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升导师的沟通能力,增强导师的指导实效,本学期核心导师圆桌派依托清华大学积极教育共建项目,以团体辅导的形式开展了一场主题为“沟通团体——如何与学生沟通”的活动。

为提升导师的沟通能力,增强导师的指导实效,本学期核心导师圆桌派依托清华大学积极教育共建项目,以团体辅导的形式开展了一场主题为“沟通团体——如何与学生沟通”的活动。

正念体验 沟通自我
导师们在带领者的引导下进行正念练习,放松身心,与内在自我链接,为接下来的深入交流做好准备。
以卡为媒 链接学生
每位导师以动物卡片为媒介,链接师生关系,讲述与学生的沟通故事,开启探索师生沟通之旅。



互述挑战 群策群力
导师们分别写下与学生沟通时遇到的挑战,将这些挑战带上“舞台”,集体智慧的火花在这一刻迸发,老师们的分享引发了诸多共鸣。



经验分享 凝聚智慧
每位导师都不乏成功与学生沟通的经验,小组代表凝集组内智慧,分享了与学生沟通中倾听、关注情绪、正面反馈、设立榜样等多种技巧,提供了实用的沟通策略。



赋能导师持续成长
活动最后,带领者总结本次圆桌派活动,提出“建立关系——共情——赋能”的沟通路径,鼓励导师们积极交流,共同成长,以多种方式打破“沟通盒子”,用理解、接纳、包容的态度融入学生,见证他们的快乐,支持他们的成长,成就他们的梦想!
导师感悟
大家围坐在一起,就像是一次心灵的盛宴,每个人都能分享自己的困惑、感悟和心得。一个半小时,感觉时间飞快,我很喜欢听各个年级导师们分享他们的故事,了解导师们与学生的沟通方法,整个过程我都觉得像是给自己加油打气,更有动力和能力去解决各种问题。
——高一年级核心导师郭豫英
本次圆桌派活动首先给了我一次系统回顾和分析自己与学生日常相处过程的机会,我收获了以下几个关键词:接纳、信任、欣赏。作为导师,要接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面临的一切问题,做学生情绪的陪伴者,分享他们的快乐与痛苦,并用对他们的欣赏来增强彼此之间的情感纽带,让他们知道自己的闪光点。
同时,在这1个半小时的时间里,我与其他老师敞开心扉,渐渐明白作为年轻教师,角色定位与角色转换特别重要。而敏锐的观察力,有同情心与同理心,也是作为学生导师的必备素质,这是我未来也要不断进修的课程。
——高二年级核心导师董婧怡
在这次导师圆桌派活动中,我深刻体会到与学生有效沟通的重要性,首先要建立与学生的良好关系,其次要与学生共情并赋能,最后需要接纳与包容。作为老师,我们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要为他们赋能,激发他们的内在潜能。当我们真诚地倾听他们的声音,理解他们的需求时,才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更加积极地探索、学习和成长。
——初一年级核心导师付善娜
导师圆桌派对我来说是一次十分新鲜的体验,老师们围成一圈,当大家一同倾听着、分享着、呼吸着的时候,我才惊讶地发现原来你的问题也曾让我困惑,而我的疑惑在你的娓娓道来中突然消解了。不论我们来自什么年级、教授何种学科,在那一刻,我们都成为了那个渴望走进学生内心、帮助他们的人。这就是导师圆桌派带来的分享与帮助的力量。——初二年级核心导师回艺
导师圆桌派是学生发展指导课程实践体系中的重要部分,是学校面向核心导师开设的指导能力提升系列课程,旨在加强理论引领,进行方案研讨、指导工具开发等,解决实际工作中的痛难点问题。
此次圆桌派学习成果将由核心导师辐射到各级部,共建共享教育智慧。期待每位导师持续学习与实践,更好地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领者、支持者、合作者。
图文|学生发展指导中心
编辑|赵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