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区校交流平台,北京市积极推进人工智能赋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记者 白雪微 )2024年北京市数字教育工作推进会基础教育分会“人工智能赋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于2024年10月26日下午在海淀区北京市十一学校举行,活动旨在助力人工智能赋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区校间的互动交流搭建平台。
现场,各区教委分管副主任和科室负责同志以及25所北京市基础教育人工智能应用试点校和6所教育部人工智能教育基地校代表,分组参观了十一学校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涵盖了容光楼科创中心、校园智能安防系统等重要教学、管理区域,充分了解了该校在人工智能应用的先进实践和成效。
北京十一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中与人工智能课程是以项目式学习为主,教授学生人工智能技术的某一个方向的技术。学生在课程中完成了一系列丰富有趣的项目,比如在大数据与智能系统课程中,学生利用机器人实现了简单的智能语音助手。人工智能与APP开发课程中,学生实现了可以识别花朵、车辆的智能APP。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课程中,学生实现了能够完成各类任务的智能机器人等等。
“其实不同的学校都可以先建立一个先遣队,”十一学校技术学科主任聂璐介绍:“我们学校AI星项目组是每个学科有一位老师,他们组成了团队去先行先试,去做一些探索之后,再面向普通老师去普及,不同学科老师的探索都很有趣,比如说语文学科老师,他就用大模型生成了一个红楼梦朋友圈,让孩子们去分辨这个人物的性格,是不是符合他的语言习惯。”
十一学校还开发了涵盖科学与工程、人文与社会等领域的大量高端课程,《人工智能十五讲》课程专注于人工智能算法层面的深入学习,比如学生在物理课学完自由落体,地理课学完等高线后,再引导学生学习梯度下降算法的原理与推导,掌握优化神经网络参数的关键算法。
“比如说我们有一个孩子,他对于传统的碑帖非常感兴趣,里面有很多有破损的字,他希望学习了这个算法以后去修复我们的碑帖,然后他通过李杰老师的这样一门课程,其实就很好地实现了这样的效果。” 聂璐说。
记者了解到,海淀区推出“人工智能+教育”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将系统提升中小学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推进一系列“人工智能+教育”场景应用与落地。“我们准备跟相应大模型厂商进行合作,形成区级的“智脑”,来为我们各个的学科的教师,还有教研员活动赋能,以及对现有一些教学平台,比如教研平台、在线答疑平台、课堂诊断分析内容等进行数据的汇聚以及分析,未来能形成学校、区级数据的汇总,在推进学生个性化学习等方面进行赋能。”海淀区教委智慧办主任刘伟介绍。
会议现场,朝阳区教委、北京理工大学附属实验学校等代表就各自在人工智能赋能基础教育的实践与思考进行了分享。
朝阳区壮大活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积极推动优质数字资源的流动和共享,组织全区1200多名骨干教师,研发1万余个涵盖德智体美劳的课程资源包,丰富不同学校教师教研、不同发展水平学生学习使用的基础性资源。持续提升优质课后服务资源供给,向实验校提供双师素质课程,发挥优势学科、优秀教师的辐射作用,已为110余所学校的11万余名学生服务使用,覆盖全区义务教育学段学校,满足学生对课后服务高质量、多样化的发展需求。
北京理工大学附属实验学校的人工智能课程群主要是以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基础课程为基础,按照学校思维五层次“德智理工”的课程体系,分为启智课程、全理课程、创新课程、精工课程还有明德课程,五个层次分别对应到人工智智能教育当中的五个类别当中,“每个层次它都是关联的,也是进阶的,通过这些课程,推进学生人工智能素养的形成。”北京理工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副校长孟令垚介绍。
记者从市教委获悉,到2025年,北京将培育5类典型应用场景、100所人工智能应用标杆学校、全市大中小学普遍开展人工智能场景应用。到2027年,着力打造北京市“人工智能+教育”示范应用基地,培育数个教育行业大模型,涌现数个教育领域人工智能专精特新企业,全市大中小学深入开展人工智能场景应用。
市教委副主任王攀表示,要把握好人工智能赋能基础教育的基本思路,重点考虑在学生学习、教师教学、教学研究、教学评价、教育治理五个方面建设核心应用场景。此外,积极探索人工智能赋能智慧体育、特殊教育和五育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