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痛经假”怎么休引发热议。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包括北京、上海、陕西、江苏、山东、四川等在内全国近20个省份都在地方性规定中明确了这一权益。
近日,“痛经假”怎么休引发热议。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包括北京、上海、陕西、江苏、山东、四川等在内全国近20个省份都在地方性规定中明确了这一权益。
网络上很多女性鼓掌支持,表示这真的太需要了。一项针对医院护士的研究表明,在调查的200名女性护士中,75%的女性在经期时会感到烦躁和焦虑,超过七成女性渴望在经期能够休息。但也有许多女性员工持观望态度。不少女性反映,在请“痛经假”时不仅要忍受疼痛去医院排队挂号,还常常面临证明难开、领导批准难等问题,甚至可能因此遭受职场歧视。
其实痛经假并不是新鲜事物。早在1993年,由原卫生部、全国总工会等5个部门联合颁布的《女职工保健工作规定》中,就有类似的规定。该规定指出,患有重度痛经及月经过多的女职工,经医疗或妇幼保健机构确诊后,月经期间可适当给予1至2天的休假。
“痛经假”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很可能会无意中增加女性在就业市场的不利地位,尤其是在招聘过程中,雇主可能会对女性产生偏见。此前面试时曾被询问是否有男朋友、是否有结婚打算、是否有备孕计划等,未来的面试中要是再新增一个关于“是否痛经”的问题,这可就真成了一个笑话。
女性在职场上受到的歧视还少吗?她们不是能力不强,不是不够聪明,也不是不够努力。但是天生的体力、生理方面存在弱势就让一些企业或明或暗选择规避。还有女性生育这本来伟大和艰辛的付出却被企业认为是负担的情况现实中比比皆是。
当一个女性在职场上有所成就的时候,经常被问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平衡家庭和事业?”男性永远不会面对这个问题。真被问到了回答基本是“感谢支持我的妻子或家人们”。这说明女性除了生育之外,照顾家庭也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然后你还得去平衡。她要付出多少努力和代价,甚至是别人的指指点点才能在职场上与男性并肩而立?
好的规定不能仅限于规定。就说“痛经假”就需要明确休假的前提条件,并完善相关制度。让员工需要这个休假时不再举证困难;还有“痛经假”期间的待遇问题,包括工资、社保等等。这不能依靠各个企业自行规定。
另外,不管大家怎么骂企业压榨员工,企业的压力如果由企业自行承担的话就会出现对女性员工就业歧视这样的规避行为。到头来坑的又是谁呢?所以反就业歧视制度和成本分担机制不落实到位,女性职工哪敢去奢望这个假期啊?只有当企业用男用女都一样,女性职场上的困境才可能真的减轻。
我们再来关注一个老师离职的事情。因为“给上课爱说话的学生戴小蜜蜂”走红的女教师发布了一则视频,宣布自己已经离职。她在视频中解释,由于视频播放量过高,学生家长担心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她第一时间下架了视频,并在学校继续观察孩子的状态。尽管如此,她仍然接到了投诉,迫于各方压力,最终选择了离职。
这位老师发布的视频里,一名学生因为上课爱说话被戴上了“小蜜蜂”扩音器。相关视频很快引发关注并被广泛转发,还有不少网友晒出自己给班上学生戴“小蜜蜂”的视频,并表示这种方法很有效。
一方面,有人支持女教师的创新教学方法,认为其初衷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集中注意力,不应过分苛责。另一方面,更多的人认为女教师的行为不当,尤其是在未经同意的情况下将学生的视频发布到网络上,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权和肖像权。
首先必须承认未经过监护人同意,随意发布未成年人未打码视频确实不妥。同样,你将这个视频发布在网上了,那后续引发的网络声讨和压力这位老师也必须承受,很简单的因果关系。离职的具体过程我们不得而知,不予置评。但是我们还想通过这件事讨论另一件事,我们还能有“出高徒的严师”吗?
现在不仅教育部门、学校对教师要求非常严格,就连家长也对教师产生了很高的要求,所以在各方眼中,教师不能犯一点错误,一旦犯错误就会被放大,受到严惩。
有人可能会说,你说的是两回事儿。教师犯错和任何人一样,不能因为是教师就可以伤害孩子。没错,个别师德有亏的教师确实存在,但他们的行为不能代表所有教书育人的老师们。
我们理解家长的心情,也明白社会进步不能再像以前落后的教育理念那样对学生动辄打骂。但平心而论,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适当接受一些管教,这难道不是他们成长的必需吗 ?要是孩子从小就觉得自己做什么都是对的,即便是错的也没有老师敢去管教,那会是一个什么后果?对了,长大了社会和法律会管教的。
看到网上那些所谓新时代老师总结的“守则”:不扶烂泥,不渡无志,放下助人情结……您心里难受不难受?可老师为什么会这样想呢?学校特别是教育主管部门要支持教师正当履行惩戒权,发生纠纷,要站出来维护教师合法权益,不能把老师推出去“背锅”和“顶雷”。
今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 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其中提出,维护教师合法权益。维护教师教育惩戒权,支持教师积极管教。
教育惩戒不可滥用,但不可不用。没有任何教育是完全和绝对快乐的。我们谁不是一路磕磕绊绊的成长,谁不是一路摸爬滚打走过独木桥?谁不是在父母和老师的批评下一点点变成现在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