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航空工业历史博物馆里“挖”宝_北京时间

在中国航空工业历史博物馆里“挖”宝

在中国航空工业历史博物馆里“挖”宝

在中国航空工业历史博物馆里“挖”宝

在中国航空工业历史博物馆里“挖”宝

在中国航空工业的历史长河中深挖细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航空工业在改革开放中对管理体制、经营模式、产业结构进行全面变革。

在管理体制上,航空工业先后经历了第三机械工业部、航空工业部、航空航天工业部和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等四次变革,实现了从政府部门到市场主体的巨大转变。

在航史馆第三展厅《改革崛起》,有这样一处复原的仿古建筑场景,琉璃彩画,雕梁画栋。这座古香古色的建筑位于北京市交道口南大街67号院,原是清朝东三省总督赵尔巽的官邸。20世纪50年代拆掉院落平房,建起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大楼。这座大楼地上四层(局部五层),为苏式三段式建筑。上面覆有中式大屋顶,是交道口南大街的标志性建筑。

这里诞生了新中国航空工业太多的历史时刻:从1972年第三机械工业部搬入此地,它见证了航空工业与祖国改革发展一起脉动的大部分重要历史节点:1982年5月,航空工业部在此成立;1988年4月,航空航天部在此组建;1993年6月,航空工业总公司在此挂牌,从此新中国航空工业完成了从部委到企业的转身;1999年7月,航空工业总公司一分为二,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两个牌子分别挂在大门两侧。

这里是新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见证地,所以在展陈设计的选择上,把这个地方作为背景,来呈现航空工业管理体制的风云变迁。

转换机制

在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指引下,航空工业解放思想、敢试敢闯,实施了一系列体制机制重要变革:积极进行简政放权、扩大企业自主权;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实施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组建国家试点企业集团;全面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组织国家控股公司试点;利用资本市场实行企业股份制改造;进行航空企业三年脱困攻坚,实施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航空企业主辅分离、结构调整等重要改革,大大解放了生产力。

▲1979年,国务院颁发改革国营工业企业管理体制系列文件,为航空工业明确了改革方向

▲承包经营责任制的相关文件

▲洛阳航空电器厂职工岗位合同管理办法、早期劳动合同

调整变革

交道口南大街67号,对于新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历史,注定是不同寻常的所在。40多年中,新中国航空工业的名称几经变化,每一次更改,都是共和国在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中的一次探索。

在这里,航空工业经历了改革开放之后的产业结构调整,经历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经历了简政放权,经历了国企的改革脱困,经历了资本市场的试水,经历了国际市场的洗礼,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国家部委到市场主体的华丽转身。

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之后,党中央、国务院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开始进行一系列配套改革,其中包括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1993年4月22日,国务院就组建航空总公司发出通知,并把航空总公司定义为“国务院直接联系的全国性的特大型工业企业(按照集团模式运作)”,负有对资产经营、管理、增值、保值的责任。

1993年6月,在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的成立大会上,朱育理手里捧着两个证书,一个是由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亲笔签署的委任状:任命朱育理同志为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总经理;另一个是由时任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局长刘敏学颁发的工商企业营业执照。他说:“这个营业执照与个体户摆摊的营业执照大小一样。但我觉得,右手拿的营业执照比正部级总经理的任命书分量要重得多。因为我们今天就集体‘下海’了,我们从今天开始就要进入市场了。”

▲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成立大会现场

▲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营业执照

下面这张照片呈现的是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挂牌时的景象。6月26日,67号院东门前,茂盛的绿植与喜庆的红灯、红毯交相辉映,朱育理等人为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揭牌。这是航空工业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刻。从这一天起,航空工业彻底实现政企分开,成为国企改革的先行者,开始经受市场的洗礼,在改革浪潮中逐步做强做大。

按照国务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按照政企分开、转变职能、转换机制的改革方针,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既要成为真正的经济实体,又要保障直属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努力把企业办成技工贸结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大公司。

▲《中国航空报》关于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成立的报道

新成立的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提出“突出主体、加强两翼、发展经济、振兴航空”的发展方针,实施“大集团、大产品、大商贸,高科技、高效益”的发展战略。这一阶段,航空工业开始深化国企改革,加快结构调整,促进合资合作,形成多元资本,启动“走出去”发展战略。

与此同时,这里还见证了中航技和中航科工的成立,见证了中国航空工业对建设深圳经济特区所做出的贡献,见证了飞亚达、深南光、深天马、深圳中航实业等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旗下第一批上市公司开盘,见证了长达20年的“军转民”,见证了中国航空工业一、二集团公司在企业改革脱困、结构调整、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方面所做的种种努力……更见证了航空工业由计划经济到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阵痛与蜕变、煎熬与升华!

一路走来

1951年4月18日,也就是在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和政务院颁布《关于航空工业建设的决定》的第二天,中共中央批准成立重工业部航空工业局,拉开了新中国航空工业建设的序幕。航空工业局筹备之初,先是在沈阳市的民生街63号办公,部分工作机构设在沈阳新光机械厂的大白楼里。1952年4月5日,航空工业局正式迁入北京,在西城区福绥境38号办公。之后又搬到德胜门内果子市原摄政王府内办公。

▲航空工业管理局最早的办公地址——沈阳新光机械厂大白楼

1963年,在航空工业局的基础上组成新的第三机械工业部(简称三机部)。1972年,三机部从北京市鼓楼西大街甲158号,搬到交道口南大街67号院原交通部大楼。三机部从果子市搬出后,鼓楼西大街甲158号原航空工业局办公地点的北侧部分,由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综合所使用。

▲位于北京市鼓楼西大街甲158号的航空工业局旧址北门

之后,三机部先后经历1982年航空工业部、1988年航空航天部、1993年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1999年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历史变迁,一直都在交道口南大街67号院办公。

▲1999年7月1日,国防科技工业十大集团公司成立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成立

2003年,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由交道口南大街67号院搬至北京市朝阳区中央商务区,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仍在此办公。2008年,两个集团合并,新组建的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在朝阳区中央商务区办公,2017年搬到北京市朝阳区曙光西里甲5号院19号楼办公。

▲原朝阳区中央商务区办公地

▲现朝阳区三元桥办公区

如今,交道口南大街67号院作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西区,仍为下属单位的办公场所。这里见证了新中国航空工业的沧桑巨变,也将陪伴着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继续向前,向加快建设新时代航空强国迈进!

(记者:颜葵;来源:中国航空工业集团)

在中国航空工业历史博物馆里“挖”宝

在中国航空工业历史博物馆里“挖”宝

在中国航空工业历史博物馆里“挖”宝

在中国航空工业历史博物馆里“挖”宝

在中国航空工业的历史长河中深挖细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航空工业在改革开放中对管理体制、经营模式、产业结构进行全面变革。

在管理体制上,航空工业先后经历了第三机械工业部、航空工业部、航空航天工业部和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等四次变革,实现了从政府部门到市场主体的巨大转变。

在航史馆第三展厅《改革崛起》,有这样一处复原的仿古建筑场景,琉璃彩画,雕梁画栋。这座古香古色的建筑位于北京市交道口南大街67号院,原是清朝东三省总督赵尔巽的官邸。20世纪50年代拆掉院落平房,建起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大楼。这座大楼地上四层(局部五层),为苏式三段式建筑。上面覆有中式大屋顶,是交道口南大街的标志性建筑。

这里诞生了新中国航空工业太多的历史时刻:从1972年第三机械工业部搬入此地,它见证了航空工业与祖国改革发展一起脉动的大部分重要历史节点:1982年5月,航空工业部在此成立;1988年4月,航空航天部在此组建;1993年6月,航空工业总公司在此挂牌,从此新中国航空工业完成了从部委到企业的转身;1999年7月,航空工业总公司一分为二,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两个牌子分别挂在大门两侧。

这里是新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见证地,所以在展陈设计的选择上,把这个地方作为背景,来呈现航空工业管理体制的风云变迁。

转换机制

在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指引下,航空工业解放思想、敢试敢闯,实施了一系列体制机制重要变革:积极进行简政放权、扩大企业自主权;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实施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组建国家试点企业集团;全面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组织国家控股公司试点;利用资本市场实行企业股份制改造;进行航空企业三年脱困攻坚,实施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航空企业主辅分离、结构调整等重要改革,大大解放了生产力。

▲1979年,国务院颁发改革国营工业企业管理体制系列文件,为航空工业明确了改革方向

▲承包经营责任制的相关文件

▲洛阳航空电器厂职工岗位合同管理办法、早期劳动合同

调整变革

交道口南大街67号,对于新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历史,注定是不同寻常的所在。40多年中,新中国航空工业的名称几经变化,每一次更改,都是共和国在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中的一次探索。

在这里,航空工业经历了改革开放之后的产业结构调整,经历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经历了简政放权,经历了国企的改革脱困,经历了资本市场的试水,经历了国际市场的洗礼,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国家部委到市场主体的华丽转身。

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之后,党中央、国务院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开始进行一系列配套改革,其中包括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1993年4月22日,国务院就组建航空总公司发出通知,并把航空总公司定义为“国务院直接联系的全国性的特大型工业企业(按照集团模式运作)”,负有对资产经营、管理、增值、保值的责任。

1993年6月,在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的成立大会上,朱育理手里捧着两个证书,一个是由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亲笔签署的委任状:任命朱育理同志为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总经理;另一个是由时任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局长刘敏学颁发的工商企业营业执照。他说:“这个营业执照与个体户摆摊的营业执照大小一样。但我觉得,右手拿的营业执照比正部级总经理的任命书分量要重得多。因为我们今天就集体‘下海’了,我们从今天开始就要进入市场了。”

▲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成立大会现场

▲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营业执照

下面这张照片呈现的是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挂牌时的景象。6月26日,67号院东门前,茂盛的绿植与喜庆的红灯、红毯交相辉映,朱育理等人为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揭牌。这是航空工业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刻。从这一天起,航空工业彻底实现政企分开,成为国企改革的先行者,开始经受市场的洗礼,在改革浪潮中逐步做强做大。

按照国务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按照政企分开、转变职能、转换机制的改革方针,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既要成为真正的经济实体,又要保障直属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努力把企业办成技工贸结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大公司。

▲《中国航空报》关于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成立的报道

新成立的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提出“突出主体、加强两翼、发展经济、振兴航空”的发展方针,实施“大集团、大产品、大商贸,高科技、高效益”的发展战略。这一阶段,航空工业开始深化国企改革,加快结构调整,促进合资合作,形成多元资本,启动“走出去”发展战略。

与此同时,这里还见证了中航技和中航科工的成立,见证了中国航空工业对建设深圳经济特区所做出的贡献,见证了飞亚达、深南光、深天马、深圳中航实业等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旗下第一批上市公司开盘,见证了长达20年的“军转民”,见证了中国航空工业一、二集团公司在企业改革脱困、结构调整、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方面所做的种种努力……更见证了航空工业由计划经济到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阵痛与蜕变、煎熬与升华!

一路走来

1951年4月18日,也就是在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和政务院颁布《关于航空工业建设的决定》的第二天,中共中央批准成立重工业部航空工业局,拉开了新中国航空工业建设的序幕。航空工业局筹备之初,先是在沈阳市的民生街63号办公,部分工作机构设在沈阳新光机械厂的大白楼里。1952年4月5日,航空工业局正式迁入北京,在西城区福绥境38号办公。之后又搬到德胜门内果子市原摄政王府内办公。

▲航空工业管理局最早的办公地址——沈阳新光机械厂大白楼

1963年,在航空工业局的基础上组成新的第三机械工业部(简称三机部)。1972年,三机部从北京市鼓楼西大街甲158号,搬到交道口南大街67号院原交通部大楼。三机部从果子市搬出后,鼓楼西大街甲158号原航空工业局办公地点的北侧部分,由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综合所使用。

▲位于北京市鼓楼西大街甲158号的航空工业局旧址北门

之后,三机部先后经历1982年航空工业部、1988年航空航天部、1993年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1999年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历史变迁,一直都在交道口南大街67号院办公。

▲1999年7月1日,国防科技工业十大集团公司成立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成立

2003年,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由交道口南大街67号院搬至北京市朝阳区中央商务区,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仍在此办公。2008年,两个集团合并,新组建的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在朝阳区中央商务区办公,2017年搬到北京市朝阳区曙光西里甲5号院19号楼办公。

▲原朝阳区中央商务区办公地

▲现朝阳区三元桥办公区

如今,交道口南大街67号院作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西区,仍为下属单位的办公场所。这里见证了新中国航空工业的沧桑巨变,也将陪伴着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继续向前,向加快建设新时代航空强国迈进!

(记者:颜葵;来源:中国航空工业集团)

北京时间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