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不仅是重要的环境工程、民生工程,更是文明工程。
最近几天,经常可以在媒体上看到一些关于北京市开展垃圾分类的报道,主要说的是在今年9月底前要率先在全市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一些企业实施垃圾强制分类,并通过这种引领示范效应,带动全市逐渐培育一种垃圾分类的良好氛围。
看到这则消息后,给我印象最深的倒不是垃圾分类这个关键词,毕竟,在过去几年来,随着政府部门的推进以及媒体的宣传,有关垃圾分类的概念其实在民众的心中早已经不陌生了,反倒是强制这两个字,让我有了不一样的感受。要知道,尽管北京的垃圾分类工作已经持续了好多年,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更多的侧重引导和鼓励公众参与,并没有体现出强制的色彩。而这次,明确提出了时间节点,并要求在全市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一些企业进行落实,既反映出了北京对于垃圾分类工作管理理念的变化,也释放了下一步强化垃圾分类进入实操化的强烈信号。
其实,对于城市生活垃圾进行强制分类,也并非北京所独有的做法,从今年4月底国家发改委、住建部联合发布的《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来看,就已经提出了两项重要任务,一是在全国46个城市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二是到2020年底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35%以上。从北京今年以来的一系列坚定而务实的做法来看,既是对国家相关要求的积极落实,更是为了深入推动北京垃圾分类长效治理工作,为首都的城市环境和生态文明打好基础。
在我看来,垃圾分类不仅是重要的环境工程、民生工程,更是文明工程。此前之所以收获甚微,固然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比如政府配套设备不健全,垃圾分类处理能力不足,以及公众参与热情不高,等等,但不容忽视的一点就是在力度上过于柔性,很难达到理想的预期。而这次,从国家《方案》释放的信号来看,就是要对推进垃圾分类动真格了,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完全靠自觉,需要借助一定的强制性,在易于操作,便于监督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公共场所进行垃圾强制分类,使其真正发挥出良好的示范效果。
从这个意义而言,率先在一些特定行业实施垃圾强制分类,既是城市垃圾治理工作的又一次跨越,也是全面提升社会文明水平的又一次契机。我也相信,在这种良好风尚的引领下,越来越多的人会通过言传身教、耳濡目染和相互监督,感受到垃圾分类这项工作的迫切性和必要性,进而激发出每个人参与垃圾分类的热情,久而久之,这种好习惯自然就会被带回到大家所生活的社区,我们之前所顾忌的居民区生活垃圾分类的现实难题,可能也就迎刃而解了。
(文/孙祥)
图片来源于网络,欢迎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