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热土,每一抔都有温度;凡人故事,每一段都藏甘苦。
编者按
华夏热土,每一抔都有温度;凡人故事,每一段都藏甘苦。【中国梦365个故事】短片,深入到许多不为大家熟知的行业,采集到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用365个故事,讲述365个中国梦。让我们通过这些动人的故事共同致敬那些撼动人心的精神力量。
◆病房里的年轻夫妇
这是一个在30岁遭遇车祸导致四肢瘫痪的年轻人,妻子陪着他到北京求治,不得已把四岁的孩子留在老家。
我见到他时他正坐在桌前,在医生和工程师的指导下通过意念控制眼前的机械手。只见机械手端起水壶,精准地将水倒进玻璃杯,随后又将水杯送到他的面前,成功喂他喝下一口水。
罗敏敏说,脑机接口不仅能帮助他吃饭喝水,未来还可能帮他使用网络媒介、建立社交,并可通过意念操纵外骨骼,让他重新站立起来。而这个“未来”其实并不遥远,这些正是“北脑一号”团队正在攻坚的课题。
这位年轻的患者和她的妻子都不太健谈,但他们的平静、友善和在巨大变故面前表现出的积极乐观,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一面之缘,愿这个坚强的家庭未来安好。

◆“忘情水”不是传说
“北脑一号”的科研带头人就是我此行的采访主角——脑神经学家罗敏敏。他给我讲了另一位患者的故事。
这个年轻人因为脑出血而导致极端的疼痛,曾为此痛不欲生。科研团队通过对负责疼痛中枢的脑区进行抑制,从而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痛苦,重新给了他活下去的勇气。
让我非常诧异的是罗教授告诉我的另一个信息,他说:“负责疼痛的中枢脑区同时也承担着对情感疼痛的感知,因此研究人员会定期监测患者的情感状况,观察他是否出现情感冷漠、缺乏同情心的情况。”欣慰的是,这样的情况并没有出现。当然,一切医疗干预过程都是在伦理委员会的严格监管下进行的。
罗教授的话让我猛一激灵,我生怕自己误解了他的意思。我问:“这么说来,所谓忘情水真的可以实现了?”他回答:“理论上是可以的。”
看到我的惊恐,罗教授显得很平静,他说,没有人能阻止科技的步伐,我们能做的是通过理性划定的红线来规范技术的使用,而不是阻挡探索的进程。
他坚定的语气让我想起我曾经采访过的一位人工智能专家。面对争议和质疑,他们都呈现出一种心无旁骛的执拗,我猜想这种执拗或许正是科学精神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科学的浪漫与务实
记得有一年,在群山环绕的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一位老科学家用别样的语气对我说:“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从没停止过对宇宙的好奇、遐想和探索,这是一种无法抑制的本能。”他说这话时的眼神,好像早已不在现实之中。
多年后,我在罗敏敏的话里听到了同样的语气。他说:“人的大脑有860亿个神经细胞,你听脑细胞的脉冲,嘣嘣嘣!直到今天,当我看到脉冲的发放还是会觉得非常兴奋,忍不住在想,这些细胞到底在干啥?”
后来,我拿到了他所描绘的脑细胞神经元三维成像动图,韵律有趣,绚烂无比。就像科学家的浪漫一般,极富魅力。

罗敏敏还不止一次地对我说到她的母亲——
“我出生在一个乡村,我家是村里最贫穷的一户人家。可我们家却非常幸福和睦。虽然你很穷,但是你感觉到这个世界是充满了爱。”
“我妈妈超级乐观,在她眼里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以克服的。”
或许在爱里长大的孩子天生内心富足,所以罗敏敏顺理成章地读书、毕业、出国求学、从事科研,一路顺畅,对自己的人生和职业并没有过多的思考。直到有一天母亲问他:“你研究的这个有什么用?能治病吗?”当回答“不能治病”的时候,他被一种感觉击中,他说——“我想做一点有用的事。”
此后,他从基础研究走向应用,探索脑科学与临床医学、生物医药的碰撞,并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当第一次看到患者被治愈时,他说,“我忍不住就流了眼泪”。

◆37℃,正是科学的温度
对于养育自己的乡村,罗敏敏毫不讳谈,并且充满感念。他说,或许正是因为从小贫穷,因此才会更加务实,而富足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或许更爱阳春白雪。
这话让我不太能以为然。浪漫与务实,难道不能并存么?与生俱来的探索欲,和对现实疾苦的关怀悲悯,不都是人性的光芒么?而科学,我更愿将它理解为对人性光芒的折射。

在今年的中关村论坛开幕前,我曾为开幕式写过这样一段话——
科技是人类好奇的本能,它引领我们追问未知的边界。
科技是人类执着的品性,它驱动我们探索的步履不停。
科技是人类恋家的情感,它护佑我们营造温馨的家园。
科技是人类对自身的关爱,它帮助我们创造更美的生活。
其实,对于科技的迅猛,我曾经心怀恐惧,常常担心人工智能会把机器变成人,而脑机接口又会把人变成机器,害怕人类被技术引向歧途。而今天,人工智能已经有血有肉地加入了你我的生活,帮助完成工作,参与生活细节,甚至提供陪伴与慰藉。此时我想起了这样一句话——“AI不应是工具,而是你我身体与思想的延伸。”
当然,体温最好维持在37℃不变。
来源:“BRTV 中国梦365个故事”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