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金土”制造师、垃圾分类基层赋能讲师亓伟伟上榜“北京榜样”_北京时间

“黑金土”制造师、垃圾分类基层赋能讲师亓伟伟上榜“北京榜样”

“黑金土”制造师、垃圾分类基层赋能讲师亓伟伟上榜“北京榜样”

“黑金土”制造师、垃圾分类基层赋能讲师亓伟伟上榜“北京榜样”

10月8日

“2024北京榜样”大型主题活动

发布十月第一周周榜人物

后沙峪镇江山赋社区

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

亓伟伟上榜

她创新开展生态堆肥

形成了以垃圾分类推动社区治理的

“江山赋模式”

亓伟伟本人。

亓伟伟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生态学专业,2017年开始任后沙峪镇江山赋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为了提高居民垃圾分类自主分出率,2021年4月,她将所学与“双碳”目标结合,发起“生态堆肥”志愿服务项目,引导居民参与低碳实践,改善生态环境。同年5月,江山赋社区成为北京市唯一的“中国社区厨余堆肥试点单位”。2023年,亓伟伟成为首批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基层赋能讲师。

“很多人认为厨余垃圾易腐烂变质、无价值,但在我眼里,厨余垃圾是制作具有较高利用价值有机肥料的最好原料之一。”亓伟伟说,江山赋社区植被覆盖率达60%,产生的枯枝、落叶等园林废弃物可成为堆肥项目的“添加剂”。

“生态堆肥”项目。

“生态堆肥”项目设置在社区北门外,占地约25平方米,里面有几个木板搭成的堆肥箱。

亓伟伟(左)参与厨余堆肥。

堆肥箱里大有乾坤。“我们采取的是‘三明治堆法’,一层落叶加一层厨余垃圾再覆盖一层落叶,堆肥过程中要定时测量温度和高度,还要定期‘翻肥’。约3个月,这些材料就会转化为有机肥料。”亓伟伟说。

堆肥成品呈棕黑色、干燥、松软,且没有异味。经南京大学(溧水)生态环境研究院实验室检验,堆肥产品安全无害,可作为土壤改良剂和植物生长用肥。社区将成品送给养花种菜的居民使用,居民称其为“黑金土”。

亓伟伟(右一)向居民讲解家庭厨余堆肥方法。

看到了“厨余垃圾大变身”,居民垃圾分类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不少居民加入志愿者队伍。社区还衍生出了“亲子农耕”“自然体验”等活动,并向居民推广家庭厨余堆肥方法。

截至今年9月底,社区共有约38吨厨余垃圾及近35吨园林废弃物实现就地资源化处理,产出“黑金土”近40吨,惠及160多个种植爱好者家庭,并应用于社区公共绿化、生态有机农场,居民垃圾分类自主分出率也从9%跃升至89%。

亓伟伟推广好经验、好做法。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中心、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市及其他省市多个街镇、社区、村等单位先后找到亓伟伟,交流堆肥技术、队伍建设等经验。通过交流分享,她将好经验、好做法进一步推广。

将垃圾分类变成居民的生活习惯

将“关键小事”变成乐事、趣事

亓伟伟下足功夫

生态堆肥实践

不仅为垃圾分类工作

提供了“基层智慧”

也开辟了一个窗口

让爱护环境、低碳环保理念深入人心

“黑金土”制造师、垃圾分类基层赋能讲师亓伟伟上榜“北京榜样”

“黑金土”制造师、垃圾分类基层赋能讲师亓伟伟上榜“北京榜样”

“黑金土”制造师、垃圾分类基层赋能讲师亓伟伟上榜“北京榜样”

10月8日

“2024北京榜样”大型主题活动

发布十月第一周周榜人物

后沙峪镇江山赋社区

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

亓伟伟上榜

她创新开展生态堆肥

形成了以垃圾分类推动社区治理的

“江山赋模式”

亓伟伟本人。

亓伟伟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生态学专业,2017年开始任后沙峪镇江山赋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为了提高居民垃圾分类自主分出率,2021年4月,她将所学与“双碳”目标结合,发起“生态堆肥”志愿服务项目,引导居民参与低碳实践,改善生态环境。同年5月,江山赋社区成为北京市唯一的“中国社区厨余堆肥试点单位”。2023年,亓伟伟成为首批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基层赋能讲师。

“很多人认为厨余垃圾易腐烂变质、无价值,但在我眼里,厨余垃圾是制作具有较高利用价值有机肥料的最好原料之一。”亓伟伟说,江山赋社区植被覆盖率达60%,产生的枯枝、落叶等园林废弃物可成为堆肥项目的“添加剂”。

“生态堆肥”项目。

“生态堆肥”项目设置在社区北门外,占地约25平方米,里面有几个木板搭成的堆肥箱。

亓伟伟(左)参与厨余堆肥。

堆肥箱里大有乾坤。“我们采取的是‘三明治堆法’,一层落叶加一层厨余垃圾再覆盖一层落叶,堆肥过程中要定时测量温度和高度,还要定期‘翻肥’。约3个月,这些材料就会转化为有机肥料。”亓伟伟说。

堆肥成品呈棕黑色、干燥、松软,且没有异味。经南京大学(溧水)生态环境研究院实验室检验,堆肥产品安全无害,可作为土壤改良剂和植物生长用肥。社区将成品送给养花种菜的居民使用,居民称其为“黑金土”。

亓伟伟(右一)向居民讲解家庭厨余堆肥方法。

看到了“厨余垃圾大变身”,居民垃圾分类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不少居民加入志愿者队伍。社区还衍生出了“亲子农耕”“自然体验”等活动,并向居民推广家庭厨余堆肥方法。

截至今年9月底,社区共有约38吨厨余垃圾及近35吨园林废弃物实现就地资源化处理,产出“黑金土”近40吨,惠及160多个种植爱好者家庭,并应用于社区公共绿化、生态有机农场,居民垃圾分类自主分出率也从9%跃升至89%。

亓伟伟推广好经验、好做法。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中心、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市及其他省市多个街镇、社区、村等单位先后找到亓伟伟,交流堆肥技术、队伍建设等经验。通过交流分享,她将好经验、好做法进一步推广。

将垃圾分类变成居民的生活习惯

将“关键小事”变成乐事、趣事

亓伟伟下足功夫

生态堆肥实践

不仅为垃圾分类工作

提供了“基层智慧”

也开辟了一个窗口

让爱护环境、低碳环保理念深入人心

北京时间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