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昌平|村史馆:让乡愁有处安放,让文化得以传承_北京时间

北京昌平|村史馆:让乡愁有处安放,让文化得以传承

村史馆:让乡愁有处安放,让文化得以传承

北京昌平|村史馆:让乡愁有处安放,让文化得以传承

悠久的文化遗存、质朴的乡土风情,不仅是“留住乡愁”的精神财富,也是宝贵的发展资源。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不断推进,以村落文化为主题的村史馆,逐渐成为传承历史文化、促进乡风文明、承载乡恋乡愁、提升村民素质的“新高地”。

桃林村:红色记忆,不朽丰碑

走进兴寿镇桃林村村史馆,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历史的厚重与红色的热烈交织成一幅动人的画卷。作为革命老区,桃林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见证了无数英勇事迹,120余名青壮年参军入伍,18位烈士长眠于此,他们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不朽的丰碑。

“在革命战争年代,桃林村的300多户、1500多口人中,有120名青年选择了参军报国。”桃林村党支部副书记张晓兵介绍,“这18位烈士,年龄最大的42岁,最小的仅有18岁,他们用生命诠释了忠诚与担当。为了纪念和缅怀这些英雄,我们建立了这座村史馆,详细记录了他们的英勇事迹,让后人铭记历史,不忘初心。”

抗日战争末期至解放战争期间,桃林村作为中共昌顺县委、昌政府的重要据点,见证了革命力量的蓬勃兴起。村史馆所在的这片土地,正是昔日昌顺联合县委县政府的旧址,1938年,革命的火种在这里播撒,革命干部深入群众,与桃林村人民并肩作战,共同书写了革命胜利的辉煌篇章。

2019年,经过精心设计与改造,村史馆正式对外开放。这座充满历史韵味的小院儿被精心改造为四个展室,它们不仅展示了桃林村人民在革命战争中如何全力支援前线的历史,还细腻地展现了妇女组织在战争后方的默默奉献与感人故事,如汪竹安大娘缝制鞋垫、送干粮供应物资,以及王廷兰大娘坚持抚育革命后代的伟大事迹,这些故事让人动容,也让人深刻感受到革命胜利背后的不易与艰辛。

除了文字和图片,村史馆还收藏了大量珍贵的照片和老物件,这些展品都是村民们自发捐赠的宝贵财富,它们见证了桃林村的历史变迁与人文情怀,每一件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与情感记忆。“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展品和故事,让更多的人了解桃林村的历史与文化。”张晓兵补充道,“同时,我们还定期举办面向学生及年轻人的讲故事活动,让红色基因与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继续传承与发扬。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激励年轻一代从历史中汲取力量,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村史馆的建成,不仅为村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村史、党史的平台,更激发了大家对于乡土、乡情、乡愁的深厚情感。“每当走进村史馆,我的心都会不由自主地沉静下来,那些熟悉而又遥远的历史画面仿佛就在眼前。”老村民齐大娘感慨地说,“看着那些年轻的面孔,想到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我就感到无比的敬仰和自豪,每次来都能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八家村:岁月留痕,乡愁永续

与桃林村不同,崔村镇八家村的村史馆更多地展现了乡村生活的变迁与质朴的乡土风情。占地400平方米的村史馆内,400余件展品被精心布置在十多个主题展区内,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到“美丽的乡村”,每一个展区都讲述着八家村独特的故事。

走进村史馆,一股浓厚的怀旧气息扑面而来。老式的农具、斑驳的自行车、泛黄的照片……这些看似寻常的老物件,实则承载着八家村几代人的故事与回忆,讲述着这个村子的历史变迁。“这些老物件还原了昔日的质朴村风,详细记录了生产力发展、生活习惯演变的历史脉络,它们见证了村庄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后儿孙后代再回到村里,也能在这里了解长辈们过去的生活,继承勤劳质朴的优良作风。”据八家村党支部书记孙宝民介绍,村史馆内的所有展品都来自村民家中,大部分都是村民们主动无偿捐赠的。

“抗美援朝”是村史馆当中最重要的一个篇章。一位名叫牛德福的烈士的画像呈现在最显眼的位置。画像当中的牛德福穿着志愿军战士的棉衣,戴着棉帽,这些都很清晰,但他的脸却是模糊的,只有一个依稀可见的轮廓。照片旁边写着他的生平简介,不足70字。

“牛德福牺牲前没有留下任何照片,所以我们也不知道他长什么样子,就按照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形象画了一幅画像,面部用虚化的方式呈现。”孙宝民告诉记者,由于年代久远,亲人早已不在,村里能找到的关于这位烈士的记载非常少。

除了牛德福烈士外,八家村还有8位烈士的名字被永远镌刻在了村史馆中。孙宝民表示,随着时间的流逝,关于这些烈士的详细记载已经越来越少,但他希望通过村史馆的建设,能够让后人永远记住这些为国家和民族献出宝贵生命的英雄。

村史馆:留住乡愁,传承文化

无论是桃林村的红色记忆还是八家村的岁月留痕,两座村史馆都以独特的方式成为了留住乡愁、传承文化的桥梁。它们不仅记录了乡村的历史变迁与人文情怀,更激发了村民们对家乡的热爱与自豪之情。

近年来,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区着力挖掘历史遗存、乡风民俗和特色文化,打造出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乡情村史陈列室,目前已有40余个村史馆相继落成并对外开放。这些村史馆通过收集、整理、展示乡村的历史资料、文物和老物件,生动地再现了乡村的发展历程和人文风貌,成为乡村文化的守护者。

接下来,昌平区将继续加大对村史馆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村史馆的设施和功能,提升展示效果和服务水平,同时将深入挖掘乡村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成为展示乡村魅力、传承历史文化、促进乡风文明的重要窗口和平台。

记者手记:

作为一个城市长大的孩子,脑海里有关乡村的画面仅停留在一段段碎片回忆中,当我走进村史馆,看到熟悉的老物件,唤醒了我童年的记忆。一物一景,皆是故事,老物件承载着岁月的痕迹,旧照片定格往昔的时光。这些村史馆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传承,它们让乡愁有了安放之处,也让年轻一代得以铭记先辈的奋斗与牺牲……

图文/尚颖

北京昌平|村史馆:让乡愁有处安放,让文化得以传承

村史馆:让乡愁有处安放,让文化得以传承

北京昌平|村史馆:让乡愁有处安放,让文化得以传承

悠久的文化遗存、质朴的乡土风情,不仅是“留住乡愁”的精神财富,也是宝贵的发展资源。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不断推进,以村落文化为主题的村史馆,逐渐成为传承历史文化、促进乡风文明、承载乡恋乡愁、提升村民素质的“新高地”。

桃林村:红色记忆,不朽丰碑

走进兴寿镇桃林村村史馆,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历史的厚重与红色的热烈交织成一幅动人的画卷。作为革命老区,桃林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见证了无数英勇事迹,120余名青壮年参军入伍,18位烈士长眠于此,他们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不朽的丰碑。

“在革命战争年代,桃林村的300多户、1500多口人中,有120名青年选择了参军报国。”桃林村党支部副书记张晓兵介绍,“这18位烈士,年龄最大的42岁,最小的仅有18岁,他们用生命诠释了忠诚与担当。为了纪念和缅怀这些英雄,我们建立了这座村史馆,详细记录了他们的英勇事迹,让后人铭记历史,不忘初心。”

抗日战争末期至解放战争期间,桃林村作为中共昌顺县委、昌政府的重要据点,见证了革命力量的蓬勃兴起。村史馆所在的这片土地,正是昔日昌顺联合县委县政府的旧址,1938年,革命的火种在这里播撒,革命干部深入群众,与桃林村人民并肩作战,共同书写了革命胜利的辉煌篇章。

2019年,经过精心设计与改造,村史馆正式对外开放。这座充满历史韵味的小院儿被精心改造为四个展室,它们不仅展示了桃林村人民在革命战争中如何全力支援前线的历史,还细腻地展现了妇女组织在战争后方的默默奉献与感人故事,如汪竹安大娘缝制鞋垫、送干粮供应物资,以及王廷兰大娘坚持抚育革命后代的伟大事迹,这些故事让人动容,也让人深刻感受到革命胜利背后的不易与艰辛。

除了文字和图片,村史馆还收藏了大量珍贵的照片和老物件,这些展品都是村民们自发捐赠的宝贵财富,它们见证了桃林村的历史变迁与人文情怀,每一件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与情感记忆。“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展品和故事,让更多的人了解桃林村的历史与文化。”张晓兵补充道,“同时,我们还定期举办面向学生及年轻人的讲故事活动,让红色基因与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继续传承与发扬。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激励年轻一代从历史中汲取力量,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村史馆的建成,不仅为村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村史、党史的平台,更激发了大家对于乡土、乡情、乡愁的深厚情感。“每当走进村史馆,我的心都会不由自主地沉静下来,那些熟悉而又遥远的历史画面仿佛就在眼前。”老村民齐大娘感慨地说,“看着那些年轻的面孔,想到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我就感到无比的敬仰和自豪,每次来都能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八家村:岁月留痕,乡愁永续

与桃林村不同,崔村镇八家村的村史馆更多地展现了乡村生活的变迁与质朴的乡土风情。占地400平方米的村史馆内,400余件展品被精心布置在十多个主题展区内,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到“美丽的乡村”,每一个展区都讲述着八家村独特的故事。

走进村史馆,一股浓厚的怀旧气息扑面而来。老式的农具、斑驳的自行车、泛黄的照片……这些看似寻常的老物件,实则承载着八家村几代人的故事与回忆,讲述着这个村子的历史变迁。“这些老物件还原了昔日的质朴村风,详细记录了生产力发展、生活习惯演变的历史脉络,它们见证了村庄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后儿孙后代再回到村里,也能在这里了解长辈们过去的生活,继承勤劳质朴的优良作风。”据八家村党支部书记孙宝民介绍,村史馆内的所有展品都来自村民家中,大部分都是村民们主动无偿捐赠的。

“抗美援朝”是村史馆当中最重要的一个篇章。一位名叫牛德福的烈士的画像呈现在最显眼的位置。画像当中的牛德福穿着志愿军战士的棉衣,戴着棉帽,这些都很清晰,但他的脸却是模糊的,只有一个依稀可见的轮廓。照片旁边写着他的生平简介,不足70字。

“牛德福牺牲前没有留下任何照片,所以我们也不知道他长什么样子,就按照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形象画了一幅画像,面部用虚化的方式呈现。”孙宝民告诉记者,由于年代久远,亲人早已不在,村里能找到的关于这位烈士的记载非常少。

除了牛德福烈士外,八家村还有8位烈士的名字被永远镌刻在了村史馆中。孙宝民表示,随着时间的流逝,关于这些烈士的详细记载已经越来越少,但他希望通过村史馆的建设,能够让后人永远记住这些为国家和民族献出宝贵生命的英雄。

村史馆:留住乡愁,传承文化

无论是桃林村的红色记忆还是八家村的岁月留痕,两座村史馆都以独特的方式成为了留住乡愁、传承文化的桥梁。它们不仅记录了乡村的历史变迁与人文情怀,更激发了村民们对家乡的热爱与自豪之情。

近年来,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区着力挖掘历史遗存、乡风民俗和特色文化,打造出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乡情村史陈列室,目前已有40余个村史馆相继落成并对外开放。这些村史馆通过收集、整理、展示乡村的历史资料、文物和老物件,生动地再现了乡村的发展历程和人文风貌,成为乡村文化的守护者。

接下来,昌平区将继续加大对村史馆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村史馆的设施和功能,提升展示效果和服务水平,同时将深入挖掘乡村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成为展示乡村魅力、传承历史文化、促进乡风文明的重要窗口和平台。

记者手记:

作为一个城市长大的孩子,脑海里有关乡村的画面仅停留在一段段碎片回忆中,当我走进村史馆,看到熟悉的老物件,唤醒了我童年的记忆。一物一景,皆是故事,老物件承载着岁月的痕迹,旧照片定格往昔的时光。这些村史馆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传承,它们让乡愁有了安放之处,也让年轻一代得以铭记先辈的奋斗与牺牲……

图文/尚颖

北京时间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