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篇论文引爆中国学术造假乱象 祸根竟是这个!_北京时间

107篇论文引爆中国学术造假乱象 祸根竟是这个!

4月20日,世界学术出版巨头施普林格(Springer)发布的一则撤稿声明,再次把中国学术造假的问题推到聚光灯下。

107篇论文引爆中国学术造假乱象 祸根竟是这个!

(北京时间 记者潘琦 报道)

4年时间,107篇学术论文,125家中国研究机构。

4月20日,世界学术出版巨头施普林格(Springer)发布的一则撤稿声明,再次把中国学术造假的问题推到聚光灯下。107篇,刷新了正规学术期刊单次撤稿数量的新纪录。

据相关报道,此次撤稿缘于同行评审人伪造,在涉事作者所属机构名单中,还出现了山东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协和医院、中日友好医院等知名高校和医疗机构。

在一些专家看来,此次撤稿事件是目前中国学术体制所存在问题的一个综合反映,而这也是中国学术造假屡禁不止的一个根源所在。

最新进展:部分涉事作者道歉

4月21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发布消息称,就在施普林格发布撤稿声明的前两天,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王春法会见了施普林格大中华区总裁安诺杰,指出2015年撤稿事件发生后,施普林格没有采取积极有效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发生,存在机制不完善、把关不严格等问题,理应对此承担责任。

王春法希望施普林格能够尽快完善内控机制,加强对期刊的管理,把问题论文处理在发表之前,而不是发表后一撤了之,同时高度警惕以经济盈利为目的、与“第三方”机构有勾结的“掠夺性期刊”。

据了解,2015年连续撤稿事件发生后,中国科协就专门提出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的“五不”行为准则:不由第三方代写论文;不由第三方代投论文;不由第三方对论文内容进行修改;不提供虚假同行审稿人的信息;不违反论文署名规范。

施普林格细胞生物学及生物化学编辑总监彼得•巴特勒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此次撤稿不会导致该集团今后对中国科学家的投稿采用更为严格的流程。对于涉事作者是否会受到限制一事,他回应称,出版商的角色是在必要时纠正科学文献,撤稿的目的不是惩罚作者。今后投稿投给施普林格的期刊时,会依稿件本身的价值来判断是否选用。

同时,施普林格将继续投资开发评审人身份验证的先进系统,以防范类似情况的发生。据了解,施普林格未来对于评审人的身份验证会更加严格。比如,将要求评审人提供更多信息,如单位名称、以机构名结尾的电子邮件地址、ORCID/SCOPUS数据库身份号码、发表文章列表的链接等。

此外,为了检测剽窃及包括在稿件中的伦理声明,施普林格也将在改进后的新工作流程中纳入稿件筛查服务。

彼得•巴特勒还表示,目前他们联系了每篇文章的通讯作者,有些人表示了歉意,有些则提供了第三方机构为之提供帮助的情况。

此外,一些涉事作者也通过媒体发出了一些不同的声音。

一名此次被撤稿的医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由于在国外刊发论文需撰写英文论文,很多作者在完稿后都会请人润色语言和学术规范。而在论文润色结束后,该机构工作人员告诉自己,除了润色,还能够帮助联系同行评议人,缩短评议流程。

该涉事作者称,由于平时很忙,也不认识什么国外审稿人(《肿瘤生物学》要求须是国外审稿人),加上不熟悉投稿流程,正好有人提供这样的服务,就顺便购买了这项服务。

“科研和文章都是自己辛辛苦苦做的,没有假的。”涉事作者还告诉媒体,在此事件中,医生也是受害者。

北京时间记者在百度上搜索代发国外论文,仍然可以搜到大量广告链接或代发机构网站链接,这些机构即有本土公司,也有标明自己为国外公司旗下品牌的公司。

在宣传上,有的机构打出了“SCI(科学引文索引)论文投稿核心期刊快速发表99.9%录用”的口号。一家机构官网则这样介绍自己的团队优势:“绝大多数成员都担任SCI期刊审稿人,亦有多位编辑为SCI期刊编委成员,在SCI论文写作与发表以及临床科研、基础实验方面拥有非常丰富的经验以及独到的见解。”

记者随机联系的一家机构称,目前公司的业务只限于为作者提供翻译及润色服务,价格视作者要求从1000个单词500元到1000个单词1000元不等。

对于代发文章,该机构代表表示,文章能不能发还是要看文章的状况,他们会根据文章的状况做一些文字表达的修改,在文章现有基础上做完善。同时也会选择符合方向的期刊,或者收稿量比较大的期刊,来提高论文的命中率。

在提到审稿人时,该机构代表表示,目前国内有的公司利用推荐审稿人的制度钻空子,推荐假的审稿人。“目前仍然有一些期刊是可以邀请审稿人的,因为他们本身找审稿人不太好找。但我们不做,有些期刊即使说让我们推荐,我们也不会推荐。”

记者调查:国内学术造假比较普遍

北京时间记者梳理发现,近些年来,国内学术造假的新闻层出不穷,造假模式也可以说是花样百出。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长期关注学术造假问题,他告诉北京时间记者,学术造假的问题目前在国内比较普遍,他还总结了三种主要的类型:抄袭剽窃、虚假评审和技术造假。

一、抄袭剽窃:最为普遍手法不断升级

“抄袭剽窃是最主要的(方式)。”朱巍说,像复制粘贴、略微加工就把别人创意拿过来的情况在学术界有很多。

而北京时间记者通过梳理过去的报道发现,近些年来关于抄袭剽窃的报道可谓是前仆后继,其中更不乏一些“经典”案例。

2009年5月,“史上最牛硕士论文抄袭门”。相关报道显示,东北财经大学一篇名为《山东省feeep协调度研究》的硕士学位论文被确认为抄袭。而之所以被称为史上最牛,是因为该论文和被抄袭的另一篇论文《江苏省feeep协调度研究》,除了‘江苏’两字被替换成‘山东’,江苏的统计数据被换成山东的统计数据,论文的其他内容几乎完全一样。最终,该论文作者的硕士学位证书被收回。

2010年3月,“史上最牛连环抄袭门”。相关报道称,举报者通过比对认为,一篇发表与上个世纪90年代的《刮宫术后宫腔粘连185例分析》,十多年来遭遇了16个单位25人的6轮连环抄袭。“结果出现B抄袭了A,C又抄袭了B,D抄袭C,最终E不仅抄袭了C和D,同时,还把A列为参考文献的情况。”

史上最牛连环抄袭门抄袭路径图示。(图片来源于网络)

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抄袭剽窃也在与时俱进。据朱巍透露,目前已经出现了一些更高级的剽窃手段。朱巍向北京时间记者举例称,最近某法学核心期刊公开发表声明,将某高校知名教授的论文从期刊中撤回,理由为剽窃。

“而他这种剽窃是属于比较高级的剽窃。”朱巍说,该教授从德国人写的原版著作中截取两章进行翻译,并插入中国学者的角度,伪造成自己的文章进行发表,后来被人举报从而被发现。

在朱巍看来,过去靠复制粘贴进行剽窃的手法靠目前的技术手段很容易被打假,真正主要的问题是剽窃手法越来越高级。“剽窃别人的翻译成果、剽窃别人的思路、剽窃国外的中国网上没有的东西,这种剽窃就不好打假。”

二、虚假评审:国内靠关系国外靠造假

评审是学术领域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同样已经沦为学术造假的手段之一。

“小到硕士生、博士生论文评审,大到晋级教授、副教授,这种相关的评审体系都存在造假的可能。而且据我所知,比较普遍。”朱巍告诉北京时间记者,在一些地方学术评审已经变成了“关系评审”,用“看人不看论文”的方式来判断学术成果有没有价值,已经不是某个学校的个别现象。

2016年,有媒体报道了另一个版本的“史上最牛硕士论文抄袭门”,根据报道,东北师范大学2005届和2006届两名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在内容、结构、表述、致谢,甚至是文中错误都惊人地相似。最具戏剧性的是,两名学生不仅是同一专业,还是由同一位导师指导,但仍通过了评审。

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对抄袭做出的处理决定(图片来源于网络)

国内看关系,而在国外,则通过评审人造假的方式来完成虚假评审——导致此次撤稿事件的“同行评审”就彻底沦为造假环节。

据相关人士介绍,作者在将稿件投给期刊后,会送交同行评审人进行评审。评审人都是相关领域的专家,他们会从各方面对论文的科学严谨性进行评估并提供详细的评审报告。基于评审人的反馈意见和建议,编辑再决定是否论文可以接收发表。

由于允许作者建议同行评审人,学术造假者们便充分利用这一“漏洞”,一些论文作者甚至仅使用相关评审人的真实姓名而提供假冒的电子邮件地址,用偷梁换柱的方式,在评审人不知情的情况下,向期刊提供虚假的审稿意见。

据北京时间记者不完全统计,仅2015年,中国论文因同行评审问题被撤回数量就累计100多篇,而这些还仅仅是被媒体所披露的。

北京时间记者还注意到,涉事作者所在机构的名称在英国现代生物出版集团、斯普林格出版集团、荷兰爱思唯尔出版集团等几家出版机构发布的名单中反复出现。通过交叉对比发现,在涉事作者所属机构名单中,山东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总医院等至少17家机构的名称出现在两家出版机构的名单上,而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更是在三家出版机构的名单中同时上榜。

三、技术造假:逐渐成为主流的学术造假方式

据朱巍介绍,利用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进行学术造假,如今也越来越成为一种主流的学术造假方式。北京时间记者也梳理发现,通过技术手段进行学术造假也不乏报道。

2016年5月,云南大学在回应副校长论文因捏造数据而被撤稿时称:通过第三方专家组的介入调查,撤稿事件属实,第一作者承认篡改了图片,该名副校长在发现错误后“决定主动撤稿”。

不过,相比之下,2006年被轰动一时的汉芯造假事件,可以称得上是“最没技术的技术造假”。

2003年2月,时任上海交通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陈进宣布研发成功“汉芯一号”芯片,该芯片被专家组鉴定为“国内首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借助“汉芯一号”,陈进接连当选上海IT青年十大新锐等称号,并出任上海市硅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总经理,并获得过亿科研基金。直到3年后,才被举报者曝出,芯片系由美国芯片伪造,只是雇用民工将芯片原有标识用砂纸磨掉,加印自己的LOGO。

汉芯芯片资料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随着技术进步,如今技术层面的学术造假早已不限于利用PS软件修改图片这么简单。而在朱巍看来,技术进步对学术造假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比如利用爬虫技术,把别人的成果抓来汇编到自己的成果里面。看似是一个新的东西,但其实是没有价值的。现在新闻报道都已经可以用机器来自动生成,这些技术都有可能被用来学术造假。”朱巍说。

知乎上关于用爬虫抓取论参考文献的提问。(图片来源于网络)

专家观点:学术造假根源在学术行政化

围绕此次撤稿事件,北京时间记者采访了教育领域专家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熊丙奇指出,学术造假目前已经成为国内学术界各领域的一种普遍现象,其根源在于学术的行政化。

熊丙奇认为,现在国内学术造假是一个普遍现象,并且已经渗透到各种领域。以前可能更多集中在教师和科研机构人员群体,现在正在往下渗透。本科生、研究生论文造假这几年也屡屡出现。同时,学术造假也从国内跑到国外,比如国内代写论文现象现在蔓延到在国外请人代写论文。

整体来说,产生学术造假的机制其实是一样的,并不只有医学领域存在,其他领域也存在同样的问题。目前的学术评价体系实际上导致了学者极其的功利化。论文本来是评价学术水平的一个方面,但现在强调的是发表论文的数量、发表期刊的档次。因此就变成了去追求论文的发表,而不是去追求论文本身的价值。

谈到学术造假为什么会屡禁不止的问题时,熊丙奇说,原因就在于学术考核评价体系有问题。比如说,现在我们国家科研项目的立项就是行政主导。很多时候只要拿到一个课题,就已经功成名就了。这样拿到了课题之后,就不是去认真研究,而是就开始包装成果了,包括花钱去买书号发表图书、花钱去买论文出论文等等。

现在有些第三方机构看中了中国出版论文的市场,出现了第三方代写。“本来你写完文章,直接跟出版社或者跟期刊投稿就可以了,现在专门有一个机构帮你运作、帮你发表。这就出现了非常严重的学术造假。” 熊丙奇说,实际上,这个现象主要是针对中国学者产生的。虽然很多人说强调论文是强调学术贡献,但其实很多机构根本就不看论文有什么样的学术贡献。比如这次国际期刊撤掉中国论文,在此之前没有哪家中国机构自己指出来这个论文是有问题的。这意味着学者只要告诉机构在哪个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机构就马上把它作为成果,而根本没有审查,“你说这是在乎学术研究,还是在乎表面的学术政绩,这不但不能遏制学术造假,还导致了学术造假”。

熊丙奇认为,针对此次撤稿事件,首先要严查学者造假,由学者所在机构进行严肃处理。“上一次中国学者几十篇论文被撤稿之后,同样没有任何学者所在机构启动调查、公开处理,就是一撤了之。” 熊丙奇说,可能这篇论文还会继续作为学者个人的成果。而机构根本没有去追究,或者是追究了,根本没有公开。

熊丙奇说,对于学术去行政化,我国出台的人才发展纲要、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等都已经明确,要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现代医院制度和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在这些机构中,要把学术委员会建成最高学术权力机构。而当前,如何处理撤稿事件中的学者,考验着推进学术去行政化改革的诚意。

针对破解学术造假之道,熊丙奇建议,应建立两个机制。第一,建立改革的机制,改革不能由行政部门主导改革,而应该由全国人大主导改革,或者是由公众参与的改革——比如老师和学生也参与到改革方案的制定。在全国范围由全国人大参与教育改革和学术改革方案的制定,要求教育部门和科研部门必须改革,必须放权,不放权追究责任。

第二,建立问责的机制,包括学术问责、司法问责。是学术的问题,由学术机构来调查,是司法的问题,纳入司法程序来调查,这样就能堵住学术不端或者学术造假。到现在为止,学术调查不启动,司法调查不启动,就是由行政部门来决定是否启动调查。根源还是学术的行政化,由此导致了没有办法真正做到对学术进行学术自治。

新闻链接:外国对待学术造假零容忍

美国:教授伪造实验数据获刑57月

2008年,爱荷华州立大学前助理生物医学教授韩东杓所在的研究小组发现兔子体内产生艾滋病病毒抗体,被学术界认为是重大成果,并因此获得美国卫生研究院1000万美元研究经费。2013年,兔子血清中所含抗体被证明是人类抗体。后调查确认韩东杓将人体免疫球蛋白G注入兔子血清伪造实验数据。

韩东杓(图片来源于网络)

结局:2013年韩东杓被校方辞退,同时被禁止在未来三年接收联邦基金资助。2014年6月,韩东杓因伪造研究数据、提交不实报告以获得政府资助等联邦多项重罪被起诉,最终获刑57月,罚款720万美元,并在出狱后接受3年管制。

日本:学术带头人造假被开除并退还经费

2014年1月,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简称“理化所”)学术带头人小保方晴子宣称发现类似干细胞的多能细胞(又称“万能细胞”、STAP细胞)。但三个月后,理化所认定小保方晴子在STAP细胞论文中有篡改、捏造等造假问题,属于学术不端行为。同时,在此过程中,小保方晴子还被发现博士论文存在造假的问题。

小保方晴子(图片来源于网络)

结局:2014年小保方晴子离职,博士学位被早稻田大学取消,导师笹井芳树不堪忍受舆论压力而在神户自杀身亡。2015年2月,理化所发布公告,对小保方晴子追加开除处理,并要求退还研究经费、人工费及验证试验费用。同时,相关领导竹市雅俊被问责、丹羽仁史被书面警告。

韩国:最高科学家造假被解除职务

2005年底,韩国“最高科学家”黄禹锡被举报干细胞研究造假,随后韩国首尔大学介入调查。2016年1月,首尔大学调查委员会公布最终调查结果,证实除了克隆狗外,黄禹锡其余科研成果均系造假。

黄禹锡(图片来源于网络)

结局:2006年被解除教授职务,并取消“最高科学家”称号。2009年一审被以侵吞研究经费和非法买卖卵子罪,判处有期徒刑2年,缓期3年执行。2014年二审被判处有期徒刑18个月、缓期2年执行。

如果你有新闻线索,欢迎爆料。邮箱:btimebaoliao@163.com

107篇论文引爆中国学术造假乱象 祸根竟是这个!

4月20日,世界学术出版巨头施普林格(Springer)发布的一则撤稿声明,再次把中国学术造假的问题推到聚光灯下。

107篇论文引爆中国学术造假乱象 祸根竟是这个!

(北京时间 记者潘琦 报道)

4年时间,107篇学术论文,125家中国研究机构。

4月20日,世界学术出版巨头施普林格(Springer)发布的一则撤稿声明,再次把中国学术造假的问题推到聚光灯下。107篇,刷新了正规学术期刊单次撤稿数量的新纪录。

据相关报道,此次撤稿缘于同行评审人伪造,在涉事作者所属机构名单中,还出现了山东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协和医院、中日友好医院等知名高校和医疗机构。

在一些专家看来,此次撤稿事件是目前中国学术体制所存在问题的一个综合反映,而这也是中国学术造假屡禁不止的一个根源所在。

最新进展:部分涉事作者道歉

4月21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发布消息称,就在施普林格发布撤稿声明的前两天,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王春法会见了施普林格大中华区总裁安诺杰,指出2015年撤稿事件发生后,施普林格没有采取积极有效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发生,存在机制不完善、把关不严格等问题,理应对此承担责任。

王春法希望施普林格能够尽快完善内控机制,加强对期刊的管理,把问题论文处理在发表之前,而不是发表后一撤了之,同时高度警惕以经济盈利为目的、与“第三方”机构有勾结的“掠夺性期刊”。

据了解,2015年连续撤稿事件发生后,中国科协就专门提出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的“五不”行为准则:不由第三方代写论文;不由第三方代投论文;不由第三方对论文内容进行修改;不提供虚假同行审稿人的信息;不违反论文署名规范。

施普林格细胞生物学及生物化学编辑总监彼得•巴特勒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此次撤稿不会导致该集团今后对中国科学家的投稿采用更为严格的流程。对于涉事作者是否会受到限制一事,他回应称,出版商的角色是在必要时纠正科学文献,撤稿的目的不是惩罚作者。今后投稿投给施普林格的期刊时,会依稿件本身的价值来判断是否选用。

同时,施普林格将继续投资开发评审人身份验证的先进系统,以防范类似情况的发生。据了解,施普林格未来对于评审人的身份验证会更加严格。比如,将要求评审人提供更多信息,如单位名称、以机构名结尾的电子邮件地址、ORCID/SCOPUS数据库身份号码、发表文章列表的链接等。

此外,为了检测剽窃及包括在稿件中的伦理声明,施普林格也将在改进后的新工作流程中纳入稿件筛查服务。

彼得•巴特勒还表示,目前他们联系了每篇文章的通讯作者,有些人表示了歉意,有些则提供了第三方机构为之提供帮助的情况。

此外,一些涉事作者也通过媒体发出了一些不同的声音。

一名此次被撤稿的医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由于在国外刊发论文需撰写英文论文,很多作者在完稿后都会请人润色语言和学术规范。而在论文润色结束后,该机构工作人员告诉自己,除了润色,还能够帮助联系同行评议人,缩短评议流程。

该涉事作者称,由于平时很忙,也不认识什么国外审稿人(《肿瘤生物学》要求须是国外审稿人),加上不熟悉投稿流程,正好有人提供这样的服务,就顺便购买了这项服务。

“科研和文章都是自己辛辛苦苦做的,没有假的。”涉事作者还告诉媒体,在此事件中,医生也是受害者。

北京时间记者在百度上搜索代发国外论文,仍然可以搜到大量广告链接或代发机构网站链接,这些机构即有本土公司,也有标明自己为国外公司旗下品牌的公司。

在宣传上,有的机构打出了“SCI(科学引文索引)论文投稿核心期刊快速发表99.9%录用”的口号。一家机构官网则这样介绍自己的团队优势:“绝大多数成员都担任SCI期刊审稿人,亦有多位编辑为SCI期刊编委成员,在SCI论文写作与发表以及临床科研、基础实验方面拥有非常丰富的经验以及独到的见解。”

记者随机联系的一家机构称,目前公司的业务只限于为作者提供翻译及润色服务,价格视作者要求从1000个单词500元到1000个单词1000元不等。

对于代发文章,该机构代表表示,文章能不能发还是要看文章的状况,他们会根据文章的状况做一些文字表达的修改,在文章现有基础上做完善。同时也会选择符合方向的期刊,或者收稿量比较大的期刊,来提高论文的命中率。

在提到审稿人时,该机构代表表示,目前国内有的公司利用推荐审稿人的制度钻空子,推荐假的审稿人。“目前仍然有一些期刊是可以邀请审稿人的,因为他们本身找审稿人不太好找。但我们不做,有些期刊即使说让我们推荐,我们也不会推荐。”

记者调查:国内学术造假比较普遍

北京时间记者梳理发现,近些年来,国内学术造假的新闻层出不穷,造假模式也可以说是花样百出。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长期关注学术造假问题,他告诉北京时间记者,学术造假的问题目前在国内比较普遍,他还总结了三种主要的类型:抄袭剽窃、虚假评审和技术造假。

一、抄袭剽窃:最为普遍手法不断升级

“抄袭剽窃是最主要的(方式)。”朱巍说,像复制粘贴、略微加工就把别人创意拿过来的情况在学术界有很多。

而北京时间记者通过梳理过去的报道发现,近些年来关于抄袭剽窃的报道可谓是前仆后继,其中更不乏一些“经典”案例。

2009年5月,“史上最牛硕士论文抄袭门”。相关报道显示,东北财经大学一篇名为《山东省feeep协调度研究》的硕士学位论文被确认为抄袭。而之所以被称为史上最牛,是因为该论文和被抄袭的另一篇论文《江苏省feeep协调度研究》,除了‘江苏’两字被替换成‘山东’,江苏的统计数据被换成山东的统计数据,论文的其他内容几乎完全一样。最终,该论文作者的硕士学位证书被收回。

2010年3月,“史上最牛连环抄袭门”。相关报道称,举报者通过比对认为,一篇发表与上个世纪90年代的《刮宫术后宫腔粘连185例分析》,十多年来遭遇了16个单位25人的6轮连环抄袭。“结果出现B抄袭了A,C又抄袭了B,D抄袭C,最终E不仅抄袭了C和D,同时,还把A列为参考文献的情况。”

史上最牛连环抄袭门抄袭路径图示。(图片来源于网络)

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抄袭剽窃也在与时俱进。据朱巍透露,目前已经出现了一些更高级的剽窃手段。朱巍向北京时间记者举例称,最近某法学核心期刊公开发表声明,将某高校知名教授的论文从期刊中撤回,理由为剽窃。

“而他这种剽窃是属于比较高级的剽窃。”朱巍说,该教授从德国人写的原版著作中截取两章进行翻译,并插入中国学者的角度,伪造成自己的文章进行发表,后来被人举报从而被发现。

在朱巍看来,过去靠复制粘贴进行剽窃的手法靠目前的技术手段很容易被打假,真正主要的问题是剽窃手法越来越高级。“剽窃别人的翻译成果、剽窃别人的思路、剽窃国外的中国网上没有的东西,这种剽窃就不好打假。”

二、虚假评审:国内靠关系国外靠造假

评审是学术领域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同样已经沦为学术造假的手段之一。

“小到硕士生、博士生论文评审,大到晋级教授、副教授,这种相关的评审体系都存在造假的可能。而且据我所知,比较普遍。”朱巍告诉北京时间记者,在一些地方学术评审已经变成了“关系评审”,用“看人不看论文”的方式来判断学术成果有没有价值,已经不是某个学校的个别现象。

2016年,有媒体报道了另一个版本的“史上最牛硕士论文抄袭门”,根据报道,东北师范大学2005届和2006届两名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在内容、结构、表述、致谢,甚至是文中错误都惊人地相似。最具戏剧性的是,两名学生不仅是同一专业,还是由同一位导师指导,但仍通过了评审。

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对抄袭做出的处理决定(图片来源于网络)

国内看关系,而在国外,则通过评审人造假的方式来完成虚假评审——导致此次撤稿事件的“同行评审”就彻底沦为造假环节。

据相关人士介绍,作者在将稿件投给期刊后,会送交同行评审人进行评审。评审人都是相关领域的专家,他们会从各方面对论文的科学严谨性进行评估并提供详细的评审报告。基于评审人的反馈意见和建议,编辑再决定是否论文可以接收发表。

由于允许作者建议同行评审人,学术造假者们便充分利用这一“漏洞”,一些论文作者甚至仅使用相关评审人的真实姓名而提供假冒的电子邮件地址,用偷梁换柱的方式,在评审人不知情的情况下,向期刊提供虚假的审稿意见。

据北京时间记者不完全统计,仅2015年,中国论文因同行评审问题被撤回数量就累计100多篇,而这些还仅仅是被媒体所披露的。

北京时间记者还注意到,涉事作者所在机构的名称在英国现代生物出版集团、斯普林格出版集团、荷兰爱思唯尔出版集团等几家出版机构发布的名单中反复出现。通过交叉对比发现,在涉事作者所属机构名单中,山东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总医院等至少17家机构的名称出现在两家出版机构的名单上,而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更是在三家出版机构的名单中同时上榜。

三、技术造假:逐渐成为主流的学术造假方式

据朱巍介绍,利用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进行学术造假,如今也越来越成为一种主流的学术造假方式。北京时间记者也梳理发现,通过技术手段进行学术造假也不乏报道。

2016年5月,云南大学在回应副校长论文因捏造数据而被撤稿时称:通过第三方专家组的介入调查,撤稿事件属实,第一作者承认篡改了图片,该名副校长在发现错误后“决定主动撤稿”。

不过,相比之下,2006年被轰动一时的汉芯造假事件,可以称得上是“最没技术的技术造假”。

2003年2月,时任上海交通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陈进宣布研发成功“汉芯一号”芯片,该芯片被专家组鉴定为“国内首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借助“汉芯一号”,陈进接连当选上海IT青年十大新锐等称号,并出任上海市硅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总经理,并获得过亿科研基金。直到3年后,才被举报者曝出,芯片系由美国芯片伪造,只是雇用民工将芯片原有标识用砂纸磨掉,加印自己的LOGO。

汉芯芯片资料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随着技术进步,如今技术层面的学术造假早已不限于利用PS软件修改图片这么简单。而在朱巍看来,技术进步对学术造假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比如利用爬虫技术,把别人的成果抓来汇编到自己的成果里面。看似是一个新的东西,但其实是没有价值的。现在新闻报道都已经可以用机器来自动生成,这些技术都有可能被用来学术造假。”朱巍说。

知乎上关于用爬虫抓取论参考文献的提问。(图片来源于网络)

专家观点:学术造假根源在学术行政化

围绕此次撤稿事件,北京时间记者采访了教育领域专家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熊丙奇指出,学术造假目前已经成为国内学术界各领域的一种普遍现象,其根源在于学术的行政化。

熊丙奇认为,现在国内学术造假是一个普遍现象,并且已经渗透到各种领域。以前可能更多集中在教师和科研机构人员群体,现在正在往下渗透。本科生、研究生论文造假这几年也屡屡出现。同时,学术造假也从国内跑到国外,比如国内代写论文现象现在蔓延到在国外请人代写论文。

整体来说,产生学术造假的机制其实是一样的,并不只有医学领域存在,其他领域也存在同样的问题。目前的学术评价体系实际上导致了学者极其的功利化。论文本来是评价学术水平的一个方面,但现在强调的是发表论文的数量、发表期刊的档次。因此就变成了去追求论文的发表,而不是去追求论文本身的价值。

谈到学术造假为什么会屡禁不止的问题时,熊丙奇说,原因就在于学术考核评价体系有问题。比如说,现在我们国家科研项目的立项就是行政主导。很多时候只要拿到一个课题,就已经功成名就了。这样拿到了课题之后,就不是去认真研究,而是就开始包装成果了,包括花钱去买书号发表图书、花钱去买论文出论文等等。

现在有些第三方机构看中了中国出版论文的市场,出现了第三方代写。“本来你写完文章,直接跟出版社或者跟期刊投稿就可以了,现在专门有一个机构帮你运作、帮你发表。这就出现了非常严重的学术造假。” 熊丙奇说,实际上,这个现象主要是针对中国学者产生的。虽然很多人说强调论文是强调学术贡献,但其实很多机构根本就不看论文有什么样的学术贡献。比如这次国际期刊撤掉中国论文,在此之前没有哪家中国机构自己指出来这个论文是有问题的。这意味着学者只要告诉机构在哪个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机构就马上把它作为成果,而根本没有审查,“你说这是在乎学术研究,还是在乎表面的学术政绩,这不但不能遏制学术造假,还导致了学术造假”。

熊丙奇认为,针对此次撤稿事件,首先要严查学者造假,由学者所在机构进行严肃处理。“上一次中国学者几十篇论文被撤稿之后,同样没有任何学者所在机构启动调查、公开处理,就是一撤了之。” 熊丙奇说,可能这篇论文还会继续作为学者个人的成果。而机构根本没有去追究,或者是追究了,根本没有公开。

熊丙奇说,对于学术去行政化,我国出台的人才发展纲要、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等都已经明确,要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现代医院制度和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在这些机构中,要把学术委员会建成最高学术权力机构。而当前,如何处理撤稿事件中的学者,考验着推进学术去行政化改革的诚意。

针对破解学术造假之道,熊丙奇建议,应建立两个机制。第一,建立改革的机制,改革不能由行政部门主导改革,而应该由全国人大主导改革,或者是由公众参与的改革——比如老师和学生也参与到改革方案的制定。在全国范围由全国人大参与教育改革和学术改革方案的制定,要求教育部门和科研部门必须改革,必须放权,不放权追究责任。

第二,建立问责的机制,包括学术问责、司法问责。是学术的问题,由学术机构来调查,是司法的问题,纳入司法程序来调查,这样就能堵住学术不端或者学术造假。到现在为止,学术调查不启动,司法调查不启动,就是由行政部门来决定是否启动调查。根源还是学术的行政化,由此导致了没有办法真正做到对学术进行学术自治。

新闻链接:外国对待学术造假零容忍

美国:教授伪造实验数据获刑57月

2008年,爱荷华州立大学前助理生物医学教授韩东杓所在的研究小组发现兔子体内产生艾滋病病毒抗体,被学术界认为是重大成果,并因此获得美国卫生研究院1000万美元研究经费。2013年,兔子血清中所含抗体被证明是人类抗体。后调查确认韩东杓将人体免疫球蛋白G注入兔子血清伪造实验数据。

韩东杓(图片来源于网络)

结局:2013年韩东杓被校方辞退,同时被禁止在未来三年接收联邦基金资助。2014年6月,韩东杓因伪造研究数据、提交不实报告以获得政府资助等联邦多项重罪被起诉,最终获刑57月,罚款720万美元,并在出狱后接受3年管制。

日本:学术带头人造假被开除并退还经费

2014年1月,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简称“理化所”)学术带头人小保方晴子宣称发现类似干细胞的多能细胞(又称“万能细胞”、STAP细胞)。但三个月后,理化所认定小保方晴子在STAP细胞论文中有篡改、捏造等造假问题,属于学术不端行为。同时,在此过程中,小保方晴子还被发现博士论文存在造假的问题。

小保方晴子(图片来源于网络)

结局:2014年小保方晴子离职,博士学位被早稻田大学取消,导师笹井芳树不堪忍受舆论压力而在神户自杀身亡。2015年2月,理化所发布公告,对小保方晴子追加开除处理,并要求退还研究经费、人工费及验证试验费用。同时,相关领导竹市雅俊被问责、丹羽仁史被书面警告。

韩国:最高科学家造假被解除职务

2005年底,韩国“最高科学家”黄禹锡被举报干细胞研究造假,随后韩国首尔大学介入调查。2016年1月,首尔大学调查委员会公布最终调查结果,证实除了克隆狗外,黄禹锡其余科研成果均系造假。

黄禹锡(图片来源于网络)

结局:2006年被解除教授职务,并取消“最高科学家”称号。2009年一审被以侵吞研究经费和非法买卖卵子罪,判处有期徒刑2年,缓期3年执行。2014年二审被判处有期徒刑18个月、缓期2年执行。

如果你有新闻线索,欢迎爆料。邮箱:btimebaoliao@163.com

北京时间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