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里爱唠叨的人什么样_北京时间

群里爱唠叨的人什么样

第三,群里面唠叨的内容多半也不是语重心长的,更可能是一些自认为很有意思的分享所以,每次群里面有人唠叨的时候,其他群友就有些尴尬,尤其是在三四个人的小群中,就那么几个人回吧,又不知道说什么,如果说一两句又不说了也显得不好老是不回吧,又觉...

群里爱唠叨的人什么样

  视觉中国供图

  在日常生活中,总会遇到爱唠叨的人,就算你没有话讲,他们也可以自个儿讲半天。不管多么琐碎的事情,不管同样的话是否说过了多少遍,他们都可以侃侃而谈、语重心长。

  脑补这些画面,可能马上就会想到某某长辈。的确,生活中的这些唠叨一般都是一对一的,而且是非常亲近的人。

  但是,你是否发现,在有些微信群或者QQ群,也有些人在里面喋喋不休,一条消息接一条消息,就算没人搭理,也乐此不疲。这与日常生活中的唠叨差别很大:第一,在群里面唠叨,不是一对一,而是一对多;第二,群里面,也未必都是亲近的人,甚至群里面的某些人可能跟自己的关系并不好;第三,群里面唠叨的内容多半也不是语重心长的,更可能是一些自认为很有意思的分享。

  所以,每次群里面有人唠叨的时候,其他群友就有些尴尬,尤其是在三四个人的小群中,就那么几个人。回吧,又不知道说什么,如果说一两句又不说了也显得不好。老是不回吧,又觉得不好意思,别人明明知道我看到了都不愿意回应一下。

  有一种唠叨叫不说话憋得慌。这类人就是话痨,不只是群里喜欢唠叨,生活中也很唠叨,心直口快,嘴巴走在大脑前面。所以,唠叨的东西也是一些鸡毛蒜皮的事,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就随手发到群里,所以大伙儿也就不想回,也会觉得不回也无所谓。

  有一种唠叨叫补偿话语权。说话的人可能比较内向,不太会聊天儿。也可能他们觉得自己很有想法,但是在平时较少有发言的机会,发了言别人也不听。于是,希望在网络中找到一些话语权,希望能够影响别人,得到认可。这类唠叨往往有一些主题,可能是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也可能是群里其他某些人感兴趣的话题,自己发表看法,希望其他人也发表看法,最好是找到一种英雄所见略同的感觉。这些,可能确实有些人会回应,毕竟唠叨的东西不会是纯无聊的。

  有一种唠叨叫反正闲着也是闲着。说白了,就是寂寞。这个跟第一类不一样,第一类不一定寂寞,仅仅是话多。而寂寞的人有一大把的时间,但是又跟人接触不多,或者干脆就是个宅神或者游神,跟周围人的关系也不亲近。在群里唠叨没有压力,就像钓鱼,万一有人上钩呢,那就可以扯一会儿,通过在群里发声找到一些存在感。

  由于“叨主”生活方式可能比较单一,在群里唠叨的内容也比较单一,说吃,那就大多数时候都只谈吃,说玩,那就都是玩。这很容易让群员烦躁,每天都是重复主题,就像有些朋友圈,每天都是去哪里玩,吃了些什么,日久生厌。

  当然,除了这三类,还有其他的。总的来说,一方面人们会觉得他们有些无聊,另一方面,他们其实多半也没有多少心机,至少敢于表露自己。

  发言太多,是一把双刃剑。好的一面在于,语言是拉近距离的桥梁,说话多是一种心理距离较近的表现,不见外,给人以积极、热情的感觉。不好的一面在于,热情与能力往往是矛盾的。如果我们发现一个人成天嘻嘻哈哈,那我们多半会觉得这个人能力一般;如果一个人不苟言笑,有深藏不露的感觉,我们就会觉得他好像很厉害,群里的话痨当然属于前者。久而久之,“群众”往往会觉得你很low。

  因此,作为话痨来说,还是要注意控制。语言需要双向才更和谐,如果大多是单向流出去,没有流回来,自己话语的质量和分量就会大打折扣。作为观众来说,除了尴尬,有时间还是可以和话痨吹吹牛的,所谓最大的无情是冷漠,聊聊更健康!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研究所)

陈武 

群里爱唠叨的人什么样

第三,群里面唠叨的内容多半也不是语重心长的,更可能是一些自认为很有意思的分享所以,每次群里面有人唠叨的时候,其他群友就有些尴尬,尤其是在三四个人的小群中,就那么几个人回吧,又不知道说什么,如果说一两句又不说了也显得不好老是不回吧,又觉...

群里爱唠叨的人什么样

  视觉中国供图

  在日常生活中,总会遇到爱唠叨的人,就算你没有话讲,他们也可以自个儿讲半天。不管多么琐碎的事情,不管同样的话是否说过了多少遍,他们都可以侃侃而谈、语重心长。

  脑补这些画面,可能马上就会想到某某长辈。的确,生活中的这些唠叨一般都是一对一的,而且是非常亲近的人。

  但是,你是否发现,在有些微信群或者QQ群,也有些人在里面喋喋不休,一条消息接一条消息,就算没人搭理,也乐此不疲。这与日常生活中的唠叨差别很大:第一,在群里面唠叨,不是一对一,而是一对多;第二,群里面,也未必都是亲近的人,甚至群里面的某些人可能跟自己的关系并不好;第三,群里面唠叨的内容多半也不是语重心长的,更可能是一些自认为很有意思的分享。

  所以,每次群里面有人唠叨的时候,其他群友就有些尴尬,尤其是在三四个人的小群中,就那么几个人。回吧,又不知道说什么,如果说一两句又不说了也显得不好。老是不回吧,又觉得不好意思,别人明明知道我看到了都不愿意回应一下。

  有一种唠叨叫不说话憋得慌。这类人就是话痨,不只是群里喜欢唠叨,生活中也很唠叨,心直口快,嘴巴走在大脑前面。所以,唠叨的东西也是一些鸡毛蒜皮的事,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就随手发到群里,所以大伙儿也就不想回,也会觉得不回也无所谓。

  有一种唠叨叫补偿话语权。说话的人可能比较内向,不太会聊天儿。也可能他们觉得自己很有想法,但是在平时较少有发言的机会,发了言别人也不听。于是,希望在网络中找到一些话语权,希望能够影响别人,得到认可。这类唠叨往往有一些主题,可能是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也可能是群里其他某些人感兴趣的话题,自己发表看法,希望其他人也发表看法,最好是找到一种英雄所见略同的感觉。这些,可能确实有些人会回应,毕竟唠叨的东西不会是纯无聊的。

  有一种唠叨叫反正闲着也是闲着。说白了,就是寂寞。这个跟第一类不一样,第一类不一定寂寞,仅仅是话多。而寂寞的人有一大把的时间,但是又跟人接触不多,或者干脆就是个宅神或者游神,跟周围人的关系也不亲近。在群里唠叨没有压力,就像钓鱼,万一有人上钩呢,那就可以扯一会儿,通过在群里发声找到一些存在感。

  由于“叨主”生活方式可能比较单一,在群里唠叨的内容也比较单一,说吃,那就大多数时候都只谈吃,说玩,那就都是玩。这很容易让群员烦躁,每天都是重复主题,就像有些朋友圈,每天都是去哪里玩,吃了些什么,日久生厌。

  当然,除了这三类,还有其他的。总的来说,一方面人们会觉得他们有些无聊,另一方面,他们其实多半也没有多少心机,至少敢于表露自己。

  发言太多,是一把双刃剑。好的一面在于,语言是拉近距离的桥梁,说话多是一种心理距离较近的表现,不见外,给人以积极、热情的感觉。不好的一面在于,热情与能力往往是矛盾的。如果我们发现一个人成天嘻嘻哈哈,那我们多半会觉得这个人能力一般;如果一个人不苟言笑,有深藏不露的感觉,我们就会觉得他好像很厉害,群里的话痨当然属于前者。久而久之,“群众”往往会觉得你很low。

  因此,作为话痨来说,还是要注意控制。语言需要双向才更和谐,如果大多是单向流出去,没有流回来,自己话语的质量和分量就会大打折扣。作为观众来说,除了尴尬,有时间还是可以和话痨吹吹牛的,所谓最大的无情是冷漠,聊聊更健康!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研究所)

陈武 

北京时间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