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太后河:千年运河今更美 滋养地区孕育文明_北京时间

萧太后河:千年运河今更美 滋养地区孕育文明

萧太后河朝阳段自西向东,全线共设置运河怀古、古都溢彩、马家湾之忆、田园鱼跃四个景区,樱柳映堤、曲桥清州、卧牛问溪、云塔浩淼、磨坊话夕等22个景观节点分布其间,这些全部来自当地的民间传说和地标建筑。

萧太后河:千年运河今更美 滋养地区孕育文明

图片来源:朝阳报

图片来源:朝阳报

一条河哺育一方人,一条河滋养一个地区的文明。作为北京第一条人工河,萧太后河悠悠千载,曾是关系着北京城经济命脉的“流金河”,是皇家漕运的重要航道。

伴随着城市发展和人口增长,造成河道污染严重,不见了昔日风采。2016年秋,萧太后河综合治理作为市、区重点工程启动,一场古河涅磐之战就此打响。腾退疏解、清淤架桥、筑湖增绿,建设“一廊四段八区二十二景点”的河畔园林风景区……萧太后河千年一变,绽放出新时代的独特魅力。

历史故事

京城第一人工运河

萧太后河又作“肖太后河”,是北京成都以来最早的人工运河,也是世界上唯一一条以皇太后名字命名的河流。其途径朝阳区南磨房、十八里店、垡头、豆各庄、黑庄户等街乡,向东进入通州境内,域内长度达12.4公里。

公元988年,萧太后(名绰)执政大辽时,为解决运输不便的问题,决定开辟一条从燕京(北京)至潞县(通州)的水上交通运输线,以保障物资供给。公元1004年,这条河正式开凿,水源为玉渊潭的护城河水以及沿途的地下泉水、地上湖泊及湿地。该河全长21公里,朝阳段长约12.4公里。

临水而居,择水而憩,人类文明孕育在水一方。横穿朝阳而过的萧太后河,亦在千年流淌中,影响着朝阳的形成发展,孕育着一代代的朝阳人。“河面船只穿行,河岸行人如织,如同江南水乡。”从这段来自明清笔记中的记载,萧太后河当年的盛景可见一斑。

图片来源:朝阳报

肥水润田园,萧太后河功在千秋。据史料记载,该河建成后不仅极大地改善了燕京的交通运输状况,使往来商贾船舶络绎不绝,源源不断地物资和人流,带动了周边经济的繁荣和村落商铺的形成,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历史的进程。如豆各庄地区萧太后河两岸陆续出现的马家湾、水牛坊、孙家坡等村落,就是例证。而萧太后河沿岸试种只有南方才能种的水稻也是由此开始的。

萧太后河不仅灌溉了两岸的农田,其分洪排水的功能亦不可抹杀。数百年来,萧太后河曾无数次地解决了周边雨季行洪排涝的问题,使河道两岸的朝阳人得以安居乐业。

一直到上个世纪50年代之前,萧太后河里的水仍清澈甘洌,水里螺蛳成群、小鱼穿梭,孩子们游泳嬉戏,一幅水丰草茂的江南景象,萧太后河因而被称为朝阳区的“母亲河”。

发展现状

千载运河涅槃重生

  但近几十年,“母亲河”越来越浑浊。萧太后河已不复当年的盛况,尤其是在城市化过程中,其无论是作为运输、灌溉,还是泄洪,乃至生态美等功能都消失或者削弱,曾经碧波荡漾的“母亲河”,连同她享誉千年的“铜帮铁底”河道,一同成为了人们眼中的“死水潭”和“牛奶河”。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为使古老的萧太后河再次发挥作用,近年来,各级政府部门不余遗力,实施萧太后河沿岸低级次产业疏解腾退工程,加强萧太后河治理,对河道进行清淤、拓宽、加固,对两岸进行治污、绿化、美化,一场轰轰烈烈的“母亲保卫战”悄然打响。

  萧太后河河道治理按照“宜宽则宽、宜弯则弯”的原则,力求恢复河道的天然形态。此外,利用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把水岸变作“海绵”,促进雨水的就地利用。拓宽的同时,河流两侧各建设了50米绿带,打造四季常绿、三季有花的多彩水岸。绿带自西向东,主打7种不同色彩:橙色是海棠、蓝色是碧桃、黄色是银杏和黄栌、淡绿色是水杉和芦苇等,构建水景交融场景。

图片来源:朝阳报

萧太后河的治理不仅实现了水清、岸绿,还增添了景美蕴深的人文景观。萧太后河朝阳段自西向东,全线共设置运河怀古、古都溢彩、马家湾之忆、田园鱼跃四个景区,樱柳映堤、曲桥清州、卧牛问溪、云塔浩淼、磨坊话夕等22个景观节点分布其间,这些全部来自当地的民间传说和地标建筑。

萧太后河优美的景观吸引了一批“神秘来客”,野鸭、白鹭们等飞禽,或驻足水面,或空中旋舞,成为了萧太后河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如今,漫步在萧太后河河畔,穿行于绿地柳荫间,欣赏着萋萋芳草竞艳,感受着碧水蓝天的交融,追忆着千年的前尘往事,千年运河,万般美景,低吟浅唱着一个动听的时代新曲。

图片来源:朝阳报

文物遗迹

河流沿线文化遗存

南磨房关王庙:位于南磨房乡世纪东方嘉园小区绿地内,始建于明代,经历代修缮保存至今。2006年对正殿进行抢险修缮。该庙现存一进院落,坐北朝南,山门为硬山筒瓦屋面。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东西山墙上遗存有三国故事壁画。正殿前新立《关圣帝君觉世宝训》碑及《南磨房关王庙重修记》碑。

张翼祠堂:位于豆各庄乡豆各庄村西,始建于清光绪年间。张翼祠堂坐北朝南,为两进四合院式建筑,占地约1700平方米。前院正门仿新华门样式,大门一间、东西值房各一间。门前原有砖雕影壁一座,雕有葡萄架、松鼠、百子图等,但在“文革”中被毁。一进院、二进院格局相同,均为正殿五间及东西配殿各三间,磨砖对缝,硬山筒瓦,前后出廊。1999年,对张翼祠堂进行了修缮。

万子营清真寺:位于黑庄户乡万子营村,始建于清乾隆年间。该寺坐西朝东,山门硬山筒瓦;礼拜大殿面阔三间,进深四间,一卷两殿式,后起六角攒尖亭,硬山挑大脊筒瓦屋面;北配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东西耳房各两间,小式合瓦屋面。院中东南角有古井一眼。近年集资对清真寺进行了整体修缮。

双龙寺:位于十八里店乡西直河村西(西直河小学内),始建于清康熙三年(1664)。现仅存西配殿,面阔三间,进深两间,硬山式建筑,南北山墙残存壁画。1949年以后,该寺由西直河小学使用至今。因年久失修,学校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对大部分殿宇进行了改建,主殿、东配殿、山门均失。2013年,原朝阳区文化委员会对该寺进行了修缮。

四九一电台旧址:位于双桥街9号院,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电台始建于公元1918年2月21日,当时称为双桥电台。抗战期间,该台成为日本侵略中国的广播宣传基地。1949年3月8日,双桥电台经过修复,开始了人民广播事业的崭新历程。现为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四九一台。现存北欧乡村别墅式建筑五座、发射机房一座、马厩一座以及二层起脊砖结构楼房一座。

双桥革命烈士墓:原址位于黑庄户乡双树村。2011年3月,移至北京市朝阳区黑庄户乡大鲁店长青园骨灰林基地。1948年冬,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在围困北平城时与国民党军队在双桥地区发生激烈战斗,29名战士牺牲。1954年12月,通县人民政府在烈士牺牲地双桥农场立碑。1989年,朝阳区人民政府重新修建革命烈士墓,并修建烈士陵园。杨成武将军题写“北京市双桥革命烈士陵园”牌匾。

河名由来

萧太后河

辽国萧太后摄政期间,为了运送粮饷,于统和六年(988年)自辽国的南京向东开凿了一条运河,直通张家湾码头,因萧太后主持此事而名之为萧太后运粮河,也曾一度讹称肖太后河。传说,当年萧太后率军征战北宋的时候,扎营在今天的北京,曾经一度缺水,差役寻水许久,终于找到了一条河流。萧太后喝后夸赞水很甘冽,便问起水名。差役报这是条无名的河流,萧太后就降旨以她的名号来命名。

来源:朝阳报

萧太后河:千年运河今更美 滋养地区孕育文明

萧太后河朝阳段自西向东,全线共设置运河怀古、古都溢彩、马家湾之忆、田园鱼跃四个景区,樱柳映堤、曲桥清州、卧牛问溪、云塔浩淼、磨坊话夕等22个景观节点分布其间,这些全部来自当地的民间传说和地标建筑。

萧太后河:千年运河今更美 滋养地区孕育文明

图片来源:朝阳报

图片来源:朝阳报

一条河哺育一方人,一条河滋养一个地区的文明。作为北京第一条人工河,萧太后河悠悠千载,曾是关系着北京城经济命脉的“流金河”,是皇家漕运的重要航道。

伴随着城市发展和人口增长,造成河道污染严重,不见了昔日风采。2016年秋,萧太后河综合治理作为市、区重点工程启动,一场古河涅磐之战就此打响。腾退疏解、清淤架桥、筑湖增绿,建设“一廊四段八区二十二景点”的河畔园林风景区……萧太后河千年一变,绽放出新时代的独特魅力。

历史故事

京城第一人工运河

萧太后河又作“肖太后河”,是北京成都以来最早的人工运河,也是世界上唯一一条以皇太后名字命名的河流。其途径朝阳区南磨房、十八里店、垡头、豆各庄、黑庄户等街乡,向东进入通州境内,域内长度达12.4公里。

公元988年,萧太后(名绰)执政大辽时,为解决运输不便的问题,决定开辟一条从燕京(北京)至潞县(通州)的水上交通运输线,以保障物资供给。公元1004年,这条河正式开凿,水源为玉渊潭的护城河水以及沿途的地下泉水、地上湖泊及湿地。该河全长21公里,朝阳段长约12.4公里。

临水而居,择水而憩,人类文明孕育在水一方。横穿朝阳而过的萧太后河,亦在千年流淌中,影响着朝阳的形成发展,孕育着一代代的朝阳人。“河面船只穿行,河岸行人如织,如同江南水乡。”从这段来自明清笔记中的记载,萧太后河当年的盛景可见一斑。

图片来源:朝阳报

肥水润田园,萧太后河功在千秋。据史料记载,该河建成后不仅极大地改善了燕京的交通运输状况,使往来商贾船舶络绎不绝,源源不断地物资和人流,带动了周边经济的繁荣和村落商铺的形成,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历史的进程。如豆各庄地区萧太后河两岸陆续出现的马家湾、水牛坊、孙家坡等村落,就是例证。而萧太后河沿岸试种只有南方才能种的水稻也是由此开始的。

萧太后河不仅灌溉了两岸的农田,其分洪排水的功能亦不可抹杀。数百年来,萧太后河曾无数次地解决了周边雨季行洪排涝的问题,使河道两岸的朝阳人得以安居乐业。

一直到上个世纪50年代之前,萧太后河里的水仍清澈甘洌,水里螺蛳成群、小鱼穿梭,孩子们游泳嬉戏,一幅水丰草茂的江南景象,萧太后河因而被称为朝阳区的“母亲河”。

发展现状

千载运河涅槃重生

  但近几十年,“母亲河”越来越浑浊。萧太后河已不复当年的盛况,尤其是在城市化过程中,其无论是作为运输、灌溉,还是泄洪,乃至生态美等功能都消失或者削弱,曾经碧波荡漾的“母亲河”,连同她享誉千年的“铜帮铁底”河道,一同成为了人们眼中的“死水潭”和“牛奶河”。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为使古老的萧太后河再次发挥作用,近年来,各级政府部门不余遗力,实施萧太后河沿岸低级次产业疏解腾退工程,加强萧太后河治理,对河道进行清淤、拓宽、加固,对两岸进行治污、绿化、美化,一场轰轰烈烈的“母亲保卫战”悄然打响。

  萧太后河河道治理按照“宜宽则宽、宜弯则弯”的原则,力求恢复河道的天然形态。此外,利用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把水岸变作“海绵”,促进雨水的就地利用。拓宽的同时,河流两侧各建设了50米绿带,打造四季常绿、三季有花的多彩水岸。绿带自西向东,主打7种不同色彩:橙色是海棠、蓝色是碧桃、黄色是银杏和黄栌、淡绿色是水杉和芦苇等,构建水景交融场景。

图片来源:朝阳报

萧太后河的治理不仅实现了水清、岸绿,还增添了景美蕴深的人文景观。萧太后河朝阳段自西向东,全线共设置运河怀古、古都溢彩、马家湾之忆、田园鱼跃四个景区,樱柳映堤、曲桥清州、卧牛问溪、云塔浩淼、磨坊话夕等22个景观节点分布其间,这些全部来自当地的民间传说和地标建筑。

萧太后河优美的景观吸引了一批“神秘来客”,野鸭、白鹭们等飞禽,或驻足水面,或空中旋舞,成为了萧太后河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如今,漫步在萧太后河河畔,穿行于绿地柳荫间,欣赏着萋萋芳草竞艳,感受着碧水蓝天的交融,追忆着千年的前尘往事,千年运河,万般美景,低吟浅唱着一个动听的时代新曲。

图片来源:朝阳报

文物遗迹

河流沿线文化遗存

南磨房关王庙:位于南磨房乡世纪东方嘉园小区绿地内,始建于明代,经历代修缮保存至今。2006年对正殿进行抢险修缮。该庙现存一进院落,坐北朝南,山门为硬山筒瓦屋面。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东西山墙上遗存有三国故事壁画。正殿前新立《关圣帝君觉世宝训》碑及《南磨房关王庙重修记》碑。

张翼祠堂:位于豆各庄乡豆各庄村西,始建于清光绪年间。张翼祠堂坐北朝南,为两进四合院式建筑,占地约1700平方米。前院正门仿新华门样式,大门一间、东西值房各一间。门前原有砖雕影壁一座,雕有葡萄架、松鼠、百子图等,但在“文革”中被毁。一进院、二进院格局相同,均为正殿五间及东西配殿各三间,磨砖对缝,硬山筒瓦,前后出廊。1999年,对张翼祠堂进行了修缮。

万子营清真寺:位于黑庄户乡万子营村,始建于清乾隆年间。该寺坐西朝东,山门硬山筒瓦;礼拜大殿面阔三间,进深四间,一卷两殿式,后起六角攒尖亭,硬山挑大脊筒瓦屋面;北配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东西耳房各两间,小式合瓦屋面。院中东南角有古井一眼。近年集资对清真寺进行了整体修缮。

双龙寺:位于十八里店乡西直河村西(西直河小学内),始建于清康熙三年(1664)。现仅存西配殿,面阔三间,进深两间,硬山式建筑,南北山墙残存壁画。1949年以后,该寺由西直河小学使用至今。因年久失修,学校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对大部分殿宇进行了改建,主殿、东配殿、山门均失。2013年,原朝阳区文化委员会对该寺进行了修缮。

四九一电台旧址:位于双桥街9号院,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电台始建于公元1918年2月21日,当时称为双桥电台。抗战期间,该台成为日本侵略中国的广播宣传基地。1949年3月8日,双桥电台经过修复,开始了人民广播事业的崭新历程。现为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四九一台。现存北欧乡村别墅式建筑五座、发射机房一座、马厩一座以及二层起脊砖结构楼房一座。

双桥革命烈士墓:原址位于黑庄户乡双树村。2011年3月,移至北京市朝阳区黑庄户乡大鲁店长青园骨灰林基地。1948年冬,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在围困北平城时与国民党军队在双桥地区发生激烈战斗,29名战士牺牲。1954年12月,通县人民政府在烈士牺牲地双桥农场立碑。1989年,朝阳区人民政府重新修建革命烈士墓,并修建烈士陵园。杨成武将军题写“北京市双桥革命烈士陵园”牌匾。

河名由来

萧太后河

辽国萧太后摄政期间,为了运送粮饷,于统和六年(988年)自辽国的南京向东开凿了一条运河,直通张家湾码头,因萧太后主持此事而名之为萧太后运粮河,也曾一度讹称肖太后河。传说,当年萧太后率军征战北宋的时候,扎营在今天的北京,曾经一度缺水,差役寻水许久,终于找到了一条河流。萧太后喝后夸赞水很甘冽,便问起水名。差役报这是条无名的河流,萧太后就降旨以她的名号来命名。

来源:朝阳报

北京时间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