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焰山上的“火焰山楼”!_北京时间

火焰山上的“火焰山楼”!

火焰山上的“火焰山楼”!

火焰山上的“火焰山楼”!

九眼楼雄奇倨傲,厚重灵动,颇像山顶上的一座古城堡。

1984年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董耀会首次徒步考察明长城时,来到九眼楼,他根据敌楼的位置、规模、作用,充分肯定了九眼楼为万里长城第一楼的地位。

参观九眼楼可选择不同的道路,可以由北京结向北,沿着西大墙廊道,直达山顶。山的名字叫做火焰山,位于怀柔区雁栖镇与延庆区四海镇交界处,海拔1141米。九眼楼就位于火焰山上,是北京长城段中地势最高的一座敌楼。因敌楼每面都有9个箭窗,建筑奇特,颇为罕见,故此得名。

九眼楼长城——名冠天下

神京在前 宫阙在目

长城上的敌楼不胜枚举,威震天下的名关名楼也多为人所称道。而提及九眼楼,却多少显得有些默默无闻、鲜为人知。其实,无论从建筑规模还是历史底蕴,九眼楼绝不输给长城上的任何一座敌楼。称它为“天下第一楼”毫不为过。

九眼楼建于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它不是关口,而是一处重要的军事结点。因其位居宣、昌、蓟三镇军事接点与内外长城交汇处,以体量最巨、瞭望孔最多而名声大振。它位于黑坨山南麓,明代属四海治。

九眼楼的名字是当地人的俗称,并不是它的本名。明代一般称其为“火焰山楼”或“火焰山”。清光绪《延庆州志》上记为“御靖北台”。但这个文雅的名字不好记,人们还是习惯地因其形而称之为九眼楼。

九眼楼是一座正方形双层建筑,每边为13米,各有9个瞭望孔,总算起来就是36个。两层楼体坍塌得仅存一层,高度为7.8米,内有军士来往巡视的环行步道。底部砌石条,上部用白灰砌青色城砖,构建十分坚固壮美。楼下西侧有小平台,为军士集中的场地。平台北侧,有砖砌的台阶,沿台阶可达敌楼西门。楼顶为砖砌券拱式结构,楼内宽大,可住兵储器,向北开两窗,四面各有一门,门高两米,阔1.2米,出入极为便利。

九眼楼周围群山起伏跌宕,沟壑纵横捭阖。近处,绿树浓彩重抹,巨浪般渐渐向前方推涌而去;远处,云蒸霞蔚,如烟似雾。东南,群山怀抱之中的箭扣、北京结一带长城清晰可见。

抚今追昔,城楼上的砖石仿佛记载着令人回味的历史,见证着荡气回肠的岁月沧桑。透过城壁残破的九眼瞭望孔,仿佛可以看到盔胄铠甲,猎猎旌旗,还有士兵那疲惫的眼神,思亲的泪光。四百多年前,那挎剑持刀的将士,曾站在这敌楼下,以血肉之躯与砖石长城凝固在一起,一代又一代,坚守着民族的尊严。

九眼楼不仅海拔高,规格大,它还是长城上唯一立有诗碑的敌楼。但因山高坡陡,人迹罕至,多年来一直为杂乱的荆柴所包围,大部分碑刻倒地湮没,不知所踪, 《怀柔县志》只记载有徐申的题诗。

矗立的诗碑

其实,九眼楼是充满诗意的地方。当年楼一建成,朝廷命官、文人骚客便纷至沓来、登临赏景,吟诗作赋,抒发胸臆,为九眼楼平添了许多文化气息和悠悠古韵。史料记载,九眼楼曾有碑刻24通,这在所有长城敌楼中绝无仅有。《明长城实考》记载:“从山海关到嘉峪关,万里长城沿线所见古代长城记功碑很多处,而题诗碑,惟此一处。”

2000年6月,九眼楼开发旅游,又发现多块诗碑。现在共有完整诗碑8通,有6人题诗14首。另有一些残碑,字迹已漫漶不清,无法辨认。这些诗碑集中立于敌楼北侧,从现存的碑刻中仔细查看,所有诗文多以感怀、抒情诗词为多,其中不乏楷书、行楷等书法佳品,极具历史人文价值。立碑时间在明万历至天启年间。

一座敌楼产生了这么多首诗,诗情画意充溢其间。当年那些军事将领、文人墨客如此钟情于一座敌楼,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了九眼楼的地位与众不同。

小编提醒

攀爬野长城是违法行为

请大家选择文明、安全的出游方式

一起守护我们的长城!

资料来源:于书文《龙脊沧桑》雁栖镇往期推文

图文编辑:小一

火焰山上的“火焰山楼”!

火焰山上的“火焰山楼”!

火焰山上的“火焰山楼”!

九眼楼雄奇倨傲,厚重灵动,颇像山顶上的一座古城堡。

1984年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董耀会首次徒步考察明长城时,来到九眼楼,他根据敌楼的位置、规模、作用,充分肯定了九眼楼为万里长城第一楼的地位。

参观九眼楼可选择不同的道路,可以由北京结向北,沿着西大墙廊道,直达山顶。山的名字叫做火焰山,位于怀柔区雁栖镇与延庆区四海镇交界处,海拔1141米。九眼楼就位于火焰山上,是北京长城段中地势最高的一座敌楼。因敌楼每面都有9个箭窗,建筑奇特,颇为罕见,故此得名。

九眼楼长城——名冠天下

神京在前 宫阙在目

长城上的敌楼不胜枚举,威震天下的名关名楼也多为人所称道。而提及九眼楼,却多少显得有些默默无闻、鲜为人知。其实,无论从建筑规模还是历史底蕴,九眼楼绝不输给长城上的任何一座敌楼。称它为“天下第一楼”毫不为过。

九眼楼建于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它不是关口,而是一处重要的军事结点。因其位居宣、昌、蓟三镇军事接点与内外长城交汇处,以体量最巨、瞭望孔最多而名声大振。它位于黑坨山南麓,明代属四海治。

九眼楼的名字是当地人的俗称,并不是它的本名。明代一般称其为“火焰山楼”或“火焰山”。清光绪《延庆州志》上记为“御靖北台”。但这个文雅的名字不好记,人们还是习惯地因其形而称之为九眼楼。

九眼楼是一座正方形双层建筑,每边为13米,各有9个瞭望孔,总算起来就是36个。两层楼体坍塌得仅存一层,高度为7.8米,内有军士来往巡视的环行步道。底部砌石条,上部用白灰砌青色城砖,构建十分坚固壮美。楼下西侧有小平台,为军士集中的场地。平台北侧,有砖砌的台阶,沿台阶可达敌楼西门。楼顶为砖砌券拱式结构,楼内宽大,可住兵储器,向北开两窗,四面各有一门,门高两米,阔1.2米,出入极为便利。

九眼楼周围群山起伏跌宕,沟壑纵横捭阖。近处,绿树浓彩重抹,巨浪般渐渐向前方推涌而去;远处,云蒸霞蔚,如烟似雾。东南,群山怀抱之中的箭扣、北京结一带长城清晰可见。

抚今追昔,城楼上的砖石仿佛记载着令人回味的历史,见证着荡气回肠的岁月沧桑。透过城壁残破的九眼瞭望孔,仿佛可以看到盔胄铠甲,猎猎旌旗,还有士兵那疲惫的眼神,思亲的泪光。四百多年前,那挎剑持刀的将士,曾站在这敌楼下,以血肉之躯与砖石长城凝固在一起,一代又一代,坚守着民族的尊严。

九眼楼不仅海拔高,规格大,它还是长城上唯一立有诗碑的敌楼。但因山高坡陡,人迹罕至,多年来一直为杂乱的荆柴所包围,大部分碑刻倒地湮没,不知所踪, 《怀柔县志》只记载有徐申的题诗。

矗立的诗碑

其实,九眼楼是充满诗意的地方。当年楼一建成,朝廷命官、文人骚客便纷至沓来、登临赏景,吟诗作赋,抒发胸臆,为九眼楼平添了许多文化气息和悠悠古韵。史料记载,九眼楼曾有碑刻24通,这在所有长城敌楼中绝无仅有。《明长城实考》记载:“从山海关到嘉峪关,万里长城沿线所见古代长城记功碑很多处,而题诗碑,惟此一处。”

2000年6月,九眼楼开发旅游,又发现多块诗碑。现在共有完整诗碑8通,有6人题诗14首。另有一些残碑,字迹已漫漶不清,无法辨认。这些诗碑集中立于敌楼北侧,从现存的碑刻中仔细查看,所有诗文多以感怀、抒情诗词为多,其中不乏楷书、行楷等书法佳品,极具历史人文价值。立碑时间在明万历至天启年间。

一座敌楼产生了这么多首诗,诗情画意充溢其间。当年那些军事将领、文人墨客如此钟情于一座敌楼,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了九眼楼的地位与众不同。

小编提醒

攀爬野长城是违法行为

请大家选择文明、安全的出游方式

一起守护我们的长城!

资料来源:于书文《龙脊沧桑》雁栖镇往期推文

图文编辑:小一

北京时间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