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河湖看新疆 | 塔克拉玛干沙漠边有个迷人的“稻香村”_北京时间

和田县罕艾日克镇稻香村原名阿亚格墩村,在维吾尔语里是“最后一个沙包”。从沙包变成热闹迷人“稻香村”,这里发生了什么?9月5日,“四季看新疆”之“沿着河湖看新疆”主题采访团走进和田县罕艾日克镇稻香村,寻找答案。

和田县罕艾日克镇稻香村原名阿亚格墩村,在维吾尔语里是“最后一个沙包”。从沙包变成热闹迷人“稻香村”,这里发生了什么?9月5日,“四季看新疆”之“沿着河湖看新疆”主题采访团走进和田县罕艾日克镇稻香村,寻找答案。
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新疆和田,给大家留下的大都是干旱缺水的印象。但一走进和田县罕艾日克镇稻香·民俗文化村,便是一望无际的水稻田,这里有着有着悠久的水稻栽培历史。
稻香村的变化源自2021年打造的田园综合体·民俗文化村改造项目,通过土地流转、邀请专家团队做示范等形式,推进水稻田集中连片规模化种植,不仅提高了水稻产量,还打造了沙漠边缘的独特景观,让小村庄焕发出了新生机。
说起为什么叫“稻香村”这个名字,和田县宣传部的李霄虹向记者介绍,一是这里有独特的万亩水稻田景观;二是村子的改造资金,大部分来自于北京的援疆资金,而北京有一个知名的老字号品牌也叫“稻香村”,为了表达对北京援疆亲人的感恩,感谢他们作出的贡献,因此取名稻香村。
“所有的钱都放在给农民做基础设施改造上了。”和田县罕艾日克镇稻香村党支部书记赵小锋说,“总计投资3300万,主要改造的一是走的路,二是下水管网。”
焕然一新的稻香村,让这里成为了热门的旅游打卡地,一到周末,当地不少人都会选择来这里休闲、放松。这样的变化,也带来了村民们的思维的集体“转型”。赵小锋说:“(村子)改造之后,村民的思想变化特别大, 思想经营的意愿更加强烈了,他们在游客身上挣到了钱,找到了很多(经营)办法。一些村民一开始通过“村企联建”的模式经营特色民宿,学到技术后,就决定自己承包经营,一年的纯收入能达到16至17万。”
改造后的稻香村,和田传统的“阿依旺”风格民居矗立在干净整洁的村道两旁,随处可见的古朴创意装饰。这里最大的特点是,改造完成后村里每一户人家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自己的特色来进行经营,有传统小吃、民族工艺、风情民宿等不同的业态,处处体现出和田独有的民俗文化魅力。
吐孙古丽·如孜买买提和她的家人,在村子里经营着一家“拾光商店”的商铺和一家民俗乐器展示馆,她告诉记者,“改造后,游客多,每个月能多收入500元。”
如今,稻香村全村年收入2000万左右,走上集“吃、住、游、乐、娱”为一体的民俗特色村转型之路,万亩水稻田,也成了汇聚人气、吸引商机的“聚宝盆”。(责编 邓力)

和田县罕艾日克镇稻香村原名阿亚格墩村,在维吾尔语里是“最后一个沙包”。从沙包变成热闹迷人“稻香村”,这里发生了什么?9月5日,“四季看新疆”之“沿着河湖看新疆”主题采访团走进和田县罕艾日克镇稻香村,寻找答案。

和田县罕艾日克镇稻香村原名阿亚格墩村,在维吾尔语里是“最后一个沙包”。从沙包变成热闹迷人“稻香村”,这里发生了什么?9月5日,“四季看新疆”之“沿着河湖看新疆”主题采访团走进和田县罕艾日克镇稻香村,寻找答案。
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新疆和田,给大家留下的大都是干旱缺水的印象。但一走进和田县罕艾日克镇稻香·民俗文化村,便是一望无际的水稻田,这里有着有着悠久的水稻栽培历史。
稻香村的变化源自2021年打造的田园综合体·民俗文化村改造项目,通过土地流转、邀请专家团队做示范等形式,推进水稻田集中连片规模化种植,不仅提高了水稻产量,还打造了沙漠边缘的独特景观,让小村庄焕发出了新生机。
说起为什么叫“稻香村”这个名字,和田县宣传部的李霄虹向记者介绍,一是这里有独特的万亩水稻田景观;二是村子的改造资金,大部分来自于北京的援疆资金,而北京有一个知名的老字号品牌也叫“稻香村”,为了表达对北京援疆亲人的感恩,感谢他们作出的贡献,因此取名稻香村。
“所有的钱都放在给农民做基础设施改造上了。”和田县罕艾日克镇稻香村党支部书记赵小锋说,“总计投资3300万,主要改造的一是走的路,二是下水管网。”
焕然一新的稻香村,让这里成为了热门的旅游打卡地,一到周末,当地不少人都会选择来这里休闲、放松。这样的变化,也带来了村民们的思维的集体“转型”。赵小锋说:“(村子)改造之后,村民的思想变化特别大, 思想经营的意愿更加强烈了,他们在游客身上挣到了钱,找到了很多(经营)办法。一些村民一开始通过“村企联建”的模式经营特色民宿,学到技术后,就决定自己承包经营,一年的纯收入能达到16至17万。”
改造后的稻香村,和田传统的“阿依旺”风格民居矗立在干净整洁的村道两旁,随处可见的古朴创意装饰。这里最大的特点是,改造完成后村里每一户人家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自己的特色来进行经营,有传统小吃、民族工艺、风情民宿等不同的业态,处处体现出和田独有的民俗文化魅力。
吐孙古丽·如孜买买提和她的家人,在村子里经营着一家“拾光商店”的商铺和一家民俗乐器展示馆,她告诉记者,“改造后,游客多,每个月能多收入500元。”
如今,稻香村全村年收入2000万左右,走上集“吃、住、游、乐、娱”为一体的民俗特色村转型之路,万亩水稻田,也成了汇聚人气、吸引商机的“聚宝盆”。(责编 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