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唱作人》:一次原创音乐从产生到传播的“浓缩”_北京时间

《我是唱作人》:一次原创音乐从产生到传播的“浓缩”

《我是唱作人》下半季今日(5月17日)开播,多元阵容背后,也为华语原创音乐带来更多新的可能性。

《我是唱作人》:一次原创音乐从产生到传播的“浓缩”

《我是唱作人》下半季今日(5月17日)开播,多元阵容背后,也为华语原创音乐带来更多新的可能性。

来到《我是唱作人》那间demo互听的录音室之前,每位唱作人心里都藏着自己的诉求。

王源说:“希望大家抛开偏见,好好听我这首歌”;汪苏泷说:“可能你在小的时候听过我的歌,并且你长大之后一直觉得,我是不是就是在写给小朋友听的歌。我希望有一天我在舞台上唱的歌,说中的是你现在的心事”;高进说:“我这十几年处在行业边缘,最早从网络歌手出道到现在,我觉得一直没有拿到一个正规的入场券”……

与歌手自身困境相对的是,整个中国音乐产业在快速成长。国际唱片联合会(IPFI)最新发布的《全球音乐产业报告》显示,中国音乐产业的世界排名,从2017年的第10位上升到了2018年的第7位。

身处华语原创音乐生产与消费的调整节点,唱作音乐的人、听音乐的人以及提供舞台的平台都在思索着——整个华语音乐行业如何进一步繁荣?《我是唱作人》把线索放在了“唱作人”身上。

从个体困境到舞台“闪光点”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音乐创作门槛也在慢慢消失,电台、MTV等都不再是单一的推广渠道,现在一些短视频社交平台,已成为目前音乐市场中传播的一大重要途径。但由于“短”的属性,传统音乐的完整性在这些平台上被打碎了。

在登上《我是唱作人》舞台之前,曾轶可的那两句歌“让蜡烛代替所有灯,让音乐代替话语声”已经在某短视频社交平台上火了好几个月,但少有人知道这首歌原本的完整版本。

而在《我是唱作人》中,节目给每位唱作人的新歌提供了足够的表演支持,从绚丽的舞台到设备配置,再到“精心挑选”的实名大众评审,甚至对表演的时长都少有限制。上半季梁博的第一首歌《表态》唱了超过七分钟,下半季常石磊的第一首歌《wake up》像音乐剧一样让观众沉浸其中,完整而又独立。

面对创作困境,爱奇艺副总裁、《我是唱作人》总导演车澈提到了创作的初衷:“不是音乐本身出了问题,是传播渠道出了问题。现在华语流行音乐的传播渠道是瘫痪的,好歌听不到。而长视频综艺是目前少数能够有效触达大众市场的方式之一。”

能够看到,节目在竭力地帮助这些日常处于幕后的唱作人们通过这一舞台释放“闪光点”。纵使困境深远而绵长,但舞台之上的表演集中而爆裂。

伴随着更多创作者的涌入,节目也抓住了通过主流网络视听媒体拓展原创音乐概念的机会。

欣喜的是,随着越来越多的音乐类节目关注到华语音乐,能够看到,在视听节目与原创音乐互动的浪潮里,蕴含着华语音乐的趋势和可能性——从传统媒体到流媒体平台,都对更多元的音乐类型张开了怀抱。

2018年,中国传媒大学发布的《音乐人生存现况与版权认知状况调查》显示,收入偏低、缺乏推广和侵权成为横亘在音乐人面前的“三座大山”。而像《我是唱作人》这样音乐类节目的出现,似乎有针对性的在对抗这样的困扰。它们为优秀原创音乐发声的同时,未来大众音乐审美也将向着更好的方向迈进。

从每位唱作人的个体困境出发,《我是唱作人》试图通过他们在舞台上的“闪光点”寻找整个华语音乐行业的突破点。

让小众被看见,进一步走向大众

从个体到节目,综艺节目对华语音乐的推动作用可能有限,但它更为重要的是制造了“闪光点”,让行业以及大众都看到了好的原创音乐、以及好的唱作人是什么样子。

节目到底制造了怎样的“闪光点”?

一方面,互联网环境改变了观众听歌的方式,《我是唱作人》每周五节目上线之后,在酷狗音乐、QQ音乐等各大主流音乐APP的榜单中持续占领排名前十。多首新歌被年轻受众收藏进私人歌单,由“听到”到“会唱”仅仅花费两三天的时间。

节目不仅仅是呈现了一次次精彩的视听表演,也令音乐作品得以被最大程度分享。上半季出品的38首新歌“微信分享量”单位时间内的增幅很快,据中国青年网的统计,这38首全部原创新歌,单位时间内的微信分享量超过了90万。

另一方面,唱作人们对待音乐的态度,以及其对自己身份的认知等都得以被重新看见。

小众音乐有小众音乐的美,大众审美也并不低级。每种音乐形式都有其独特之处。节目提倡的是一种具有包容性的价值观:整个音乐市场能直面自己的喜好,每一个唱作人和每一个听众也能直面自己的喜好。

反馈到节目中,从创作到音乐人之间互听demo,再到现场大众的听审和反馈,《我是唱作人》用节目的形态较为完整地模拟了音乐从创作到走向大众的过程,能较为直白地反映出当下的音乐生态以及其中音乐与观众的互动关系。

节目把音乐生产和现场演出的部分融合起来,唱作人得到了历练和立马检验自己成果的机会。有乐评人提到,“在偶像音乐霸占排行榜、网红音乐霸占公共听觉空间的局面下,需要有更多真正的好内容、优秀的原创歌曲出现,来与之对抗且平衡市场,原创音乐人更需有一个能推广自己与曝光好作品的平台。”

让多元的音乐流行起来

在《我是唱作人》上半季的决赛中,热狗MC Hotdog和萨顶顶对战,一首说唱风格的《非赢不可》和融入民族元素的《大梦天华》似乎让101位大众评审陷入了两难。所有的唱作人也感叹“完全不一样,太难选了”。

网络时代,观众对音乐多样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而涵盖说唱、民谣、流行、摇滚、民族等多种垂直音乐风格的唱作人,也让这种对音乐创新的引导,不是简单以商业价值为取向。

在上半季节目中,跨越年龄、风格和出身背景的差异,节目让观众听到了实验性质的《水的记忆》,又能听到流行度较高的《东北民谣》《种子》,还能感受到现场摇滚气氛的《黑夜中》等,共同闪光,又各领风骚。

在刚刚开始的下半季中,8位首发唱作人在音乐风格和经历上也不尽相同。胡海泉、金志文、常石磊代表着传统华语流行音乐的顶尖制作水平,周笔畅、钱正昊带着先锋的态度加入,白举纲专注于摇滚,王以太立足说唱等。

在挖掘唱作人“闪光点”的同时,节目也试图改变和引领华语原创音乐的审美环境,通过多元的风格,提倡大众面对音乐时有更加包容开放的态度。而同时,这些优秀的唱作人成为优质音乐作品强有力的保障,节目中的唱作人矩阵本身就代表了各自唱作类型的“闪光点”,再加上高质量音乐作品的结合,既能保障关注度,又能保证作品的推广价值。

《我是唱作人》通过舞台呈现,为日常默默创作的歌手予以难得的“闪光点”。但更重要的是,这些“闪光点”背后对唱作人身份以及整个音乐生态真实样貌的呈现,成为节目更进一步触发大众讨论的重要线索。同样,来自于《我是唱作人》的启发和思索,也成为这档节目在短时间内就收获多方关注的原因所在。

作者:常松

编辑:徐蕾 王海婷

【版权声明】本文系《广电时评》独家稿件,《广电时评》编辑部保留所有版权;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或使用。

广电时评已入驻今日头条、一点资讯、企鹅号、凤凰号、搜狐号、百家号、网易号、北京时间等媒体平台。

《我是唱作人》:一次原创音乐从产生到传播的“浓缩”

《我是唱作人》下半季今日(5月17日)开播,多元阵容背后,也为华语原创音乐带来更多新的可能性。

《我是唱作人》:一次原创音乐从产生到传播的“浓缩”

《我是唱作人》下半季今日(5月17日)开播,多元阵容背后,也为华语原创音乐带来更多新的可能性。

来到《我是唱作人》那间demo互听的录音室之前,每位唱作人心里都藏着自己的诉求。

王源说:“希望大家抛开偏见,好好听我这首歌”;汪苏泷说:“可能你在小的时候听过我的歌,并且你长大之后一直觉得,我是不是就是在写给小朋友听的歌。我希望有一天我在舞台上唱的歌,说中的是你现在的心事”;高进说:“我这十几年处在行业边缘,最早从网络歌手出道到现在,我觉得一直没有拿到一个正规的入场券”……

与歌手自身困境相对的是,整个中国音乐产业在快速成长。国际唱片联合会(IPFI)最新发布的《全球音乐产业报告》显示,中国音乐产业的世界排名,从2017年的第10位上升到了2018年的第7位。

身处华语原创音乐生产与消费的调整节点,唱作音乐的人、听音乐的人以及提供舞台的平台都在思索着——整个华语音乐行业如何进一步繁荣?《我是唱作人》把线索放在了“唱作人”身上。

从个体困境到舞台“闪光点”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音乐创作门槛也在慢慢消失,电台、MTV等都不再是单一的推广渠道,现在一些短视频社交平台,已成为目前音乐市场中传播的一大重要途径。但由于“短”的属性,传统音乐的完整性在这些平台上被打碎了。

在登上《我是唱作人》舞台之前,曾轶可的那两句歌“让蜡烛代替所有灯,让音乐代替话语声”已经在某短视频社交平台上火了好几个月,但少有人知道这首歌原本的完整版本。

而在《我是唱作人》中,节目给每位唱作人的新歌提供了足够的表演支持,从绚丽的舞台到设备配置,再到“精心挑选”的实名大众评审,甚至对表演的时长都少有限制。上半季梁博的第一首歌《表态》唱了超过七分钟,下半季常石磊的第一首歌《wake up》像音乐剧一样让观众沉浸其中,完整而又独立。

面对创作困境,爱奇艺副总裁、《我是唱作人》总导演车澈提到了创作的初衷:“不是音乐本身出了问题,是传播渠道出了问题。现在华语流行音乐的传播渠道是瘫痪的,好歌听不到。而长视频综艺是目前少数能够有效触达大众市场的方式之一。”

能够看到,节目在竭力地帮助这些日常处于幕后的唱作人们通过这一舞台释放“闪光点”。纵使困境深远而绵长,但舞台之上的表演集中而爆裂。

伴随着更多创作者的涌入,节目也抓住了通过主流网络视听媒体拓展原创音乐概念的机会。

欣喜的是,随着越来越多的音乐类节目关注到华语音乐,能够看到,在视听节目与原创音乐互动的浪潮里,蕴含着华语音乐的趋势和可能性——从传统媒体到流媒体平台,都对更多元的音乐类型张开了怀抱。

2018年,中国传媒大学发布的《音乐人生存现况与版权认知状况调查》显示,收入偏低、缺乏推广和侵权成为横亘在音乐人面前的“三座大山”。而像《我是唱作人》这样音乐类节目的出现,似乎有针对性的在对抗这样的困扰。它们为优秀原创音乐发声的同时,未来大众音乐审美也将向着更好的方向迈进。

从每位唱作人的个体困境出发,《我是唱作人》试图通过他们在舞台上的“闪光点”寻找整个华语音乐行业的突破点。

让小众被看见,进一步走向大众

从个体到节目,综艺节目对华语音乐的推动作用可能有限,但它更为重要的是制造了“闪光点”,让行业以及大众都看到了好的原创音乐、以及好的唱作人是什么样子。

节目到底制造了怎样的“闪光点”?

一方面,互联网环境改变了观众听歌的方式,《我是唱作人》每周五节目上线之后,在酷狗音乐、QQ音乐等各大主流音乐APP的榜单中持续占领排名前十。多首新歌被年轻受众收藏进私人歌单,由“听到”到“会唱”仅仅花费两三天的时间。

节目不仅仅是呈现了一次次精彩的视听表演,也令音乐作品得以被最大程度分享。上半季出品的38首新歌“微信分享量”单位时间内的增幅很快,据中国青年网的统计,这38首全部原创新歌,单位时间内的微信分享量超过了90万。

另一方面,唱作人们对待音乐的态度,以及其对自己身份的认知等都得以被重新看见。

小众音乐有小众音乐的美,大众审美也并不低级。每种音乐形式都有其独特之处。节目提倡的是一种具有包容性的价值观:整个音乐市场能直面自己的喜好,每一个唱作人和每一个听众也能直面自己的喜好。

反馈到节目中,从创作到音乐人之间互听demo,再到现场大众的听审和反馈,《我是唱作人》用节目的形态较为完整地模拟了音乐从创作到走向大众的过程,能较为直白地反映出当下的音乐生态以及其中音乐与观众的互动关系。

节目把音乐生产和现场演出的部分融合起来,唱作人得到了历练和立马检验自己成果的机会。有乐评人提到,“在偶像音乐霸占排行榜、网红音乐霸占公共听觉空间的局面下,需要有更多真正的好内容、优秀的原创歌曲出现,来与之对抗且平衡市场,原创音乐人更需有一个能推广自己与曝光好作品的平台。”

让多元的音乐流行起来

在《我是唱作人》上半季的决赛中,热狗MC Hotdog和萨顶顶对战,一首说唱风格的《非赢不可》和融入民族元素的《大梦天华》似乎让101位大众评审陷入了两难。所有的唱作人也感叹“完全不一样,太难选了”。

网络时代,观众对音乐多样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而涵盖说唱、民谣、流行、摇滚、民族等多种垂直音乐风格的唱作人,也让这种对音乐创新的引导,不是简单以商业价值为取向。

在上半季节目中,跨越年龄、风格和出身背景的差异,节目让观众听到了实验性质的《水的记忆》,又能听到流行度较高的《东北民谣》《种子》,还能感受到现场摇滚气氛的《黑夜中》等,共同闪光,又各领风骚。

在刚刚开始的下半季中,8位首发唱作人在音乐风格和经历上也不尽相同。胡海泉、金志文、常石磊代表着传统华语流行音乐的顶尖制作水平,周笔畅、钱正昊带着先锋的态度加入,白举纲专注于摇滚,王以太立足说唱等。

在挖掘唱作人“闪光点”的同时,节目也试图改变和引领华语原创音乐的审美环境,通过多元的风格,提倡大众面对音乐时有更加包容开放的态度。而同时,这些优秀的唱作人成为优质音乐作品强有力的保障,节目中的唱作人矩阵本身就代表了各自唱作类型的“闪光点”,再加上高质量音乐作品的结合,既能保障关注度,又能保证作品的推广价值。

《我是唱作人》通过舞台呈现,为日常默默创作的歌手予以难得的“闪光点”。但更重要的是,这些“闪光点”背后对唱作人身份以及整个音乐生态真实样貌的呈现,成为节目更进一步触发大众讨论的重要线索。同样,来自于《我是唱作人》的启发和思索,也成为这档节目在短时间内就收获多方关注的原因所在。

作者:常松

编辑:徐蕾 王海婷

【版权声明】本文系《广电时评》独家稿件,《广电时评》编辑部保留所有版权;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或使用。

广电时评已入驻今日头条、一点资讯、企鹅号、凤凰号、搜狐号、百家号、网易号、北京时间等媒体平台。

北京时间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