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着八路军总部参谋处绘制的《百团大战战役部署略图》。这张珍贵的军用地图为纸质手绘,呈竖版,约三尺见方,图中正上方题写“百团大战战役部署略图”。纵观全图,各处地名和各类交通线路等标注清晰,代表敌我兵力部署的符号绘制详细,如何部署作战可谓一目了然。

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着八路军总部参谋处绘制的《百团大战战役部署略图》。这张珍贵的军用地图为纸质手绘,呈竖版,约三尺见方,图中正上方题写“百团大战战役部署略图”。纵观全图,各处地名和各类交通线路等标注清晰,代表敌我兵力部署的符号绘制详细,如何部署作战可谓一目了然。
今天丹丹和大家一起瞻仰文物,透过战役部署略图,重温抗日将领运筹帷幄、决胜沙场立下的不朽功勋。
文物展示

《百团大战战役部署略图》
1939年12月,山西武乡县八路军总部收到晋中军区发来的一份绝密电报:“敌最近修路的目的同过去不同,一是以深沟高垒连接碉堡;二是汽车路的联络向外连筑,敌汽车在路上不断运动,阻挡我军出入其圈内。”这正是侵华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多田骏策划的“囚笼政策”,即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然后以封锁沟、封锁墙为辅助,构成网状的“囚笼”,妄图把抗日根据地与其他地区之间隔离开来。
经过缜密研究和精心筹划,1940年7月22日清晨,一封标注“十万火急”字样的绝密电报,由八路军总部发往敌后的各师指挥部,同时发往延安中央军委。这是由朱德、彭德怀、左权三人共同签发的《关于破击正太路战役的预备命令》(以下简称《命令》)。《命令》指出,此次战役以不少于二十二个团的兵力,彻底破坏正太线若干要隘、消灭部分敌人,同时破袭其他铁道线,以配合正太路战役之成功。正太线铁路及沿线是沟通山西、河北两省的交通大动脉。日军利用它,一方面把煤源源不断地往外运,另一方面它也是实施‘囚笼政策’的一个支点。

《关于破击正太路战役的预备命令》
“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铁路这个“柱”垮掉了,所谓“囚笼”就有可能垮掉。《百团大战战役部署略图》清晰描绘了战役第一阶段正太铁路沿线的八路军作战部署态势,并以颜色为区分——即红色表示日军,蓝色表示八路军,再辅之一套代表军队信息的英文符号作为标注,明确展示出敌我两军的兵力部署情况。一份完整的作战计划围绕着正太铁路铺展开来。
八路军负责战斗和掩护,游击队和民兵炸铁路、破桥梁、挖路障、剪电线……一时间,爆破声、枪炮声此起彼伏。八路军抗战老兵曾回忆说:“我们的任务是破坏敌人的通讯联络,把敌人的电线给切断。每天晚上出去切一段,一段的任务是15里,分两个组,同时切断。”
面对中国军民的破袭战,日军猝不及防,仓皇应战,顾此失彼,损失惨重。经过二十多天的战争,八路军攻占了诸多据点和车站,攻克了天险娘子关,破坏了日军占据的华北重要燃料基地井陉煤矿,并截断正太铁路一个多月。
百团大战第一阶段大破袭阶段结束,破坏日军铁路四百七十公里,公路一千五百公里,桥梁、隧道、车站二百五十八处,参战部队番号有一百零五个团。彭德怀接到这一汇报后兴奋地说:不管是一百零几个团,我们就叫“百团大战”!《新华日报(华北版)》发布的第一份捷报《华北交通线攻击战序幕揭开,八路军百团精锐同时参战》,也第一次提到‘百团’二字。从此,这个响亮的名字在军民中传播开来。
随后,八路军与日军展开了更加激烈的战斗,先后进行了攻占日军据点的第二阶段战役、反击日军大规模报复“扫荡”的第三阶段战役。
1940年8月20日至12月初,敌后军民紧密配合,共作战1824次,毙伤日、伪军2.5万余人;拔除据点2900多个,破坏铁路470余公里、公路1500余公里。八路军也付出了伤亡1.7万余人的代价。1941年1月24日,历时5个月的百团大战以粉碎了日军对华北地区的“扫荡”而宣告胜利结束。
百团大战给日军的“囚笼政策”以沉重打击,钳制了日军大量兵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同时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又在抗日局面比较低沉时振奋了全国民心。这次战役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华北敌后抗日军民齐心协力、前仆后继,同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来源:央广网、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