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房山:生命只有一次 别让清凉变遗憾_北京时间

别以为“夏天还早”“孩子很乖”“水浅就没事”,溺水危险往往就发生在每一个放松警惕的瞬间。

生命只有一次

别让清凉变遗憾

5月1日温州9岁男孩不慎踩到青苔后坠江;5月3日合肥一女童不慎落入水塘;5月5日四川泸州母子江边玩耍不慎坠江……

据不完全统计,立夏前后全国已发生多起儿童溺水事件。当清凉溪水成为“温柔杀手”,这些真实案例撕开了溺水事故的残酷真相。

别以为“夏天还早”“孩子很乖”“水浅就没事”,溺水危险往往就发生在每一个放松警惕的瞬间。

这些“习以为常”的想法

正在把孩子推向危险

你们是不是也觉得“水浅的地方没事”?

野外水域的危险从来不是“看得到的深度”:岸边的青苔比肥皂还滑,一脚踩空就会摔进水里;水下的淤泥能像胶水一样缠住腿脚,越挣扎陷得越深;哪怕是平缓的河面,暗藏的暗流也能瞬间把人卷走。

更要注意的是,溺水时人会本能地仰头张嘴呼吸,根本喊不出声,甚至连挥手求救的力气都没有,从挣扎到下沉往往只有短短几分钟——所以如果发现孩子在水边突然“安静”,一定要立刻冲过去。

防溺水不是“禁止玩水”

而是教会孩子和水“安全相处”

“六不准”记心间,危险水域别靠近

不准私自下水游泳;

不准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

不准在无家长或教师带领的情况下游泳;

不准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

不准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

不准擅自下水施救。

这六条不是“唠叨”,是用无数悲剧换来的保命口诀。可以和孩子约定:每次去正规泳池前,先复述一遍“六不准”,就像出门要穿鞋子一样自然。

“四知道”做到位,家长监护是第一道防线

孩子去哪儿、和谁去、去做什么、几点回来——这四个问题,每天出门前一定要问清楚。

合肥一位妈妈就因为没问清孩子去向,直到听到邻居呼救才发现孩子掉进了水塘,幸亏救援及时才捡回一条命。

学会“智慧救人”,保护自己才能帮助别人

如果看到小伙伴落水,千万别学电视剧里“手拉手救人”,这样只会让更多人陷入危险!

正确的做法是:立刻大声喊“救命”,找旁边的大人帮忙;如果身边有竹竿、树枝,趴在地上把它们伸给落水的人,这样能牢牢固定住自己不被拽下去;或者把书包、矿泉水瓶绑在一起做成“救生圈”扔过去。

记住:及时报警(110)、找大人,比盲目下水更有用!

从“害怕溺水”到“从容应对”

这四个阶段家长要陪孩子一起走

认识水:带孩子亲眼看看“水的脾气”

与其反复说“水很危险”,不如带孩子做个小实验:在光滑的瓷砖上洒点水,让他试试会不会打滑;用一盆水模拟“暗流”,观察漂浮的玩具怎么被“卷走”。

杭州有位爸爸更聪明,他带着孩子去游泳馆看专业救生员演示“溺水时的真实状态”,孩子发现“原来溺水的人不会乱扑腾,反而像在‘发呆’”,从此对水边的危险有了直观认识。

了解水:画一张“家庭安全水域地图”

拿出纸和笔,和孩子一起标记出家和学校附近的“危险区域”:小区里的景观池、学校旁边的小河、回老家时的池塘……

在地图上用红笔圈出来,旁边写上“水深2米,有青苔”“曾有人落水”等提醒。

熟悉水:在安全的环境里学自救技能

孩子学游泳重点不是“游得多快”,而是“仰漂”“踩水”“抽筋时怎么处理”。

上海有个妈妈每周带孩子去防溺水实训基地,孩子学会了“哪怕穿着衣服掉进水里,也能通过调整呼吸让自己浮起来”。

记住:学会游泳不是为了“能玩水”,而是让孩子在遇到意外时多一份底气。

掌握水:家长自己也要成为“安全达人”

作为父母,咱们至少要学会两件事

一是心肺复苏(CPR),关键时刻能抢在救护车到来前挽救生命;

二是看懂“溺水迹象”,比如孩子在水里直立不动、眼神发直,可能不是“在玩”,而是已经溺水了。

安徽退伍军人张万里就是因为懂急救,才在孩子救上岸后立刻进行胸外按压,硬是从死神手里抢回了一条命。

最后想对所有家长说:别等悲剧发生才后悔。

夏天到了,孩子想去水边玩是天性,但咱们的责任就是帮他们“把天性框在安全的范围内”,与其说“不许去水边”,不如多花点时间陪他们去正规泳池,边玩边讲安全知识。

毕竟生命只有一次,咱们多一分细心,孩子就少一分危险!

别以为“夏天还早”“孩子很乖”“水浅就没事”,溺水危险往往就发生在每一个放松警惕的瞬间。

生命只有一次

别让清凉变遗憾

5月1日温州9岁男孩不慎踩到青苔后坠江;5月3日合肥一女童不慎落入水塘;5月5日四川泸州母子江边玩耍不慎坠江……

据不完全统计,立夏前后全国已发生多起儿童溺水事件。当清凉溪水成为“温柔杀手”,这些真实案例撕开了溺水事故的残酷真相。

别以为“夏天还早”“孩子很乖”“水浅就没事”,溺水危险往往就发生在每一个放松警惕的瞬间。

这些“习以为常”的想法

正在把孩子推向危险

你们是不是也觉得“水浅的地方没事”?

野外水域的危险从来不是“看得到的深度”:岸边的青苔比肥皂还滑,一脚踩空就会摔进水里;水下的淤泥能像胶水一样缠住腿脚,越挣扎陷得越深;哪怕是平缓的河面,暗藏的暗流也能瞬间把人卷走。

更要注意的是,溺水时人会本能地仰头张嘴呼吸,根本喊不出声,甚至连挥手求救的力气都没有,从挣扎到下沉往往只有短短几分钟——所以如果发现孩子在水边突然“安静”,一定要立刻冲过去。

防溺水不是“禁止玩水”

而是教会孩子和水“安全相处”

“六不准”记心间,危险水域别靠近

不准私自下水游泳;

不准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

不准在无家长或教师带领的情况下游泳;

不准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

不准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

不准擅自下水施救。

这六条不是“唠叨”,是用无数悲剧换来的保命口诀。可以和孩子约定:每次去正规泳池前,先复述一遍“六不准”,就像出门要穿鞋子一样自然。

“四知道”做到位,家长监护是第一道防线

孩子去哪儿、和谁去、去做什么、几点回来——这四个问题,每天出门前一定要问清楚。

合肥一位妈妈就因为没问清孩子去向,直到听到邻居呼救才发现孩子掉进了水塘,幸亏救援及时才捡回一条命。

学会“智慧救人”,保护自己才能帮助别人

如果看到小伙伴落水,千万别学电视剧里“手拉手救人”,这样只会让更多人陷入危险!

正确的做法是:立刻大声喊“救命”,找旁边的大人帮忙;如果身边有竹竿、树枝,趴在地上把它们伸给落水的人,这样能牢牢固定住自己不被拽下去;或者把书包、矿泉水瓶绑在一起做成“救生圈”扔过去。

记住:及时报警(110)、找大人,比盲目下水更有用!

从“害怕溺水”到“从容应对”

这四个阶段家长要陪孩子一起走

认识水:带孩子亲眼看看“水的脾气”

与其反复说“水很危险”,不如带孩子做个小实验:在光滑的瓷砖上洒点水,让他试试会不会打滑;用一盆水模拟“暗流”,观察漂浮的玩具怎么被“卷走”。

杭州有位爸爸更聪明,他带着孩子去游泳馆看专业救生员演示“溺水时的真实状态”,孩子发现“原来溺水的人不会乱扑腾,反而像在‘发呆’”,从此对水边的危险有了直观认识。

了解水:画一张“家庭安全水域地图”

拿出纸和笔,和孩子一起标记出家和学校附近的“危险区域”:小区里的景观池、学校旁边的小河、回老家时的池塘……

在地图上用红笔圈出来,旁边写上“水深2米,有青苔”“曾有人落水”等提醒。

熟悉水:在安全的环境里学自救技能

孩子学游泳重点不是“游得多快”,而是“仰漂”“踩水”“抽筋时怎么处理”。

上海有个妈妈每周带孩子去防溺水实训基地,孩子学会了“哪怕穿着衣服掉进水里,也能通过调整呼吸让自己浮起来”。

记住:学会游泳不是为了“能玩水”,而是让孩子在遇到意外时多一份底气。

掌握水:家长自己也要成为“安全达人”

作为父母,咱们至少要学会两件事

一是心肺复苏(CPR),关键时刻能抢在救护车到来前挽救生命;

二是看懂“溺水迹象”,比如孩子在水里直立不动、眼神发直,可能不是“在玩”,而是已经溺水了。

安徽退伍军人张万里就是因为懂急救,才在孩子救上岸后立刻进行胸外按压,硬是从死神手里抢回了一条命。

最后想对所有家长说:别等悲剧发生才后悔。

夏天到了,孩子想去水边玩是天性,但咱们的责任就是帮他们“把天性框在安全的范围内”,与其说“不许去水边”,不如多花点时间陪他们去正规泳池,边玩边讲安全知识。

毕竟生命只有一次,咱们多一分细心,孩子就少一分危险!

北京时间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