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1.7万余个生僻字的新版《信息技术中文编码字符集》,8月将正式实施。
收入1.7万余个生僻字的新版《信息技术中文编码字符集》,8月将正式实施。这一版共收录汉字88115个,近年来公众反映较多的典型人名地名和文献、科技等专业领域的生僻字统统转正。也就是说从8月1日开始,这些字可以流畅地在电脑、APP上录入,再也不用以问号或拼音代替了。

生僻字征集小程序上网友上传的字。网络截图
如果说文献、科技领域用到的生僻字还只是更多牵扯出版印刷等领域,人名中的生僻字给普通人带来的麻烦就太多了。买飞机火车票、上银行取钱、到医院看病以及升学考试等各种场景下,名字里带生僻字的不得不拿出更多的时间、跑更多的路找各个部门去沟通协调自己无法实名认证的问题。至于地名,则干脆改成读音或者写法相似的字。久而久之,甚至当地人都不知道过去的老地名叫什么了。比上一版增加录入了1.7万余个生僻字,其中包括近年来群众反映较多的典型人名、地名生僻字。如以下4个字:

名字,看似简单其实寓意深刻。父母在给孩子起名这件事上总是郑重其事,翻遍《新华字典》找个卓尔不群、涵义隽永的好字眼,这也就是近年来小朋友名字中生僻字越来越多的原因之一。当然,还有一些很少见的生僻字姓,比如“xi”(上半部分是“亩”,下半部分是“心”),这个姓陇南之外就很少见;比如至今仍旧无法打出来的“nia”(上半部分是少了一横的“鸟”,下半部分是“甲”)。前者被改写作“惠”,后者干脆写成了“鸭”。电脑录入时方便了,但平白被改了姓,相信任何人心里都不舒服。
类似地,一些写法比较少见的地名也被轻易就改掉了。但每个姓氏、每个地名都其来有自,都是血脉所系,都有一整个族谱的传承,都有一方水土的故事,延绵了这么多年,却被电脑录入绊住了脚,就此消散在历史长河中。这,不公平。
汉语源远流长,汉字博大精深。今日之生僻字,可能在过去的岁月里就是常用字。每个字都有自己的历史,都承载着文明的片段。新技术的发展是要为往圣继绝学,而非绝往圣之学。不能因为我们图方便或者没文化,而亵渎了文化,这会闹笑话的。当然,人们也能理解,技术的发展需要时间。具体来说,字库收集整理生僻字是一个长期工作,以前一直在做,以后也不能停。唯一的目的就是将经专业审核后通过的生僻字都赋码并录入国标字库,最终实现在电脑、手机等设备及信息系统中无障碍地输入与显示。这不仅是方便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更是对每一个汉字的尊重,对中华文化的传承。
人名地名含生僻字 遇到麻烦真不少
在我们身边,一些人名或者地名中也含有不少生僻字。生僻字在日常生活中究竟会给人们带来哪些不便?
来自上海的蒋女士,总是会因为名字不常见而遭遇生活的小麻烦。

蒋女士:比方说App的这种小程序,包括我如果要实名认证的话,我这个名字是输不出来的。输不出来的话,我实名认证是过不了。过不了的话就有很多,比方说医院的挂号软件什么我就用不了。

蒋女士告诉记者,目前她的身份证、社保卡上面的名字可以显示出来,但是在银行等其他地方就打不出来,平时银行卡的名字都用拼音代替,每次遇到需要实名认证的时候,都要请相关工作人员协助解决。

在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冫口)子村,新老村名并行存在了多年。 村头一个高约5米的门楼上悬挂着以前的村名“ (冫口)子”两个大字。但是在村委会的标识牌上,该村的村名(冫口)字成了栈桥的栈字。

日照市东港区涛雒镇政府工作人员尹冯婷:在手写资料的时候,那个老字(冫口)(zhàn)是可以写出来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计算机的普及,在电脑里老版(村名)的一个字(冫口)现在是没有办法进行体现的。在综合各方面考虑以后,我们选择了用栈桥的栈字作为替代字。
村民们告诉记者,传说清朝时一位军官发现地图上此地没有名字,便集思广益,让当地人一起取名。部分读书人观察地形、方位和周围物象,最终造出了“(冫口)”这个字和zhàn的读音。村民们一直对老村名念念不忘,这里小学门牌等老村名的元素处处可见。

日照市东港区涛雒镇栈子村村主任 付冠强:村民对我们老(冫口)子村名感情比较深厚。我们对村庄的历史传承到文明的延续,受这方面的影响,对(冫口)子村有深厚的感情。
“生僻字”数字化过程复杂
进入数字时代,有的人因为名字中的生僻字无法输入和显示,带来生活的不便,有的历史悠久的地名也因为当中的生僻字不得不找常见字代替。据了解,全国有大量人名、地名、古籍、方言中都包含生僻字,其中很多还尚未完全实现数字化。
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跟表音文字不同。每个汉字都有它独特的含义和字形,那么生僻字其实就是表意字所特有的信息处理问题。

工信部电子工业标准化研究院中文信息研究室主任 黄姗姗:信息系统它要识别和输出汉字需要一字一形一码,一个字它要对应一个编码,然后再有对应的字形才能够正确的处理一个汉字。
生僻字编码的标准化工作包括汉字的使用范围、形音义正确性、字形区别与认同等工作,涉及语言文字、文化、信息技术和标准化等领域,较为复杂。

工信部电子工业标准化研究院中文信息研究室主任 黄姗姗:(从)做筛查整理,提交国际提案,然后在国际标准化组织进行审查,然后再反馈到国家标准来同步更新,这个过程其实一般来说需要3到5年,就一个字从提交到进标准需要3到5年。
四十多年来,相关部门已研制、发布汉字信息处理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数十项,编码标准中已收录汉字近9万个。但是由于多重原因,大多数汉字信息处理系统支持的汉字数量在二三万左右,大量已经纳入信息技术标准,本应在信息世界畅行无阻的汉字,被迫成为生僻字。
来源:北京晚报、央视新闻
编辑:魏然
责编:宋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