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店密集型街区如何管理?执法过程如何有温情又有力度?今年来,清源街道结合地区特色,积极践行“柔性执法”理念,将“普法+培训”前置,将“执法+指导”贯穿于管理始终,探索形成了三项包容审慎监管的执法新机制——“首违不罚”“以约代罚”“助力免罚”。新举措不仅助力了城市精细化治理,还有利于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门店密集型街区如何管理?执法过程如何有温情又有力度?今年来,清源街道结合地区特色,积极践行“柔性执法”理念,将“普法+培训”前置,将“执法+指导”贯穿于管理始终,探索形成了三项包容审慎监管的执法新机制——“首违不罚”“以约代罚”“助力免罚”。新举措不仅助力了城市精细化治理,还有利于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一、首违不罚 强化“说理式”执法
“我承诺主动落实好‘门前三包’管理,杜绝店外经营的行为。”近期,综合行政执法队在巡查时发现,辖区内一家超市存在超出门窗销售元宵的情况。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该门店将面临三百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的罚款。行动中,执法人员采取教育为主、处罚为辅的柔性执法方式,对店外经营、门前堆放杂物的商户进行普法后,商户立即整改,并承诺落实好“门前三包”责任。执法人员经现场评估,依据“首违不罚”机制,决定免予处罚。

执法队在检查过程中对某门店进行警示提醒
在执法过程中,清源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对情节比较轻微、没有主观故意的违法行为,合理适用首违不罚措施,通过现场告知、责令改正、批评教育以及引导当事人签订承诺书等方式,促使其主动纠正和消除违法后果。对“屡劝不改”的个人和不履责的单位,按照“过罚相当”原则,依法处罚、曝光警示。

“请您把车正确停入停车位。”“您的车辆影响通行,请立即开走。”在清源街道的大街小巷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劝导声。
车主不在现场,则会收到一份《告知单》,“驾驶员同志,此处非停车区域,禁止停车,请在接此告知单后,将车辆规范停放到车位内或其他允许停车的地方,不得侵占城市道路。现对您此次违法停放行为提出警告,如再次违反将依法予以处罚。”
这些只是清源街道“首违不罚”机制的缩影,柔性执法给商户和个人提供了自我纠错的机会,让执法过程多了一点空间,多了一份理解,多了一份温情。
二、以约代罚 变被动管为主动治
对于有多次违规的门店,清源街道采取“以约代罚”的模式,在处罚前,开展集中约谈、提醒,强化责任落实,实现“以约促管”。此前,彩虹新城商圈4家门店因占道经营被多次投诉,在执法队对其进行处罚后,近期该问题出现反弹,按相关规定,本次处罚金额将翻倍。

“处罚不是目的,以罚促改才是初衷。”今年1月,清源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与彩虹新城社区、物业工作人员,共同约谈彩虹新城4家问题高发门店法定代表人。现场,执法人员与各方深切恳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向各门店法定代表人说明相关责任与经营规则,各方共同签署《店外经营行为整改保证书》,若门店落实良好将免予处罚。
值得一提的是,由物业、业主、商户三方组成的物商联盟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物商联盟按照“行业服务、片区管理、分类考评、以奖代罚”的工作思路,针对商户安全经营、“门前三包”、环境保护3项治理难题,进行每月自查、季度考评,以“流动红旗”“红黑榜”激励商家自查自纠。
运用柔性化治理方法,以提示整改代替执法部门直接罚款,提高商户自我管控意识,推动企业落实自律自查,兼顾执法力度和温度。今年以来,街道约谈违法经营行为相关门店负责人9名,这些门店的违法行为均未反弹。
三、助力免罚 完善“服务型”执法
今年2月,天键广场一家门店因店外经营影响停车被举报。综合行政执法队迅速赶到现场,确认违法事实后,要求商家立即整改。在与商家沟通中,执法人员了解到,该门店因面积较小,线上业务又较为繁忙,在出货高峰期常常出现外摆情况。
为解决这一问题,执法队积极整合辖区资源,帮助门店对接旁边永辉超市的空闲仓库进行租赁,将其作为货物中转地,成功化解了门店经营空间不足的难题。门店法定代表人刘某表示:“这段时间一直为外摆和空间不足的问题发愁,现在有了这个仓库,方便多了,心里也踏实了。”
此类案例已成为清源街道“为企解需”服务模式的常态。通过精准帮扶,街道在坚守执法底线的同时,也传递出治理的温度,让执法更具人性化与实际效果。
从“以罚为主”到“教罚结合”,清源街道以柔性执法践行法治精神,用温情服务优化营商环境。未来,街道将在城管执法领域实践中,依据民情、街况持续优化柔性执法新模式,让监管与服务并重,为城市精细化管理贡献“清源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