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发布首份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指南
(记者 白雪微)北京市教委等4部门近日发布《北京市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工作方案》,明确到2025年,全市完成建设教育领域人工智能试点应用场景,大中小学普遍开展人工智能场景应用;到2027年,全市教育领域人工智能规模化、系统化、常态化应用的格局基本成型。10月26日,2024年北京市数字教育工作推进会召开,正式发布《北京市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指南》,明确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应用规范,指导学校、师生稳妥、有序地开展应用实践。该指南也是由北京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委托研制并发布的首份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指南。
引导规范29个典型场景 学校教育关键领域全覆盖
《北京市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指南(2024年)》(以下简称《指南》)由北京市教委委托,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牵头,联合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共同研制。《指南》旨在对学校教育应用人工智能进行引导和规范,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系统化的指导,帮助他们将新技术更好地融入到教学与管理中。
结合广泛的国际国内政策及实践应用研究,以及面向全市中小学及教师、家长开展的调研分析,《指南》明确了以“智”助教、以“智”助学、以“智”助评、以“智”助育、以“智”助研、以“智”助管等六大重点应用领域,全面涵盖了人工智能在学校教育中的所有关键应用层面。同时,《指南》对六大重点应用领域中的29个典型场景提出了引导和规范,确保人工智能技术在教学、管理、科研等各个环节中充分发挥作用,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明确的操作框架,使复杂的技术应用变得易于实践。
AI学伴协助规划学习路径、语言学习助手助力口语听力技能提升、利用人工智能提供个性化学习辅导、以VR模拟模拟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在以“智”助学方面,《指南》强调,学校要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积极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助力学生个性化学习、研究和实践,促进学生在不同学习环境下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性、创新性思维发展。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学方面,《指南》提出,学校可以为教师提供智能教学助手,在智能课程设计、智能备课、个性化教学、智能课堂管理、智能教学分析、智能作业批阅、智能辅导答疑、智能学情分析等应用场景方面开展实践探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教师工作提质增效减负。
《指南》还引导学校利用人工智能构建面向师生的多元化评价体系;积极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阅读、智能体育训练、智能美育教育、个性化心理支持等方面开展实践探索;借助人工智能积极构建新型智能教研生态;利用人工智能实现多模态、全景式、动态化的校园智能化管理。
凸显“批判性使用” 强调技术应用“以学生为中心”
《指南》还对学校的教育人工智能应用作出规范要求。包括:不得使用人工智能危害国家安全和利益、损害国家形象或宣扬法律法规禁止的内容,不得违背基本的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全面了解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风险、局限性与不足,严格保护个人私、敏感信息和涉密信息。未成年人要在教师或家长的许可和引导下,适度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及时干预学生沉迷或接触不良人工智能产品的情况,主动告知监护人,推动家校社协同,共同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加强人工智能通识教育,鼓励高校探索利用数字人、智能体等人工智能技术开设相关课程。
推进会上,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冯洪荣对《指南》进行了发布。冯洪荣表示,《指南》特别强调了“加强顶层设计,战略先行;加强通识教育,教师先行;聚焦核心场景,试点先行;重视安全发展,规范并行”的应用策略。“无论技术如何发展,教育的核心始终是人的发展。在《指南》的研制过程中,充分考虑了人工智能技术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影响,确保技术应用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人工智能应用应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其价值在于引导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思维,促进科学发现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同时,《指南》强调了批判性使用人工智能的理念。教育系统应成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引领者,通过合理使用人工智能,确保它成为教育创新的助推器,而非束缚学生思维的工具。人工智能是实现高质量教育发展的重要工具,但其使用方式应始终围绕学生个性化发展、教师专业成长和教育质量的提升展开。”冯洪荣说。
启动“数据集”“测试场”建设 赋能大模型更“懂教育”
作为《北京市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的重要内容,此次发布的《指南》是北京市打造“人工智能+教育”标杆应用工程,建立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的政策监管体系的关键举措之一。推进会上,北京市委教工委委员、市教委副主任张耀天对《工作方案》进行了解读。
《工作方案》提出,三年内,北京市将建立健全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和研发双向促进的长效机制与保障措施,双向赋能、重点突破,着力打造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的人工智能教育生态,有力支撑教育强国和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聚焦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北京市将建设学生学习与发展、教师教学方式变革、学生身心健康、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育治理模式创新等5类典型示范应用项目,培育壮大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示范效应突出的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形成一批人工智能助力教育教学创新的典型案例和创新品牌。聚焦人工智能教育领域应用突破,北京市还将推动学校与人工智能企业长期合作,建立伙伴关系,着力攻坚一批痛点难点技术难题,全面带动教育领域人工智能产品的研发与关键技术的原始创新,形成一批符合中国教育特点,具有市场化落地能力,并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的教育人工智能大模型产品。
根据《工作方案》,由市教委牵头,协同市发展改革委、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经信局、市政数局等多部门及智源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国电子技术研究院等单位,共同构建教育领域人工智能高质量数据集,搭建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测试场。当天,北京市委教工委副书记、市教委主任李奕与相关单位负责同志共同启动了北京市教育领域人工智能高质量数据集和人工智能应用测试场的建设。
启动建设后,高质量数据集将致力于研发教育领域人工智能数据运营平台,并围绕“五育并举”提取具有育人特色的知识体系、专业术语、算法规则和表达逻辑,在北京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内,建立大模型预训练“沙盒”,为教育领域大模型落地应用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人工智能应用测试场将模拟真实场景开展测评,形成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智能教育通用评价标准,加快推动全市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合规准入,并定期对人工智能产品进入学校后的动态监测,营造健康有序的应用氛围。
推进会上,北京师范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院长黄华对人工智能应用测试场的建设思路进行了解读。“大模型作为当前人工智能技术的代表,具有语言理解、逻辑推理、对话能力等多种维度的能力,研发基础教育领域的大模型并支持教育应用已成为共识。目前,该领域已有较多大模型产品推出,但仍缺乏教育教学理论指导,教育专业性不足,生成结果存在幻觉和安全问题。小初中学生的认知尚未成熟,缺乏辨别能力,不可靠、不安全的输出会给青少年造成错误引导。”黄华介绍,为了客观评测基础教育大模型产品的安全可靠性,北京师范大学和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携手构建的基础教育大模型测试场,将围绕“教育基础能力”“教育专业能力”和“安全可信能力”三大维度制定评测标准。在评测标准的指导下,收集多学科、多学段、多教育场景下的高质量教育数据,构建评测数据集,建设多维度的人机混合评测全流程。基础教育大模型评测平台建设完成后,将为教育人工智能产品提供评测服务,帮助产品及时发现问题。
当天,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理事长黄铁军围绕“人工智能最新进展与赋智教育”发表主旨演讲。来自北京市智慧校园示范校的代表聚焦“AI 赋能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数智驱动学习变革,集团育人路径新质”“智能时代 智慧前行”等主题,分享了大中小学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建设经验。