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文物】见证王淦昌以身许国的木箱_北京时间

【遇见文物】见证王淦昌以身许国的木箱

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着一只看似普通的木箱。它表面粗糙,唯有用毛笔书写的“北京王京〈10〉”字样,成为特殊标识。木箱的主人,就是“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王淦昌,“王京”是王淦昌为了保密给自己取的化名。1971年至1978年,王淦昌随核武器研制机构从北京迁往四川。这只木箱是王淦昌当时用来装运资料的,它见证了一代科学家以身许国、隐姓埋名、保守秘密的真实故事。

【遇见文物】见证王淦昌以身许国的木箱

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着一只看似普通的木箱。它表面粗糙,唯有用毛笔书写的“北京王京〈10〉”字样,成为特殊标识。木箱的主人,就是“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王淦昌,“王京”是王淦昌为了保密给自己取的化名。1971年至1978年,王淦昌随核武器研制机构从北京迁往四川。这只木箱是王淦昌当时用来装运资料的,它见证了一代科学家以身许国、隐姓埋名、保守秘密的真实故事。

文物展示

王淦昌使用过的木箱

在受命领导核武器研制前,王淦昌已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1941年,王淦昌发表关于探测中微子的论文,受到世界物理学界瞩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淦昌调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1955年,王淦昌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6年9月,他作为中国代表,到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任研究员,从事基本粒子研究,并被选为副所长。其间,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在世界上首次发现反西格马负超子,其意义不亚于获得一项诺贝尔奖,在国际上引起强烈反响。

1952年王淦昌(右)在朝鲜战场

1960年底,王淦昌奉命回国。第二年,他秘密加入研制原子弹的行列。研制原子弹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最高机密,参与核心工作的专家,连身份都要严格保密。一旦参加这项任务,就意味着数十年的隐姓埋名。当组织征求个人意见时,王淦昌只说了一句:“我愿以身许国!”

1961年至1978年,原本名满天下的王淦昌从世界学术和公众视野中消失了。他的名字变成了“王京”,通信地址变成了信箱代号。他放弃熟悉的基本粒子研究,改方向从事国家迫切需要的核应用研究,从此再未公开发表一篇论文,再未参加一次国际学术交流……隐姓埋名的他全身心地投入原子弹、氢弹原理突破及核武器研制的试验研究和组织领导工作中。

燕山脚下,王淦昌和他的团队曾进行长达数年、多达数千次的爆炸试验。试验基地的气候条件十分恶劣,科学家和试验队员吃住在帐篷里,工地正好处在风沙口,有时大风能把军用帐篷掀起来,有时一顿饭会遇上几次风沙,常常是一碗饭半碗沙。在艰苦的环境中,王淦昌身先士卒,带领团队完成上千个试验元件的爆轰试验,指导设计试验元件,指挥安装测试电缆等,直到最后参加试验,终于在1962年底,基本掌握了获得内爆的重要手段和试验技术。

1963年,中央决定核试验要搬到西部试验场。王淦昌回到家,让夫人帮忙准备过冬的衣服。妻子追问他到什么地方去,他随口说去西安——铁的纪律不允许他将实情告诉家人。当年赴戈壁滩原子弹试验基地工作的数千名科技人员中,56岁的王淦昌是年龄最大的一个。年近花甲的他跟着一群年轻人,日日夜夜投入紧张的工作中,天天摸爬滚打在茫茫戈壁中。工人们看到已经两鬓斑白的王淦昌依然那么努力工作,也都备受鼓舞。在试验场,大家亲切地叫他“王老头”。王淦昌听了十分高兴:“非常好,这说明我和工人打成一片了!”

上世纪60年代,王淦昌与聂荣臻(中)、朱光亚(右)在核试验基地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成为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第5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中国成为继美国、苏联、英国后第4个掌握这种具有更强大威慑力的热核武器国家。王淦昌为此作出了巨大贡献。

1976年,70岁高龄的王淦昌再赴风雪弥漫的青海高原,在一望无际的“死亡之海”腹地成功进行我国第3次地下核试验。至此,中国的空中、地面和地下核试验基本走完了所有历程。

从1961年参加原子弹研制后,王淦昌参与了我国原子弹、氢弹原理突破及核武器研制的试验研究和组织领导,为我国核武器研制作出巨大贡献、立下了不朽功勋。

整整17年,他一直使用“王京”这个化名,直到1978年,他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出任二机部副部长兼原子能研究所所长,才在公开场合重新使用王淦昌这个名字。

1979年12月,获准公开身份的他终于实现多年的夙愿,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科学上的财富,他那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赤子之情,“以身许国”的献身精神,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树立了杰出典范。

来源:人民资讯、中国国防报、上观新闻

【遇见文物】见证王淦昌以身许国的木箱

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着一只看似普通的木箱。它表面粗糙,唯有用毛笔书写的“北京王京〈10〉”字样,成为特殊标识。木箱的主人,就是“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王淦昌,“王京”是王淦昌为了保密给自己取的化名。1971年至1978年,王淦昌随核武器研制机构从北京迁往四川。这只木箱是王淦昌当时用来装运资料的,它见证了一代科学家以身许国、隐姓埋名、保守秘密的真实故事。

【遇见文物】见证王淦昌以身许国的木箱

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着一只看似普通的木箱。它表面粗糙,唯有用毛笔书写的“北京王京〈10〉”字样,成为特殊标识。木箱的主人,就是“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王淦昌,“王京”是王淦昌为了保密给自己取的化名。1971年至1978年,王淦昌随核武器研制机构从北京迁往四川。这只木箱是王淦昌当时用来装运资料的,它见证了一代科学家以身许国、隐姓埋名、保守秘密的真实故事。

文物展示

王淦昌使用过的木箱

在受命领导核武器研制前,王淦昌已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1941年,王淦昌发表关于探测中微子的论文,受到世界物理学界瞩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淦昌调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1955年,王淦昌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6年9月,他作为中国代表,到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任研究员,从事基本粒子研究,并被选为副所长。其间,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在世界上首次发现反西格马负超子,其意义不亚于获得一项诺贝尔奖,在国际上引起强烈反响。

1952年王淦昌(右)在朝鲜战场

1960年底,王淦昌奉命回国。第二年,他秘密加入研制原子弹的行列。研制原子弹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最高机密,参与核心工作的专家,连身份都要严格保密。一旦参加这项任务,就意味着数十年的隐姓埋名。当组织征求个人意见时,王淦昌只说了一句:“我愿以身许国!”

1961年至1978年,原本名满天下的王淦昌从世界学术和公众视野中消失了。他的名字变成了“王京”,通信地址变成了信箱代号。他放弃熟悉的基本粒子研究,改方向从事国家迫切需要的核应用研究,从此再未公开发表一篇论文,再未参加一次国际学术交流……隐姓埋名的他全身心地投入原子弹、氢弹原理突破及核武器研制的试验研究和组织领导工作中。

燕山脚下,王淦昌和他的团队曾进行长达数年、多达数千次的爆炸试验。试验基地的气候条件十分恶劣,科学家和试验队员吃住在帐篷里,工地正好处在风沙口,有时大风能把军用帐篷掀起来,有时一顿饭会遇上几次风沙,常常是一碗饭半碗沙。在艰苦的环境中,王淦昌身先士卒,带领团队完成上千个试验元件的爆轰试验,指导设计试验元件,指挥安装测试电缆等,直到最后参加试验,终于在1962年底,基本掌握了获得内爆的重要手段和试验技术。

1963年,中央决定核试验要搬到西部试验场。王淦昌回到家,让夫人帮忙准备过冬的衣服。妻子追问他到什么地方去,他随口说去西安——铁的纪律不允许他将实情告诉家人。当年赴戈壁滩原子弹试验基地工作的数千名科技人员中,56岁的王淦昌是年龄最大的一个。年近花甲的他跟着一群年轻人,日日夜夜投入紧张的工作中,天天摸爬滚打在茫茫戈壁中。工人们看到已经两鬓斑白的王淦昌依然那么努力工作,也都备受鼓舞。在试验场,大家亲切地叫他“王老头”。王淦昌听了十分高兴:“非常好,这说明我和工人打成一片了!”

上世纪60年代,王淦昌与聂荣臻(中)、朱光亚(右)在核试验基地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成为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第5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中国成为继美国、苏联、英国后第4个掌握这种具有更强大威慑力的热核武器国家。王淦昌为此作出了巨大贡献。

1976年,70岁高龄的王淦昌再赴风雪弥漫的青海高原,在一望无际的“死亡之海”腹地成功进行我国第3次地下核试验。至此,中国的空中、地面和地下核试验基本走完了所有历程。

从1961年参加原子弹研制后,王淦昌参与了我国原子弹、氢弹原理突破及核武器研制的试验研究和组织领导,为我国核武器研制作出巨大贡献、立下了不朽功勋。

整整17年,他一直使用“王京”这个化名,直到1978年,他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出任二机部副部长兼原子能研究所所长,才在公开场合重新使用王淦昌这个名字。

1979年12月,获准公开身份的他终于实现多年的夙愿,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科学上的财富,他那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赤子之情,“以身许国”的献身精神,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树立了杰出典范。

来源:人民资讯、中国国防报、上观新闻

北京时间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