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阳光洒落庭院,京绣传习工坊内,京绣传承人刘晓燕端坐绣架前,右手稳稳持针,左手轻托绣布,针线在绸缎间穿梭,层层叠压,绣花针仿佛有了生命,随着她的呼吸与节奏上下翻飞,丝线在布面上勾勒出精美的图案。
春日的阳光洒落庭院
京绣传习工坊内
京绣传承人刘晓燕端坐绣架前
右手稳稳持针,左手轻托绣布
针线在绸缎间穿梭,层层叠压

绣花针仿佛有了生命
随着她的呼吸与节奏上下翻飞
丝线在布面上勾勒出精美的图案
绣花不仅是技艺的展现,更是情感的传递。刘晓燕的绣架上,每一针每一线都承载着她对京绣的热爱与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她常说:“手上的活儿不能停”,绣花对她而言,不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



京绣,又称“宫绣”
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也是“燕京八绝”之一
它以针为笔,以线为墨
讲究“图必有意,纹必吉祥”
风格端庄典雅,图案饱满厚重
处处体现雍容华贵的气度




如今,京绣早已从宫廷走向民间,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作为京绣第五代传承人,刘晓燕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将京绣融入现代设计,制作成胸针、配饰、香囊等各式物件,让更多人感受到京绣的独特魅力。


尽管荣誉加身,面对外界的诸多邀请,她毅然选择回到家乡周口店镇良各庄村,创办京绣传习工坊,用技艺回馈家乡,让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相互融合、共同发展。


在工坊里,许多零基础的姐妹们化身为绣娘,她们一边照顾家庭,一边用指尖编织着京绣的华美篇章。她们手中的针线不再是柴米油盐的琐碎,而是承载着千年文化的艺术瑰宝。她们带着针线包走进课堂,讲述指尖上的非遗故事,让京绣不再仅仅是绣绷上的金丝银线,更成为点亮千家万户的文化之光。


刘晓燕和她的工坊,不仅让京绣技艺得以传承,更为家乡的妇女们提供了就业机会,让她们在传承非遗的同时,也能实现自我价值。



京绣
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
正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生活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