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宜逛园:圆明园里的日常》新书发布_北京时间

《今日宜逛园:圆明园里的日常》新书发布

穿越时空的文化对话——《今日宜逛园:圆明园里的日常》新书发布会在京举行

《今日宜逛园:圆明园里的日常》新书发布

(记者 李莲)2025年4月20日上午,由圆明园管理处、北京农学院、中国林业出版社联合主办,北京市八一学校协办的《今日宜逛园:圆明园里的日常》新书发布会在圆明园海棠书院举行。活动以“园林·历史·未来”为主题,汇聚了园林史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出版界代表、海淀区相关部门同志、小学师生及媒体人士等近百人,共同见证这部融合学术深度与大众叙事的创新之作问世。

一部书,六重维度:解码圆明园的“立体史书”

圆明园是数千年悠久造园传统的集大成者,也是清代宫廷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今日宜逛园:圆明园里的日常》由北京农学院青年教师、风景园林学博士朱强在近16年的潜心积累下带领团队创作完成,该专著得到了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和北京农学院科技发展基金的共同资助。

全书以7万字、130张插图构建起了一座“纸上圆明园”,通过背景篇、居园篇、理政篇、豫游篇、经营篇和别园等六大篇章,以及“圆明园历史图轴”“圆明园的世界影响”“圆明园的皇家节令游赏”等六个专题,生动还原了这座皇家园林日常的“居园理政”活动与背后深刻的文化内涵。它通过“重返历史现场”的笔触,带领读者回忆圆明园里理政、燕寝、赏游、管理的日常,从园林风景中解读帝王与家人的温情、对自然的向往、对创作的热情、对文化的自信、对国家的忧患等诸多情感。

书中既引用御制诗文、清代内务府档案揭示园林空间与园林活动的关联,又借助《圆明园四十景图咏》等宫廷绘画、古今影像等视觉史料,解读帝王居游的诗意栖居与中西文化的碰撞融合。作者朱强在致辞中强调:“圆明园不仅是帝王的家园,更是一部承载治国理念、文化自信与生态智慧的‘立体史书’。”

书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130张精心编排的插图——原创平面图与分析图解释布局原理,9幅手绘插画复原了消逝已久的历史风貌,老照片与文献影印件见证历史细节,数据图表则揭示园林运维的经济逻辑。例如,通过展示乾隆时期圆明园入账与开支的账目明细,揭示了清代旧制下商业投资对于维护园林的重要作用,为历史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从研究到科普传播:圆明园迈入“4.0时代”

发布会上,朱强老师以“4.0时代”框架梳理了圆明园研究与科普传播的演进脉络:

学术研究1.0至4.0:从依赖想象的废墟时期(1.0)——基础保护与整体认知(2.0)——数字技术推动的直观呈现(3.0),到当下转向精细化研究与文化价值深度挖掘(4.0)。书中通过微观考据解析“后湖九州”景区的哲学隐喻,结合样式雷图档与空间复原解读隐藏于“正大光明”景区的“九五之比”,展现了新时代研究的纵深突破。

科普传播1.0至4.0:从民族创伤的符号化解读(1.0)——对文物与保护修复的高度关注(2.0)——数字技术重现历史场景(3.0),到当前强调价值阐释和公众参与(4.0)。朱强特别提到,当前的人工智能技术正在大幅降低科普门槛,为园林文化艺术的传播提供了无限可能:“文献智能分析工具为学者开辟了全新研究路径,以文生图、图生视频则可动态呈现圆明园历史风貌,并进一步演绎出文艺作品。”

青少年成为文化传承新力量:从“春游打卡”到“跨学科实践”

活动现场,北京市八一学校小学生表演的情景剧《四时天伦·圆明园里的家国温度》成为亮点。作为《今日宜逛园:圆明园里的日常》一书的小读者,小学生们通过四幕的角色扮演,生动演绎了圆明园中四组真实历史人物在四季中的家庭生活场景,包括父子交谈、为母祝寿、家庭团聚和后妃游园,唤起了在场观众的情感共鸣。小学生们度过了一个难忘而具有特别意义的世界读书日。

这一创意源自八一学校小学部近年来与北京农学院合作的三山五园跨学科校本课程项目——学生对海淀三山五园皇家园林开展模块化的学习与实践活动,打破课堂边界,以兴趣推动学习,从而深刻领悟到园林遗产所涵盖的多学科知识,锻炼了真实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能力。海淀区党建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市八一学校前党委书记牛震云表示:“我们希望通过实践,让青少年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创造’,真正成为文化遗产的守护者。”

多方协力:高校、出版社与社会共筑文化传承桥梁

长期以来,社会各界高度关心圆明园遗址的研究、保护与传承。在新时代文化强国的背景下,圆明园不再仅仅是我国遭受帝国主义欺凌的象征,它的深厚文化底蕴、广泛的国际影响将有望成为构建我国文化“软实力”强劲动力。

中国林业出版社总经理、党委副书记杨波在发言中表示,《圆明园里的日常》的出版“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重新认识圆明园的窗口。它既是对历史的致敬,也是对未来的启迪”。中国林业出版社将继续聚焦三山五园,深度挖掘历史文化内涵,推出更多面向大众的多元化文化产品。

北京农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段留生在致辞中指出,首都发展不仅需要科技与经济的支撑,更需要以文化来滋养城市灵魂。学校近年来将风景园林的历史文化研究与创新实践作为服务首都发展的重要抓手,《今日宜逛园:圆明园里的日常》正是最新力作。“北京农学院将持续为青年教师搭建平台,鼓励他们以学术研究回应时代命题,同时深入挖掘古典园林设计美学与生态智慧,将其转化为提升首都城乡人居环境品质的实践方案。”段留生强调。

圆明园管理处党组书记、主任邱文忠表示,《今日宜逛园:圆明园里的日常》是学术与科普属性兼备的一部力作,符合年轻人的阅读习惯,它以一种崭新的方式带领读者打开厚重的御园之门,去探究皇家园居生活的细节。“圆明园管理处将持续开放资源,不断通过丰富形式传播圆明园的优秀历史文化,支持广大学者与公众参与遗址保护。”

在自由交流环节,在场的多位专家、读者代表开展了热烈的讨论与交流。

以今日之眼观照历史,以未来之心守护文明

发布会尾声,与会嘉宾共同为新书揭幕并合影留念。著名风景园林学家孟兆祯先生“综合效益化诗篇,生生不息德为先”的一语名言被多次引用,成为整场活动的精神注脚。正如朱强老师所言:“圆明园已历300余年风雨,它的故事远未终结。期待这本书能成为一扇窗,让更多人看见辉煌、深思劫难,更从中找到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密码。”

《今日宜逛园:圆明园里的日常》新书发布

穿越时空的文化对话——《今日宜逛园:圆明园里的日常》新书发布会在京举行

《今日宜逛园:圆明园里的日常》新书发布

(记者 李莲)2025年4月20日上午,由圆明园管理处、北京农学院、中国林业出版社联合主办,北京市八一学校协办的《今日宜逛园:圆明园里的日常》新书发布会在圆明园海棠书院举行。活动以“园林·历史·未来”为主题,汇聚了园林史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出版界代表、海淀区相关部门同志、小学师生及媒体人士等近百人,共同见证这部融合学术深度与大众叙事的创新之作问世。

一部书,六重维度:解码圆明园的“立体史书”

圆明园是数千年悠久造园传统的集大成者,也是清代宫廷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今日宜逛园:圆明园里的日常》由北京农学院青年教师、风景园林学博士朱强在近16年的潜心积累下带领团队创作完成,该专著得到了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和北京农学院科技发展基金的共同资助。

全书以7万字、130张插图构建起了一座“纸上圆明园”,通过背景篇、居园篇、理政篇、豫游篇、经营篇和别园等六大篇章,以及“圆明园历史图轴”“圆明园的世界影响”“圆明园的皇家节令游赏”等六个专题,生动还原了这座皇家园林日常的“居园理政”活动与背后深刻的文化内涵。它通过“重返历史现场”的笔触,带领读者回忆圆明园里理政、燕寝、赏游、管理的日常,从园林风景中解读帝王与家人的温情、对自然的向往、对创作的热情、对文化的自信、对国家的忧患等诸多情感。

书中既引用御制诗文、清代内务府档案揭示园林空间与园林活动的关联,又借助《圆明园四十景图咏》等宫廷绘画、古今影像等视觉史料,解读帝王居游的诗意栖居与中西文化的碰撞融合。作者朱强在致辞中强调:“圆明园不仅是帝王的家园,更是一部承载治国理念、文化自信与生态智慧的‘立体史书’。”

书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130张精心编排的插图——原创平面图与分析图解释布局原理,9幅手绘插画复原了消逝已久的历史风貌,老照片与文献影印件见证历史细节,数据图表则揭示园林运维的经济逻辑。例如,通过展示乾隆时期圆明园入账与开支的账目明细,揭示了清代旧制下商业投资对于维护园林的重要作用,为历史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从研究到科普传播:圆明园迈入“4.0时代”

发布会上,朱强老师以“4.0时代”框架梳理了圆明园研究与科普传播的演进脉络:

学术研究1.0至4.0:从依赖想象的废墟时期(1.0)——基础保护与整体认知(2.0)——数字技术推动的直观呈现(3.0),到当下转向精细化研究与文化价值深度挖掘(4.0)。书中通过微观考据解析“后湖九州”景区的哲学隐喻,结合样式雷图档与空间复原解读隐藏于“正大光明”景区的“九五之比”,展现了新时代研究的纵深突破。

科普传播1.0至4.0:从民族创伤的符号化解读(1.0)——对文物与保护修复的高度关注(2.0)——数字技术重现历史场景(3.0),到当前强调价值阐释和公众参与(4.0)。朱强特别提到,当前的人工智能技术正在大幅降低科普门槛,为园林文化艺术的传播提供了无限可能:“文献智能分析工具为学者开辟了全新研究路径,以文生图、图生视频则可动态呈现圆明园历史风貌,并进一步演绎出文艺作品。”

青少年成为文化传承新力量:从“春游打卡”到“跨学科实践”

活动现场,北京市八一学校小学生表演的情景剧《四时天伦·圆明园里的家国温度》成为亮点。作为《今日宜逛园:圆明园里的日常》一书的小读者,小学生们通过四幕的角色扮演,生动演绎了圆明园中四组真实历史人物在四季中的家庭生活场景,包括父子交谈、为母祝寿、家庭团聚和后妃游园,唤起了在场观众的情感共鸣。小学生们度过了一个难忘而具有特别意义的世界读书日。

这一创意源自八一学校小学部近年来与北京农学院合作的三山五园跨学科校本课程项目——学生对海淀三山五园皇家园林开展模块化的学习与实践活动,打破课堂边界,以兴趣推动学习,从而深刻领悟到园林遗产所涵盖的多学科知识,锻炼了真实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能力。海淀区党建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市八一学校前党委书记牛震云表示:“我们希望通过实践,让青少年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创造’,真正成为文化遗产的守护者。”

多方协力:高校、出版社与社会共筑文化传承桥梁

长期以来,社会各界高度关心圆明园遗址的研究、保护与传承。在新时代文化强国的背景下,圆明园不再仅仅是我国遭受帝国主义欺凌的象征,它的深厚文化底蕴、广泛的国际影响将有望成为构建我国文化“软实力”强劲动力。

中国林业出版社总经理、党委副书记杨波在发言中表示,《圆明园里的日常》的出版“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重新认识圆明园的窗口。它既是对历史的致敬,也是对未来的启迪”。中国林业出版社将继续聚焦三山五园,深度挖掘历史文化内涵,推出更多面向大众的多元化文化产品。

北京农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段留生在致辞中指出,首都发展不仅需要科技与经济的支撑,更需要以文化来滋养城市灵魂。学校近年来将风景园林的历史文化研究与创新实践作为服务首都发展的重要抓手,《今日宜逛园:圆明园里的日常》正是最新力作。“北京农学院将持续为青年教师搭建平台,鼓励他们以学术研究回应时代命题,同时深入挖掘古典园林设计美学与生态智慧,将其转化为提升首都城乡人居环境品质的实践方案。”段留生强调。

圆明园管理处党组书记、主任邱文忠表示,《今日宜逛园:圆明园里的日常》是学术与科普属性兼备的一部力作,符合年轻人的阅读习惯,它以一种崭新的方式带领读者打开厚重的御园之门,去探究皇家园居生活的细节。“圆明园管理处将持续开放资源,不断通过丰富形式传播圆明园的优秀历史文化,支持广大学者与公众参与遗址保护。”

在自由交流环节,在场的多位专家、读者代表开展了热烈的讨论与交流。

以今日之眼观照历史,以未来之心守护文明

发布会尾声,与会嘉宾共同为新书揭幕并合影留念。著名风景园林学家孟兆祯先生“综合效益化诗篇,生生不息德为先”的一语名言被多次引用,成为整场活动的精神注脚。正如朱强老师所言:“圆明园已历300余年风雨,它的故事远未终结。期待这本书能成为一扇窗,让更多人看见辉煌、深思劫难,更从中找到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密码。”

北京时间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