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深入推进学校美育浸润六大行动,“全员展演”将成常态_北京时间

北京市深入推进学校美育浸润六大行动,“全员展演”将成学校美育活动常态

(记者 白雪微)12月12日,北京市教委召开2024年北京市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工作推进会。记者从会上了解到,北京市将通过持续深化美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教师美育素养、广泛开展美育实践活动、营造校园“美育浸润”氛围、多元共享用好社会资源等六大行动,进一步全面加强学校美育工作。
下午2时许,以“寻美,闪闪发光的我”为主题的学生艺术节优秀节目展示活动“大幕拉开”,没有传统的主持人报幕环节,三名学生作为“寻美小使者”串场,将所有节目串联在一起,如同一台大型歌舞音乐剧。此次展演通过构建从早晨上学到课间操等校园内的娱乐、学习生活,用歌舞演绎的方式呈现北京市中小学的美育浸润成果,小演员们在歌舞之外的幽默表演,不时逗笑台下的学生们,引发全场掌声。
节目导演表示,参与创排的团队都是中央戏剧学院的大学生们,节目以各个中小学校的某个自然班级为单位,并非艺术团成员,借此展现当下校内美育的常态化,“这也是一次大、中、小美育一体化的实践,体现了美育演出的创新意识。”
“以班级为单位来呈现美育成果的演出,让我们看到了北京市教委带领各区教委在教育部美育浸润行动计划的背景下所做的努力,不论是教师培训,还是对学生特长的培养以及实践平台的搭建,如今都已经进入实践和探索阶段。”丰台区教委体美劳科副科长杨采芳介绍,该区已经推出了一批面向全体学生的美育浸润课程,明年将在全区铺开。
“全员展演”将成学校美育活动常态
今年9月,北京市教委印发《北京市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工作方案》明确,到2027年,北京市大中小学美育课程体系逐步融通、衔接,面向全员的常态化展演机制更加完善,教师培训全面开展,美育多元评价体系初步形成。
记者注意到,“全员”成为北京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一大特色。《工作方案》要求,北京市将充分发挥美育资源优势,形成贯通“启蒙—探索—创新”的美育实践模式。广泛开展学生美育实践,坚持班级、校级、区级、市级逐级推进。鼓励学校多维度、多方位、多种形式为学生搭建常态化展示平台,强化学生作为“美的创造者”的主体地位,实现教、学、练、展相互促进,建立常展、常演、覆盖全员的艺术展演工作机制。
《工作方案》还指出,北京市将实施教师全员美育浸润,以美育赋能教师成长与队伍建设,发挥教师职业的美育功能。强化各学科教师的美育意识和审美素养,将美育纳入教育系统领导干部培训计划。各区、各中小学及幼儿园要面向全体教师每年举办至少1次美育专题培训,面向艺术教师每年举办至少1次专业培训,在新教师入职培训中增加美育素养相关内容。此外,北京市还将优化艺术素养评价方案。
中小学“让更多学生站在舞台中央”
近年来,北京市积极探索学校美育工作,多个区、校在此次推进会上交流了落实美育浸润行动的特色举措。
朝阳区各学校在区教科院指导下,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美育教学模式,研发能提升学生能力素养的美育课程框架,以大概念、大单元、任务群为基本形式,融合跨界将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相融合,将美育贯穿在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浸润在各学科中。
北京五中教育集团强化教师培训,每年组织全体教师参加美育专题培训,确保教师深入理解美育的重要性及实施办法。学校还开展跨学科艺术实践活动,探索“艺术与文化传承”“艺术与体育”“艺术与科技”“艺术与大思政”“艺术与心理健康”相融合。让美育活动不仅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和综合素质,更滋润心灵、铸就品格,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在通州区中山街小学,学校本着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通过校园艺术节、 社团专场音乐会、社会实践之旅、学校大型典礼仪式、中华传统节日、美术展览等美育实践,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
学校还广泛利用人文、自然资源和社会场馆,组织开展美育实践活动,连续多年组织民族艺术进校园活动,带领学生走进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运河瓷画馆、大运河森林公园等,实现了“学校小课堂,社会大课堂”。
“我们将引导学校将北京的社会资源作用到每一个孩子的美育素养提升中,让更多的孩子站在舞台的最中央,让每个孩子都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北京市教委副主任王攀指出,北京市将通过学校美育浸润行动,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发现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北京市深入推进学校美育浸润六大行动,“全员展演”将成学校美育活动常态

(记者 白雪微)12月12日,北京市教委召开2024年北京市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工作推进会。记者从会上了解到,北京市将通过持续深化美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教师美育素养、广泛开展美育实践活动、营造校园“美育浸润”氛围、多元共享用好社会资源等六大行动,进一步全面加强学校美育工作。
下午2时许,以“寻美,闪闪发光的我”为主题的学生艺术节优秀节目展示活动“大幕拉开”,没有传统的主持人报幕环节,三名学生作为“寻美小使者”串场,将所有节目串联在一起,如同一台大型歌舞音乐剧。此次展演通过构建从早晨上学到课间操等校园内的娱乐、学习生活,用歌舞演绎的方式呈现北京市中小学的美育浸润成果,小演员们在歌舞之外的幽默表演,不时逗笑台下的学生们,引发全场掌声。
节目导演表示,参与创排的团队都是中央戏剧学院的大学生们,节目以各个中小学校的某个自然班级为单位,并非艺术团成员,借此展现当下校内美育的常态化,“这也是一次大、中、小美育一体化的实践,体现了美育演出的创新意识。”
“以班级为单位来呈现美育成果的演出,让我们看到了北京市教委带领各区教委在教育部美育浸润行动计划的背景下所做的努力,不论是教师培训,还是对学生特长的培养以及实践平台的搭建,如今都已经进入实践和探索阶段。”丰台区教委体美劳科副科长杨采芳介绍,该区已经推出了一批面向全体学生的美育浸润课程,明年将在全区铺开。
“全员展演”将成学校美育活动常态
今年9月,北京市教委印发《北京市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工作方案》明确,到2027年,北京市大中小学美育课程体系逐步融通、衔接,面向全员的常态化展演机制更加完善,教师培训全面开展,美育多元评价体系初步形成。
记者注意到,“全员”成为北京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一大特色。《工作方案》要求,北京市将充分发挥美育资源优势,形成贯通“启蒙—探索—创新”的美育实践模式。广泛开展学生美育实践,坚持班级、校级、区级、市级逐级推进。鼓励学校多维度、多方位、多种形式为学生搭建常态化展示平台,强化学生作为“美的创造者”的主体地位,实现教、学、练、展相互促进,建立常展、常演、覆盖全员的艺术展演工作机制。
《工作方案》还指出,北京市将实施教师全员美育浸润,以美育赋能教师成长与队伍建设,发挥教师职业的美育功能。强化各学科教师的美育意识和审美素养,将美育纳入教育系统领导干部培训计划。各区、各中小学及幼儿园要面向全体教师每年举办至少1次美育专题培训,面向艺术教师每年举办至少1次专业培训,在新教师入职培训中增加美育素养相关内容。此外,北京市还将优化艺术素养评价方案。
中小学“让更多学生站在舞台中央”
近年来,北京市积极探索学校美育工作,多个区、校在此次推进会上交流了落实美育浸润行动的特色举措。
朝阳区各学校在区教科院指导下,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美育教学模式,研发能提升学生能力素养的美育课程框架,以大概念、大单元、任务群为基本形式,融合跨界将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相融合,将美育贯穿在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浸润在各学科中。
北京五中教育集团强化教师培训,每年组织全体教师参加美育专题培训,确保教师深入理解美育的重要性及实施办法。学校还开展跨学科艺术实践活动,探索“艺术与文化传承”“艺术与体育”“艺术与科技”“艺术与大思政”“艺术与心理健康”相融合。让美育活动不仅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和综合素质,更滋润心灵、铸就品格,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在通州区中山街小学,学校本着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通过校园艺术节、 社团专场音乐会、社会实践之旅、学校大型典礼仪式、中华传统节日、美术展览等美育实践,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
学校还广泛利用人文、自然资源和社会场馆,组织开展美育实践活动,连续多年组织民族艺术进校园活动,带领学生走进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运河瓷画馆、大运河森林公园等,实现了“学校小课堂,社会大课堂”。
“我们将引导学校将北京的社会资源作用到每一个孩子的美育素养提升中,让更多的孩子站在舞台的最中央,让每个孩子都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北京市教委副主任王攀指出,北京市将通过学校美育浸润行动,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发现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