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又有冰雹!北京冰雹、雷雨、大风为何总是“组团”来?冰雹为何总在夜间来?
今天上午,北京三警齐发,同时发布雷电橙色预警、大风黄色预警、冰雹黄色预警。
北京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李桑介绍,据最新气象资料研判,16日15时至23时本市自西向东有强对流天气。
预计15时前后山区分散对流开始发展,傍晚前后影响城区,将出现8至10级雷暴大风,伴有分散冰雹天气;雨量分布不均,局地短时雨强较大,最大小时雨强20~40毫米/小时。受冷空气影响,16日半夜至17日傍晚本市大部分地区有4、5级偏北风,阵风8、9级。
就在5月13日几乎同一时段,北京刚经历了一场强对流天气,也是雷阵雨+短时大风+冰雹的配置。时隔两天,强对流天气再来。
北京冰雹、雷雨、大风为何总是“组团”来?
冰雹为何总在夜间来?
明明白天晴空万里,傍晚至夜间就开始有雷雨、冰雹。为何冰雹、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总是“组团”来?为何冰雹总在晚上来?
据气象部门介绍,在春夏季节,冷涡系统是影响北京地区天气的重要因素之一。冷涡配合大气中的水汽输送,在不稳定大气层结条件下,容易形成逆时针旋转的螺旋雨带。雨带内强烈发展的对流风暴会给北京地区带来短时强降水、冰雹、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
同时,作为北京地区从春季向夏季过渡的季节交替阶段,每年5月至6月也是冰雹相对多发期。此时,下垫面逐渐回暖,但高空仍受冷空气影响,“上冷下热”的天气条件非常有利于冰雹的形成。
这种不稳定层结使得空气容易形成强烈的对流活动,从而为冰雹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此外,随着气温的升高和湿度的增加,大气中的水汽含量也逐渐增多,进一步增加了冰雹形成的可能性。
13日夜间,北京城区多地出现了较强烈的冰雹天气过程,晚上突然出现的冰雹让人措手不及。
为何冰雹总在晚上来?白天,太阳辐射强烈,地面受热后空气上升,形成强烈的上升气流。如果高空存在冷空气层,这种“上冷下热”的剧烈对流就会为冰雹的形成创造条件。白天较高的气温为冰雹提供了热力驱动的上升气流,而高空冷空气与湿热气流的碰撞就形成了冰雹。
到了夜间,随着地面辐射冷却作用增强,近地面空气温度逐渐降低,但是高空中的冷空气层仍然存在,并且与近地面的湿热空气形成强烈的对流。这种对流活动使得云层内的水滴和小颗粒物被反复抛起和冲击,不断增长并最终形成冰雹。
避险行为
不得过度妨碍他人通行
5月13日晚,北京突降冰雹,有司机行驶至立交桥下时停车躲冰雹,造成后车拥堵。对于这种避险方式,在接受北京日报记者采访时,相关法律人士均表示,避险行为不得过度妨碍他人通行权或公共道路畅通,因避险不当造成损害的要承担责任。(此前报道:昨夜,北京有车辆在桥下躲冰雹致拥堵!这样避险合法吗?律师解读)

社交媒体截图
冰雹天气
驾驶员如何科学避险?
开车遭遇冰雹,如何科学避险?首都机场公安局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分局交警支队民警彭箭建议车主可采取以下措施来保障自身安全和减少车辆损伤:
遇到冰雹时应立即降低车速,并开启双闪和示廓灯,以较低的速度行驶,这样能在突发状况时更好地控制车辆,同时也能减少冰雹对车辆的冲击力。
尽快寻找安全地点躲避,室内停车场或者有遮蔽物的适合停车的区域都是最好的选择。切记不要将车停在树下,以防树枝掉落或者树木弯折损坏车辆。
如果没有合适的躲避场所,可将车的重要部位如发动机舱、驾驶室等,尽量朝向冰雹来袭的反方向,以减少冰雹对关键部位的直接撞击。在室外空间停车时,下冰雹期间暂时不要下车,因为冰雹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伤害,车内则相对安全。驾乘人员可尽量移到后排座位,并寻找车衣、坐垫等具备缓冲效果的物品遮挡前后风挡玻璃进行保护。
冰雹过后,要仔细检查车辆的外观、玻璃、轮胎等部位是否有损坏。如有损伤,应及时联系保险公司进行理赔,并到专业的维修店进行维修。
这份避险大礼包请查收↓↓
·
·


与人方便与己方便
大家都要注意安全!
小布温馨提示:雷雨大风和冰雹天气对周五晚高峰交通有不利影响,外出请注意防雷避雨、防风防雹和行车安全。
强对流发生时段,请尽量减少户外活动,车辆停放至安全区域,妥善收置室外物品,关闭好门窗并注意用电安全。
风力较大时,室外避免在高大建筑物、广告牌、临时搭建物或大树的下方停留。
无论是冰雹突袭,极端天气,还是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天,无论是开车,步行,还是乘地铁公交,每个人心中都装着别人,路就会更宽。
守望相助是我们这个民族的美德,我们每个人都共同遵守社会公德,才能最大程度地保障每个人的安全与便利,与人方便,与己方便。
大家一定注意安全!
没带伞的朋友们
记得提前准备!
不小心路遇大雨的朋友们
请尽快找地方躲雨!
在车里的朋友们
咱们想想后面的朋友
保证车道始终畅通!
希望大家都
早点平安到家!
来源:北京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