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来这里偶遇“清朝王爷”——解密云居寺与清代皇室的不解之缘_北京时间

快来这里偶遇“清朝王爷”——解密云居寺与清代皇室的不解之缘

大雪节气,在《甄嬛传》中饰演果郡王的演员李东学到访云居寺,因对果郡王这一角色的出色塑造,深受观众喜爱,也因在剧中饮下毒酒,令很多人许久不能释怀。这不,今天在云居寺就偶遇了“果郡王允礼”,那就一起跟随着他的脚步穿越云居古今“寻亲”,看看清代皇室与云居寺的不解之缘。

快来这里偶遇“清朝王爷”——解密云居寺与清代皇室的不解之缘

大雪节气,在《甄嬛传》中饰演果郡王的演员李东学到访云居寺,因对果郡王这一角色的出色塑造,深受观众喜爱,也因在剧中饮下毒酒,令很多人许久不能释怀。这不,今天在云居寺就偶遇了“果郡王允礼”,那就一起跟随着他的脚步穿越云居古今“寻亲”,看看清代皇室与云居寺的不解之缘。

云居寺以藏有规模巨大、历史悠久的石刻佛教大藏经——“房山石经”著称于世,蕴含着浓厚的文化内涵,吸引了众多游客。云居寺的修建得到历代皇家的支持,隋炀帝皇后肖氏、唐玄宗之妹金仙公主、辽代圣宗、兴宗、道宗等几位皇帝,都对云居寺的刻经事业给予了资助。明洪武、永乐、正统年间,皇室还多次协助修复云居寺。清朝各帝及皇族亲贵,以题诗、赐匾、赐地等方式表达对云居寺的重视与关注,身临其境,留连云居山水,感云居圣地之美,咏山颂水的优美诗赋千古流传。

(一)清初皇帝与云居寺

顺治皇帝崇佛礼僧,为清代诸帝崇佛开领风气之先,入关稳定后,在京城兴建永安寺、德寿寺等佛教寺院。据《皇京重建大佛寺碑铭》记载,清代云居寺文殊菩萨殿殿外悬有顺治皇帝题“别有洞天”匾额,应是其亲临云居寺所题。

康熙皇帝沿顺治崇佛之习,对于北京的佛寺也给予关注。康熙十一年(1672), “云居寺重开山第一代”住持溟波大师开始对云居寺全面修复,西域寺、东域寺、梦堂庵、云居寺双塔、戒坛及石经山藏经洞、曝经台一应建筑或翻新、或修补、或重建,并遵云居寺刻经故事,刻造《金刚经》《药王经》经碑两通。

据《范阳郡白带山云居寺溟波和尚碑记》记载,溟波大师曾受“老四王爷”之请传授幽冥戒,并结缘皇帝。碑记中并未提及此位皇帝是谁,但从立碑时间“康熙三十七年”来看,只可能是顺治或者康熙。

溟波之后,住持圆通在朝廷的支持下,继承乃师遗志,至康熙三十七年(1698)将云居寺重修工程告竣。圆通的弟子了尘又“移大悲坛,建藏经殿、比丘坛、客堂、回廊及后层殿刹”。溟波、圆通、了尘三人所处的正是康乾盛世,也是清代云居寺蒸蒸日上的时候, 后世将清朝前三代重开山祖师并称云居寺“三公”。

三公塔 立于北塔北侧

(二)乾隆、嘉庆、道光皇帝为云居寺的题诗与题匾

雍正皇帝埋入易县西陵之后,皇室与云居寺的关系更加密切。出于祭祖期间皇帝休息和驻跸的需要,乾隆年间分别在北京与西陵之间修建了四处谒陵行宫,即房山黄辛庄行宫、半壁店行宫、涞水秋澜行宫、梁各庄行宫。按此出行路线,云居寺就成为北京到清西陵的必经之地。乾隆、嘉庆、道光均在祭祖期间到访过云居寺。

乾隆十八年(1753),乾隆皇帝在去西陵的途中行至云居寺,留下许多墨宝,作有《云居寺二十韵》《西域寺》《香树林》《石经洞》等诗。此外,乾隆喜好书法,所到之处常常御笔题咏。云居寺中路主要大殿的匾额楹联多为乾隆所题,石经山上“见春亭”也为乾隆赐名。

乾隆为云居寺所题匾额楹联(据蒲意雅《记石经山西域寺》文中记载)

清·乾隆帝弘历诗《游云居寺即景杂咏》八首

其一 香树林

拈花微笑那传心,般涅槃成离古今。

可惜阇黎多附会,未知大地是香林。

其二 概云轩

云居已据胜,概云最佳致。

疏轩纳远望,跻陟得清寄。

流憩倚文榻,属咏托遐思。

籁声泛金石,塔影落空翠。

分付舍利光,记予乃初至。

其三 石井

竹树葱翠间,峰腰滃玉乳。

山灵泉必灵,名言传自古。

抱珠守苍龙,云气时吞吐。

流为功德水,香积悦法侣。

何当合肤寸,遍作春郊雨。

其四 石经洞

预虑昌黎论,先为二酉藏。

义都兼半满,世已阅隋唐。

扃钥真称固,法轮岂系常。

拟方杜元凯,犹觉欠周防。

其五 崖 舫

空阁凌飞崖,虚舟意弥在。

英英忽满谷,依稀泛云海。

其六 声轮洞

绝峭忽亩平,牝洞依阳巘。

何年耆阇窟,中閟三车典。

空色难为方,喧寂信皆善。

大士坐如如,万劫法轮转。

随喜欣始遇,于斯会不浅。

其七 见春亭

抟壁思少徐,孤亭恰逄此。

骋望无端倪,栖神冥议拟。

春从何方来,踪迹无可指。

忽见桃始华,辄以名亭子。

其八 曝经台

土门通细径,绝顶凭陵高。

石经藏洞底,将曝毋乃劳。

天龙不禁笑,安名惯尔曹。

嘉庆皇帝两度驻跸云居寺,题诗并赐地。云居寺内有一御书碑亭,碑青石质,卧式,碑阳是嘉庆皇帝在嘉庆十四年(1809)第一次来云居寺时写下的《云居寺瞻礼二十韵》,碑阴是嘉庆十八年(1813)留下的《御制再游云居寺诗》。碑身四周有六对对称的玉龙腾跃,气势不凡。另据《云居寺御赐稻田碑》记载,嘉庆皇帝第一次到访时还将涿郡稻田三百余亩御赐云居寺:“迄大清嘉庆十四年春,恭逢圣驾亲临瞻礼佛像,仰邀天眷,恩赐土田,俾沾水土之恩。以皈依之众,直隶督宪温承旨宣谕。此地坐落涿郡,系稻田三百余亩, 与寺地阡陌相连,耕耘实便。本寺僧人, 均沾圣泽,仰沐皇仁。”

《嘉庆御碑》立于云居寺弥陀殿内

嘉庆御碑(碑阳)《云居寺瞻礼二十韵》嘉庆十有四年岁次己巳季春月上瀚御笔

芳春霭郊圻,和风敷暖篇。廿里控青騘,寻径度崖崿。临溪柳线柔,铺甸莎茵薄。畎亩农事兴,兆庶始东作。延览不觉遥,鸣珂历村落。遂莅古云居,崇麓瞻层阁。境接小西天,华言隋季凿。石洞隐岭崎,经版藏遂壑。世尊现法身,七宝缀璎珞。具足大威神,白豪光煜爚。三乘超尘凡,九品舒莲萼。癸岁六龙来,赐额奎文博。初地今始游,拈吟纪其略。瓣香祝年康,民安消众恶。兼爱念同胞,先忧期后乐。治理即禅修,守成首俭约。万几待其来,洞达原无著。一饭亦前缘,茗碗山泉酌。小憩启征途,不住等行脚。信马陟坡陀,回首林烟漠。

嘉庆御碑(碑阴)《再游云居寺》癸酉季春月,御笔。

西峪花宫曾驻鞯,重来又值暮春天;

云居有境真超俗,世相未除漫问禅。

兼爱止仁原一理,修儒习释总随缘;

瓣香瞻礼抒虔祝,岁稔民安教化宣。

《寄题云居寺》嘉庆十六年

前岁访初地,北峪探幽奇。

一饭问前路,小住未踰时。

我岂隐逸士,何暇闲游嬉。

此行弗命驾,不即亦不离。

西望莲髻耸,恍睹曼殊师。

妙相原无二,心诚感应随。

嘉庆十五年(1810)又由直隶总督温承惠奏请,“将涿州入官民地拨给云居寺以资香火事”。跟乾隆皇帝相比,嘉庆皇帝并不爱四处题诗,但他在云居寺却留下了三首,并两次赐予田地,可见在嘉庆皇帝的文化活动和与佛教的交往中,云居寺具有极其特殊的、独一无二的地位。

道光帝还是皇子时,曾奉命在孝淑皇后忌日到云居寺拈香祭拜,并留下诗文《奉命诣西域寺拈香即景》,慨叹“始得瞻其胜概,但惜不能濡滞遍览也,匆匆而还,爱莫忍去”。后与其弟重游,二人以前诗韵,又作诗一组,名曰《偕三弟重游西域寺》。无论是乾隆、嘉庆还是道光皇帝,从他们题诗的内容来看,无不表达出对云居寺的喜爱。

(三)清代皇族亲贵与云居寺

除皇帝外,清代许多皇族亲贵也曾到访云居寺,布施丰厚财物,留下诗篇、游记,还亲笔撰、书碑文多通。

康熙帝第二十一子慎靖郡王胤禧(允禧)与云居寺僧人交谊深厚,清代云居寺内有其乾隆八年(1743)所撰《大悲殿记》碑。乾隆十九年(1754),尚怡亲王胤祥之和硕额驸福僧格将坐落在新城县栗各庄的“地二十顷零五十亩,瓦房十五间,土房二十五间,场院园子并树”捐给云居寺。道光帝第六子恭亲王奕䜣曾数度驾临云居寺,题咏、酬赠诗篇十余首,其孙著名画家溥儒还曾为云居寺编撰过《白带山志》一书。可见在清朝皇室心中,云居寺的政治地位是极为显赫的。

《云居寺大悲殿碑记》立于云居寺大悲殿

清代后期,随着国势逐渐衰落,皇室对佛教的重视程度远不如前。清代中后期,中云居寺、东云居寺逐渐冷落,走向衰败,只有西云居寺香火鼎盛。云居寺库房有一清代残碑,字迹漫漶,可见“…… 地以资助之且供香火之资……献上祇园时作香花供养……”等字句,落款“胞弟溥杰世元□□麟润施送并撰文”。从碑文及落款上判断,应是记录皇室子弟溥杰的某位胞兄施给云居寺土地及祇园作香火供养的内容,是否为溥杰“施送”因缺字暂无法肯定,但可以知道的是云居寺在清末仍得到了皇室的关注。

清代西域云居寺地盘画样(局部)原件现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云居寺存复制件

这张图上被标注为“御坐房”及“客堂”。也就是说嘉庆十二年时行宫尚未修建,“御坐房”应是在行宫修建之前作为皇帝来寺时的休息之处。

纵观历史,佛道之兴衰,是随历代统治者的需求而演绎的,佛寺的发展、壮大乃至衰落莫不与皇室息息相关。云居寺自立寺以来便受到皇室关注,除了统治者出于对佛教的推崇而赏赐土地、财物外,还有对石经刻造的支持,这是刻经事业得以延续千年的最重要原因,也是云居寺之于其他寺庙文化的独特之处。

快来这里偶遇“清朝王爷”——解密云居寺与清代皇室的不解之缘

大雪节气,在《甄嬛传》中饰演果郡王的演员李东学到访云居寺,因对果郡王这一角色的出色塑造,深受观众喜爱,也因在剧中饮下毒酒,令很多人许久不能释怀。这不,今天在云居寺就偶遇了“果郡王允礼”,那就一起跟随着他的脚步穿越云居古今“寻亲”,看看清代皇室与云居寺的不解之缘。

快来这里偶遇“清朝王爷”——解密云居寺与清代皇室的不解之缘

大雪节气,在《甄嬛传》中饰演果郡王的演员李东学到访云居寺,因对果郡王这一角色的出色塑造,深受观众喜爱,也因在剧中饮下毒酒,令很多人许久不能释怀。这不,今天在云居寺就偶遇了“果郡王允礼”,那就一起跟随着他的脚步穿越云居古今“寻亲”,看看清代皇室与云居寺的不解之缘。

云居寺以藏有规模巨大、历史悠久的石刻佛教大藏经——“房山石经”著称于世,蕴含着浓厚的文化内涵,吸引了众多游客。云居寺的修建得到历代皇家的支持,隋炀帝皇后肖氏、唐玄宗之妹金仙公主、辽代圣宗、兴宗、道宗等几位皇帝,都对云居寺的刻经事业给予了资助。明洪武、永乐、正统年间,皇室还多次协助修复云居寺。清朝各帝及皇族亲贵,以题诗、赐匾、赐地等方式表达对云居寺的重视与关注,身临其境,留连云居山水,感云居圣地之美,咏山颂水的优美诗赋千古流传。

(一)清初皇帝与云居寺

顺治皇帝崇佛礼僧,为清代诸帝崇佛开领风气之先,入关稳定后,在京城兴建永安寺、德寿寺等佛教寺院。据《皇京重建大佛寺碑铭》记载,清代云居寺文殊菩萨殿殿外悬有顺治皇帝题“别有洞天”匾额,应是其亲临云居寺所题。

康熙皇帝沿顺治崇佛之习,对于北京的佛寺也给予关注。康熙十一年(1672), “云居寺重开山第一代”住持溟波大师开始对云居寺全面修复,西域寺、东域寺、梦堂庵、云居寺双塔、戒坛及石经山藏经洞、曝经台一应建筑或翻新、或修补、或重建,并遵云居寺刻经故事,刻造《金刚经》《药王经》经碑两通。

据《范阳郡白带山云居寺溟波和尚碑记》记载,溟波大师曾受“老四王爷”之请传授幽冥戒,并结缘皇帝。碑记中并未提及此位皇帝是谁,但从立碑时间“康熙三十七年”来看,只可能是顺治或者康熙。

溟波之后,住持圆通在朝廷的支持下,继承乃师遗志,至康熙三十七年(1698)将云居寺重修工程告竣。圆通的弟子了尘又“移大悲坛,建藏经殿、比丘坛、客堂、回廊及后层殿刹”。溟波、圆通、了尘三人所处的正是康乾盛世,也是清代云居寺蒸蒸日上的时候, 后世将清朝前三代重开山祖师并称云居寺“三公”。

三公塔 立于北塔北侧

(二)乾隆、嘉庆、道光皇帝为云居寺的题诗与题匾

雍正皇帝埋入易县西陵之后,皇室与云居寺的关系更加密切。出于祭祖期间皇帝休息和驻跸的需要,乾隆年间分别在北京与西陵之间修建了四处谒陵行宫,即房山黄辛庄行宫、半壁店行宫、涞水秋澜行宫、梁各庄行宫。按此出行路线,云居寺就成为北京到清西陵的必经之地。乾隆、嘉庆、道光均在祭祖期间到访过云居寺。

乾隆十八年(1753),乾隆皇帝在去西陵的途中行至云居寺,留下许多墨宝,作有《云居寺二十韵》《西域寺》《香树林》《石经洞》等诗。此外,乾隆喜好书法,所到之处常常御笔题咏。云居寺中路主要大殿的匾额楹联多为乾隆所题,石经山上“见春亭”也为乾隆赐名。

乾隆为云居寺所题匾额楹联(据蒲意雅《记石经山西域寺》文中记载)

清·乾隆帝弘历诗《游云居寺即景杂咏》八首

其一 香树林

拈花微笑那传心,般涅槃成离古今。

可惜阇黎多附会,未知大地是香林。

其二 概云轩

云居已据胜,概云最佳致。

疏轩纳远望,跻陟得清寄。

流憩倚文榻,属咏托遐思。

籁声泛金石,塔影落空翠。

分付舍利光,记予乃初至。

其三 石井

竹树葱翠间,峰腰滃玉乳。

山灵泉必灵,名言传自古。

抱珠守苍龙,云气时吞吐。

流为功德水,香积悦法侣。

何当合肤寸,遍作春郊雨。

其四 石经洞

预虑昌黎论,先为二酉藏。

义都兼半满,世已阅隋唐。

扃钥真称固,法轮岂系常。

拟方杜元凯,犹觉欠周防。

其五 崖 舫

空阁凌飞崖,虚舟意弥在。

英英忽满谷,依稀泛云海。

其六 声轮洞

绝峭忽亩平,牝洞依阳巘。

何年耆阇窟,中閟三车典。

空色难为方,喧寂信皆善。

大士坐如如,万劫法轮转。

随喜欣始遇,于斯会不浅。

其七 见春亭

抟壁思少徐,孤亭恰逄此。

骋望无端倪,栖神冥议拟。

春从何方来,踪迹无可指。

忽见桃始华,辄以名亭子。

其八 曝经台

土门通细径,绝顶凭陵高。

石经藏洞底,将曝毋乃劳。

天龙不禁笑,安名惯尔曹。

嘉庆皇帝两度驻跸云居寺,题诗并赐地。云居寺内有一御书碑亭,碑青石质,卧式,碑阳是嘉庆皇帝在嘉庆十四年(1809)第一次来云居寺时写下的《云居寺瞻礼二十韵》,碑阴是嘉庆十八年(1813)留下的《御制再游云居寺诗》。碑身四周有六对对称的玉龙腾跃,气势不凡。另据《云居寺御赐稻田碑》记载,嘉庆皇帝第一次到访时还将涿郡稻田三百余亩御赐云居寺:“迄大清嘉庆十四年春,恭逢圣驾亲临瞻礼佛像,仰邀天眷,恩赐土田,俾沾水土之恩。以皈依之众,直隶督宪温承旨宣谕。此地坐落涿郡,系稻田三百余亩, 与寺地阡陌相连,耕耘实便。本寺僧人, 均沾圣泽,仰沐皇仁。”

《嘉庆御碑》立于云居寺弥陀殿内

嘉庆御碑(碑阳)《云居寺瞻礼二十韵》嘉庆十有四年岁次己巳季春月上瀚御笔

芳春霭郊圻,和风敷暖篇。廿里控青騘,寻径度崖崿。临溪柳线柔,铺甸莎茵薄。畎亩农事兴,兆庶始东作。延览不觉遥,鸣珂历村落。遂莅古云居,崇麓瞻层阁。境接小西天,华言隋季凿。石洞隐岭崎,经版藏遂壑。世尊现法身,七宝缀璎珞。具足大威神,白豪光煜爚。三乘超尘凡,九品舒莲萼。癸岁六龙来,赐额奎文博。初地今始游,拈吟纪其略。瓣香祝年康,民安消众恶。兼爱念同胞,先忧期后乐。治理即禅修,守成首俭约。万几待其来,洞达原无著。一饭亦前缘,茗碗山泉酌。小憩启征途,不住等行脚。信马陟坡陀,回首林烟漠。

嘉庆御碑(碑阴)《再游云居寺》癸酉季春月,御笔。

西峪花宫曾驻鞯,重来又值暮春天;

云居有境真超俗,世相未除漫问禅。

兼爱止仁原一理,修儒习释总随缘;

瓣香瞻礼抒虔祝,岁稔民安教化宣。

《寄题云居寺》嘉庆十六年

前岁访初地,北峪探幽奇。

一饭问前路,小住未踰时。

我岂隐逸士,何暇闲游嬉。

此行弗命驾,不即亦不离。

西望莲髻耸,恍睹曼殊师。

妙相原无二,心诚感应随。

嘉庆十五年(1810)又由直隶总督温承惠奏请,“将涿州入官民地拨给云居寺以资香火事”。跟乾隆皇帝相比,嘉庆皇帝并不爱四处题诗,但他在云居寺却留下了三首,并两次赐予田地,可见在嘉庆皇帝的文化活动和与佛教的交往中,云居寺具有极其特殊的、独一无二的地位。

道光帝还是皇子时,曾奉命在孝淑皇后忌日到云居寺拈香祭拜,并留下诗文《奉命诣西域寺拈香即景》,慨叹“始得瞻其胜概,但惜不能濡滞遍览也,匆匆而还,爱莫忍去”。后与其弟重游,二人以前诗韵,又作诗一组,名曰《偕三弟重游西域寺》。无论是乾隆、嘉庆还是道光皇帝,从他们题诗的内容来看,无不表达出对云居寺的喜爱。

(三)清代皇族亲贵与云居寺

除皇帝外,清代许多皇族亲贵也曾到访云居寺,布施丰厚财物,留下诗篇、游记,还亲笔撰、书碑文多通。

康熙帝第二十一子慎靖郡王胤禧(允禧)与云居寺僧人交谊深厚,清代云居寺内有其乾隆八年(1743)所撰《大悲殿记》碑。乾隆十九年(1754),尚怡亲王胤祥之和硕额驸福僧格将坐落在新城县栗各庄的“地二十顷零五十亩,瓦房十五间,土房二十五间,场院园子并树”捐给云居寺。道光帝第六子恭亲王奕䜣曾数度驾临云居寺,题咏、酬赠诗篇十余首,其孙著名画家溥儒还曾为云居寺编撰过《白带山志》一书。可见在清朝皇室心中,云居寺的政治地位是极为显赫的。

《云居寺大悲殿碑记》立于云居寺大悲殿

清代后期,随着国势逐渐衰落,皇室对佛教的重视程度远不如前。清代中后期,中云居寺、东云居寺逐渐冷落,走向衰败,只有西云居寺香火鼎盛。云居寺库房有一清代残碑,字迹漫漶,可见“…… 地以资助之且供香火之资……献上祇园时作香花供养……”等字句,落款“胞弟溥杰世元□□麟润施送并撰文”。从碑文及落款上判断,应是记录皇室子弟溥杰的某位胞兄施给云居寺土地及祇园作香火供养的内容,是否为溥杰“施送”因缺字暂无法肯定,但可以知道的是云居寺在清末仍得到了皇室的关注。

清代西域云居寺地盘画样(局部)原件现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云居寺存复制件

这张图上被标注为“御坐房”及“客堂”。也就是说嘉庆十二年时行宫尚未修建,“御坐房”应是在行宫修建之前作为皇帝来寺时的休息之处。

纵观历史,佛道之兴衰,是随历代统治者的需求而演绎的,佛寺的发展、壮大乃至衰落莫不与皇室息息相关。云居寺自立寺以来便受到皇室关注,除了统治者出于对佛教的推崇而赏赐土地、财物外,还有对石经刻造的支持,这是刻经事业得以延续千年的最重要原因,也是云居寺之于其他寺庙文化的独特之处。

北京时间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