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迹东西新城村,感受古韵今风交织的昌平乡村
京都母亲河,源来昌平美。昌平区以城乡融合发展为核心,通过科技与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正打造全国一流的“五好两宜”和美乡村样板。今天,让我们走进兴寿镇的东西新城村,在古迹遗存与现代艺术的交织中,探寻昌平乡村的前世今生。
东新城村静卧于兴寿镇东部,与顺义接壤,村域面积2.5平方公里。这座元代成村的古村落,因北魏军都古城与唐代东燕州城遗址而得名。清代《光绪昌平州志》中便有东、西新城村的记载,千百年来文脉延绵。

走进村中,明清时期的真武庙如今已化身为文化展馆。展馆内部分为村史馆、艺术馆与阅读空间,通过实物展示与数字互动,重现军都古城的烽火记忆与近现代乡村变迁。


转角处的乡村咖啡馆飘出阵阵醇香,村民与游客共坐一方木桌。艺术家黄世芳夫妇在此定居二十余年,将工作室无偿改造为儿童阅读室,村委会同步打造的“书香坊”阅读室,让农忙归来的村民也能在古籍与当代文学中寻得精神栖所,现在每到周末,咖啡馆里讨论艺术,阅读室里研习经典,已经成为村民生活的一部分。


向西行不过千米,西新城村的千年双泉寺传来晨钟暮鼓。这座坐北朝南的两进四合院落,因山门前左右对称的千年古井得名,寺内碑刻记载,明清两朝的修缮令其成为京北佛教重地,如今古井依然清泉潺潺。

沿着青石板路来到艺术家黄道明的"镜界茶社",四面通透的镜面空间营造出无限延伸的视觉幻象,头顶悬垂的茶叶包装置随风摇曳,提醒人们在饮茶时保持觉知。这种极简主义的茶道体验,吸引了众多城市白领与艺术爱好者。


在东西新城村,古迹不是被束之高阁的符号,而是活化为日常生活的背景;艺术并非精英的专属,而是村民触手可及的滋养。这种传统与现代的有机共生,正是昌平区打造"首善乡村"的生动注脚。当城市文明与农耕智慧在此交汇,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乡村振兴的昌平样本,更是未来乡村生活的诗意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