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热土,每一抔都有温度;凡人故事,每一段都藏甘苦。
编者按
华夏热土,每一抔都有温度;凡人故事,每一段都藏甘苦。【中国梦365个故事】短片,深入到许多不为大家熟知的行业,采集到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用365个故事,讲述365个中国梦。让我们通过这些动人的故事共同致敬那些撼动人心的精神力量。
田野里的“传灯人”
初见孙庆忠教授时,他正俯身观察王金庄梯田的20公分薄土层,指尖摩挲着石缝里倔强的麦苗。这位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的教授,常年身着藏青布衫,身形清瘦却目光如炬。自2005年带领学生踏入北京妙峰山开展庙会研究起,他便像候鸟般迁徙于乡土中国的褶皱之间,用双脚丈量着农耕文明的温度与裂痕。

“越是濒临困境之时,才会发现古老的信仰体系存活着,它一刻都没离开过我们的生活呀!。”二十载田野深耕,让他比任何人都清楚:那些被城市化浪潮冲散的村落记忆,不仅是石堰梯田的垒砌技艺,更是贯穿农耕民族血脉的生存哲学。在涉县梯田畔,他常与老农同坐田埂,将村民口中的“生活常识”转化为破解生态危机的密码——比如如何在薄土中保住水分,又比如古枣园里千年不衰的共生智慧。

寻找光
“乡村需要的不是标本式的保护,而是唤醒人心的力量。”在孙庆忠的学术图谱中,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始终与“人”紧密交织。他带着学生扎根河北涉县,见证农民自发丈量出全村27291块梯田的壮举;又在云南红河哈尼梯田,记录下老祭司吟唱的稻作古调。这些行动背后,是他对“离土”与“留守”双重困境的回应——当年轻人流向城市,谁来接续祖辈的农耕智慧?
他的课堂常常搬进田间:学生们跟着他学习用锄头丈量土地,用方言解读乡约。这种“并轨式”教学,让学术不再囿于书斋,而是化作重建乡土精神根系的火种。正如他在内蒙古敖汉旱作系统调研时所言:“每一粒种子都是祖先留给未来的信物,我们得教会年轻人读懂这些密码。”

做乡土中国的“医师”
孙庆忠常坐在王金庄的田埂上,听老农讲述“冬修梯田、春播谷粟”的生存哲学。他将这些朴素智慧提炼成破解现代农业困局的良方:在《石街邻里》文化志中,12个章节全景式呈现石堰梯田社会的肌理——既有2768公顷梯田的物质遗产,更有信仰系统与农耕伦理。这种“农民口述+学者阐释”的双轨研究范式,使涉县案例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范本。

暮色中的王金庄梯田,孙庆忠轻抚石堰上斑驳的凿痕,如同触碰三十代农人的掌纹。七年的深耕让这片土地从“即将消失的风景”转变为活态文明载体:农民自发组建的梯田保护协会,将27291块梯田转化为露天博物馆;老农向青年传授的“看天种地”经验,延续着八百年的农耕周期。“每代人都该在梯田上刻下新印记。这位被学生称为“乡土传灯人”的教授,始终相信最深沉的力量藏在土地深处:“当农民懂得用自己的眼睛重新凝视家乡时,乡村振兴才真正拥有了灵魂。”
来源:“BRTV 中国梦365个故事”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