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曾在《七律·长征》中写下“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90年前横在红军面前大渡桥上的冰寒的铁索如今静静地陈列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中。这段铁索链,见证了红军战士的英勇与无畏,承载着红军战士们不惧艰险、不畏强敌、不怕牺牲的精神。今天,丹丹和大家一起瞻仰文物,聆听它背后的故事。

毛泽东曾在《七律·长征》中写下“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90年前横在红军面前大渡桥上的冰寒的铁索如今静静地陈列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中。这段铁索链,见证了红军战士的英勇与无畏,承载着红军战士们不惧艰险、不畏强敌、不怕牺牲的精神。今天,丹丹和大家一起瞻仰文物,聆听它背后的故事。
文物展示

红军飞夺泸定桥时桥上的铁索链
1935年5月上旬,中央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继续北上,准备渡过大渡河进入川西北地区。形势空前严峻,前有敌军扼守着大渡河所有渡口,后有敌人数十万大军追赶,如果不能迅速突破大渡河天险,中央红军恐有被合围的危险。
1935年5月26日中午,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赶到安顺场,经研究决定,中央红军兵分两路:红一师和干部团在这里渡河,为右纵队,沿大渡河东岸北进。红二师和红五军团为左纵队,沿大渡河西岸北进。两岸部队溯河而上,互相策应,急行160公里,夺取泸定桥,使大部队能从泸定桥上迅速渡过大渡河。
也是这一天,刚获悉红军已顺利过彝区、翻越大凉山、夺占安顺场、并在安顺场开始渡河的蒋介石,急忙从重庆飞到成都,就近督促其各路部队,加快向大渡河进逼。
5月27日,刘伯承、聂荣臻率右(东岸)纵队向泸定城进发。后面三四只渡船用了七天时间才将四个团全部渡过河。右纵队前锋翻山越岭,在大渡河边悬崖绝壁的羊肠小道上飞奔,沿途突破敌军两道防线的阻击,向泸定城前进。
左岸(西岸)纵队先头红四团,在团长黄开湘、政委杨成武的率领下,也于27日拂晓在安顺场出发。他们在“和敌人抢时间,和敌人赛跑,坚决完成任务,拿下泸定桥”的口号下,不顾饥饿和疲劳,昼夜兼程,一边急行军,一边消灭沿途敌军。夹河而上的两岸红军,向泸定桥奔去。
5月28日,毛泽东等接到敌情报告:国民党川军第二十四军军长刘文辉,见势不妙,担心泸定桥失守,蒋介石会怪罪于他,便在蒋介石到成都的第二天,亲赴前线汉源县督战,并急令其所部第四旅旅长袁国瑞率部火速赶赴泸定增防。于是,中革军委迅即限令左路先头红四团务于29日拂晓前赶到泸定,迅速抢占泸定桥。红四团28日凌晨5时左右接到这个命令,此时离泸定还有120公里,时间只有24小时。军令如山。黄开湘、杨成武立即再次下达轻装、长途奔袭的命令,不顾一切,带领部队向泸定飞奔,并在猛虎岗攻下敌军两个连防守的关口,终于在29日晨到达离泸定城5公里的上田坝。红军接近泸定桥后,兵分两路,一路爬上泸定桥西头的海子山,控制制高点;另一路直奔泸定桥西桥头。
就在红四团到达泸定桥之前的几个小时,川军第二十四军第四旅的两个营,已陆续进了泸定城,扼守东桥头,并拆除了泸定桥西大半段桥上的木板。他们做梦都没有想到红军会这样快地从天而降,以致靠东桥头桥上的木板都还来不及拆除。同时,川军两个旅正向泸定增援而来。
29日中午,红四团召开全团干部会议,进行战斗动员,组织了由连长廖大珠、指导员王海云率领的22名夺桥突击队。下午4时,红四团向泸定桥东桥头和泸定城发起攻击。22名突击队员,手持冲锋枪或短枪,背挂马刀,腰挎手榴弹,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在震撼河谷的军号声、枪炮声中,爬着光溜溜的铁索,向东桥头匍匐前进;随后紧跟的连队,在铁索上铺木板,以便大部队过桥。当突击队员们快冲到东桥头时,敌人纵火烧桥头。猛然间,火光冲天。勇士们奋不顾身冲过火海,后续部队勇猛跟进,冲进了泸定城。又经过两小时巷战,全歼守敌。红军终于占领泸定城,取得了飞夺泸定桥的伟大胜利。

油画《飞夺泸定桥》 作者:刘国枢
泸定桥夺桥战斗发起的同时,红军右纵队占领了龙八铺以后,由刘伯承、聂荣臻率领向泸定桥开来。右纵队到泸定桥时已是深夜时分。刘、聂由杨成武陪同,持马灯观看了这座从此闻名于世的铁索桥。随后,毛泽东、周恩来和红一方面军大部队浩浩荡荡地从泸定桥上越过了天险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充分展现了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精神,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大渡河以南地区的企图,打开了中央红军北上的通道。如今,当我们凝视这段铁索链时,仿佛又看到了当年那些英勇的战士们。他们的身影在铁索上摇曳,他们的呐喊声在大渡河畔回荡。这段铁索链,不仅是一段历史的见证,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它告诉我们,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和挑战,只要我们坚定信念、英勇奋斗,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敌人、取得最终的胜利。
来源:新华社、学习强国、“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微信公众号、中国军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