可见。与此同时,北京周边地区的风沙治理也陆续展开。树木和草地多了,风沙自然就逐渐远去了。经过多年的治理,北京的荒漠化势头得到遏制,风的的确确在一点点的减小。当然,这样的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也要清楚地看到,北京的沙尘暴能不能根治,已经不是周围树多树少的问题,而是更遥远地域的治理,要根治沙尘,还有较长的路要走。实际上,从客观地理情况上看,北京的大风还会出现。

多部门提前做好应对 筑牢安全防风墙

跟古代不同的是,如今面对极端大风天气来袭,北京可以提前做好应对。4月10日上午10点半,北京市气象台发布了近十年首个全市大风橙色预警信号。市应急办提醒大家非必要不出行。市教委要求师生周末非必要不外出。市交通部门也提前部署工作,包括要求风力达9级时轨道交通地面线停运等等。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通知,要求全市户外运行的大型游乐设施等,应在大风橙色预警期间停运。

可以说,我们北京多个部门,做了周全的准备,尽可能让城市运行平稳有序。每一次极端天气的造访,都是对城市管理水平的大考。防灾减灾,宁可十防九空,也不能一次失防。北京这样的超大城市,需要时刻绷紧安全这一根弦儿,这样才能从容面对无情的极端天气,力保一方百姓平安。(图文来源:国家人文历史、北京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北京青年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北京城市副中心报、光明网、@气象北京)

北京城的风曾经有多大?

北京自古就大风不断。为什么北京的风一直这么大?这其中有着复杂的地理和历史背景。

北京城的风曾经有多大?

北京自古就大风不断

作家老舍曾经这样评价北京的风:北京的春风似乎不是把春天送来,而是狂暴地要把春天吹跑。

其实,咱们北京自古就大风不断。最早记载是公元前80年,汉昭帝在位的时候,蓟城也就是如今广安门内外一带,曾经遭遇了一场狂风暴雨,宫殿里面有十六棵特别粗的大树都被连根拔起,城楼也被损毁了。

到了北魏宣武帝在位的时候,公元500年和502年,北京分别刮过两次比较厉害的暴风,这是有史料记载的,第一次夺走了161个人的性命,第二次除了狂风还有大雾,当时天昏地暗,树被拔起来,房子也被掀翻了。

在金代,公元1211年2月的一天晚上,大风从西北刮过来,风同样大得能把房子屋顶掀了,树都给吹折了。中都城北边的通玄门和皇城里的东华门,那门闩都给吹断了,您想想这风得有多大劲儿啊!

到了元代,公元1323年5月,不仅刮大风还下雨下冰雹,把柳林行宫里外两千七百棵大树都给拔起来了。这柳林行宫就是皇上每年打猎时住的地方,就在如今的通州区漷(huǒ)县。还有公元1326年的一场大风,直接吹坏了九百家民房。

令人惊讶的是,有时候大风刮的时间还特别久。公元1367年,北京又刮了大风,沙子石头满天飞,尘土把天都遮住了,感觉风好像是从四面八方刮过来,整夜都不停,各种地方都呜呜响。这场大风,持续了足足四十多天。

这大风在历史长河中就没消停过。明代嘉靖年间,公元1540年,暴风从西北边来的,把西长安街的牌坊都给吹坏了。万历年间,公元1618年3月,人们突然听到空中声音像波涛汹涌一样,紧接着狂风就起来了,黄尘四起,几步远的地方都看不清。

尤其是清朝出现了一场非常极端的大风。公元1676年,康熙十五年五月初一,大白天的忽然狂风大作,霎时间天昏地暗,前门以及后载门也就是今天北京地安门一带,一些房屋、牲畜,甚至人都被卷入空中,还出现了居民死伤的情况。按照这番描述,这场风应该达到了龙卷风的级别。

清代的文学家王士禛写的《池北偶谈》中,记载了那天发生的一件稀罕事儿,说当时路上行人纷纷躲避,这时,一幕奇怪的景象,让原本半眯着眼睛的人们都不禁瞪圆了双眼:只见一个骑着驴路过正阳门的人,突然被风卷到了半空,那人吓得紧紧抱住驴脖子不敢动,到了崇文门才落到地上,好在人和驴都没大碍。

民国时期,依然是大风不断。作家林语堂这样描述北京的风沙:“它不在五月便会在十月到来。届时天空阴暗,太阳看起来泛着黄色,尘土很像一层厚厚的云。它钻进人们的耳朵和鼻孔里,弄得满嘴砂砾。”

破纪录了!北京最大阵风风速达14级

新中国成立后,也出现过风力比较强劲的大风。在之前的记录中,南郊观象台记录到的最大阵风为30米/秒,相当于11级风力,出现在1972年7月19日。北京历史上有记录以来的最大风力是34.5米/秒,相当于12级风力,发生在2023年6月17日的海淀。

不过这个记录这两天要破了。据北京市气象局消息,从昨天下午5点到今天上午6点,全市极大风速出现在门头沟高山玫瑰园(高山站),为45.2米/秒,相当于14级风力,平原地区极大风速出现在石景山五里坨,为28.9 米/秒,相当于11级风力。

北京大风受地理和历史背景影响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北京的风一直这么大?这其中有着复杂的地理和历史背景。北京地处华北平原,西南、西北为太行山脉和燕山山脉,东南、东北方向为渤海,处于内陆和海洋气候之间,春、秋两季,正值气候转变之时,内陆和海洋空气对流频繁,风比夏、冬两季格外要多。

春、秋季的大风大多是北风和西北风,来自内蒙古。在大草原上一路狂飙的风,接近北京时遇到的第一道防线就是太行山脉。太行山脉的平均海拔只有1000米左右,这个高度对于内蒙古高原来的风,实在是小儿科,于是大风轻松越过,再居高临下,对北京城形成碾压态势,威力可想而知。

北京城大风的另一个原因,和人为破坏有关。南口、八达岭一带的山脉,原来森林非常茂密,阻风作用较强。但随着大量森林被砍伐,剩下的灌木阻风作用就低了很多,风就越来越肆无忌惮了。

而这种砍伐从古代就开始了。史料记载,海陵王完颜亮在北京建都后,从西山砍伐了大量木材营建宫殿,后来又大量砍伐了今天怀柔、密云境内的木材,用于建造战船。

后来元世祖忽必烈为了建造大都城,还在同样的地方“薅羊毛”。经过金、元两朝,北京城周围的山从过去的郁郁葱葱,变成了不毛之地。等到了明成祖朱棣要迁都北京那会儿,想进行建设,没地儿找木材了,只能派人跑到四川、云南、贵州那些老远的地方去砍树。

这样的砍伐几乎贯穿整个中国古代。古人没有环保意识,只索取不付出。作家老舍曾在《北京的风》中写道:“在那年月,人们只知道砍树,不晓得栽树,慢慢的山成了秃山,地成了光地。从前,就连我们的小小的坟地上也有三五株柏树,可是到我父亲这一辈,这已经变为传说了。”

森林被砍光后,山区植被变少,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北京北边就出现很多沙地。以前各朝代,从山西大同到山海关一直驻扎着很多军队。这些士兵在当地开荒种地守边疆,可他们一走,地就荒了,环境也被破坏了。时间一长,风就变大了,沙尘也跟着多了起来。

当然了,气候的变化对大风也有一定的影响。气象学家竺可桢,将我国近3000年的气候变化划分为四个温湿时期和四个冷干时期。北京沙尘暴活跃的时期大多是在干旱寒冷时期。

前面提到的北魏时期的大风,这就是缘于当时蒙古草原出现严重干旱,草原上的风一路扬尘飞沙,夹带大量沙尘向南进发。之后隋唐时期沙尘暴的记录少,主要原因是当时气候温湿。到了辽、金时期,气候再次变得寒冷干旱。中国历史上最干旱寒冷的时期出现在明末清初。

值得一提的是,现代交通建设所开凿的过山隧道,也对大风产生一定影响。八达岭下各种隧道很多,春天大风季节,大风经过穿山的隧道,形成“狭管效应”,大大加快了风的速度和强度,使之以更快的速度通过,向北京市区扩展。

经过多年植树造林 荒漠化得到遏制风在减小

在古代,没有天气预报,面对大风,人们只能听天由命。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开始重视改善环境。北京城几乎全员动员去郊外植树。1950到1980年的30年间,北京城区总计植树近千万株,树木拥有量达新中国初期的134倍。

从1982年到2017年,北京市的三北防护林工程,一共完成人工造林约40万公顷,封山育林33.6万公顷,飞播造林8.48万公顷。北京城过去出了名的五大风沙危害点,南口、康庄、永定河、大沙河、潮白河,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2018年,北京市启动了新一轮百亩造林绿化工程。

近年来,北京城变绿的速度肉眼可见。与此同时,北京周边地区的风沙治理也陆续展开。树木和草地多了,风沙自然就逐渐远去了。经过多年的治理,北京的荒漠化势头得到遏制,风的的确确在一点点的减小。当然,这样的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也要清楚地看到,北京的沙尘暴能不能根治,已经不是周围树多树少的问题,而是更遥远地域的治理,要根治沙尘,还有较长的路要走。实际上,从客观地理情况上看,北京的大风还会出现。

多部门提前做好应对 筑牢安全防风墙

跟古代不同的是,如今面对极端大风天气来袭,北京可以提前做好应对。4月10日上午10点半,北京市气象台发布了近十年首个全市大风橙色预警信号。市应急办提醒大家非必要不出行。市教委要求师生周末非必要不外出。市交通部门也提前部署工作,包括要求风力达9级时轨道交通地面线停运等等。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通知,要求全市户外运行的大型游乐设施等,应在大风橙色预警期间停运。

可以说,我们北京多个部门,做了周全的准备,尽可能让城市运行平稳有序。每一次极端天气的造访,都是对城市管理水平的大考。防灾减灾,宁可十防九空,也不能一次失防。北京这样的超大城市,需要时刻绷紧安全这一根弦儿,这样才能从容面对无情的极端天气,力保一方百姓平安。(图文来源:国家人文历史、北京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北京青年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北京城市副中心报、光明网、@气象北京)

北京时间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